阿爾杜塞,L.

"阿爾杜塞理論活動的主要特徵,是用結構主義解釋馬克思主義。 他認為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主張結構因果性和多元決定論,是反經驗主義、反歷史主義和反人道主義的。 他在1977年11月作的題為《馬克思主義的危機》的報告中,認為馬克思主義包含著困難、矛盾和空白,早在30年代就出現了危機

阿爾杜塞,L.

正文

法國哲學家結構主義者。1918年10月16日生於阿爾及爾一個銀行經理的家庭。年輕時曾在阿爾及爾和馬賽上學。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應徵入伍,後被俘。戰後去巴黎高等師範學校讀書,1948年以題為《黑格爾哲學中內容的概念》的論文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參加法國共產黨。此後,一直留校任教。他的主要著作有:《擁護馬克思》(1965)、《讀〈資本論〉》(1965)、《列寧和哲學以及其它論文》(1969)、《政治和哲學》(1972)、《自我批評論文集》(1974)等。
阿爾杜塞理論活動的主要特徵,是用結構主義解釋馬克思主義。在60年代初,他認為,蘇聯共產黨第20次代表大會對個人崇拜的譴責,招致深刻的意識形態上的反動,為此,必須對由於譴責個人崇拜而遺留的懸而未決的問題作出積極的回答。因而他提出了"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
在《擁護馬克思》、《讀〈資本論〉》等著作中,阿爾杜塞依據結構主義方法,對馬克思著作作"依據症疾的閱讀",認為在馬克思的思想發展中,存在著科學同意識形態之間的認識論的斷裂,即1845年以前為非科學的意識形態時期,經過1845年的決裂以及1845~1857年的過渡以後,進入科學時期。他認為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主張結構因果性和多元決定論,是反經驗主義、反歷史主義和反人道主義的。他認為,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關於歷史是主體的異化過程的論點後來爆炸了,結果主體、人的本質和異化等概念完全消失,而沒有主體的過程的概念得到"解放",成為《資本論》中一切分析的基礎,這意味著拋棄以往哲學的舊假設而採用一種新假設,因為以往的哲學都建立在人性、人的本質的假設基礎上,都以經驗主義和唯心主義世界觀為前提。阿爾杜塞反對一切形式的人道主義,也反對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因為人道主義這個概念無論如何總是使人想到意識形態的無意識,並且很容易同小資產階級的思想命題混淆起來"。他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理論上的反人道主義",因為:①馬克思主義反對從"人的本質"的思辨概念中引申和演繹出社會發展的必然性;②馬克思主義從對於社會結構的純科學分析中,引申出社會結構的變化,而否認人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
70年代末以來,阿爾杜塞的觀點有所改變。他在1977年11月作的題為《馬克思主義的危機》的報告中,認為馬克思主義包含著困難、矛盾和空白,早在30年代就出現了危機,不存在什麼原有的純潔性需要去發現。在1978年 3月發表的《馬克思主義是"有限的"理論》中,他更進一步認為馬克思主義只不過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分析,共產主義這種遙遠的前景也許永遠得不到實現。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