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大羚羊

阿拉伯大羚羊

拉伯大羚羊是哺乳綱、偶蹄目、羊亞科生物,肩高0.8~1.4米,體長1.4~1.7米,尾長45~90厘米,體重65~210公斤,身體呈米白色,四肢褐色,面部生有幾處黑斑,雌雄均有角,長約0.6~1.5米。分布於阿拉伯半島及北非的部分地區

基本信息

特徵

阿拉伯大羚羊阿拉伯大羚羊

阿拉伯大羚羊(Oryx leucoryx)肩高0.8~1.4米,體長1.4~1.7米,尾長45~90厘米,體重65~210公斤,身體呈米白色,四肢褐色,面部生有幾處黑斑,雌雄均有角,長約0.6~1.5米。

習性

棲息於熱帶沙漠、荒原地區;集群生活,每群5~30頭,由一頭成年雄性率領;夜行性,白天躲在樹蔭中休息避暑,黃昏時分覓食活動。

食物

食物包括樹葉漿果塊莖等,這種動物極其耐旱,僅靠舔吸植物上的晨露就可以健康的生活在45~50℃的高溫下,另外阿拉伯大羚羊似乎能夠預知風雨,如果某處陰雲密布的話,遠隔百里的它們會疾馳到該地等候甘霖,一夜之間可遷移50公里。

壽命

阿拉伯大羚羊阿拉伯大羚羊

阿拉伯大羚羊一年四季均可發情交配,但主要集中於10月~翌年5月間,一雄配多雌,繁殖期內雄性之間大打出手以爭奪交配權,雌獸的妊娠期約8~9個月,每胎僅產1仔,哺乳期約3~5個月,幼仔跟隨母親生活1年左右後獨立,1~2歲性成熟,最高壽命20年。

數量

由於棲息地破壞、過度捕獵等人為因素,野生阿拉伯大羚羊已於1962年絕跡,好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各國就已經開展人工繁育工作。1982年,美國將一部分圈養個體送回阿拉伯半島野化放生,但目前總數量僅400~600頭,名列國際瀕危物種保護與貿易公約附錄Ⅰ,阿拉伯沙特阿聯安曼、約旦、葉門都設立了相應的保護區。

分布

阿拉伯大羚羊主要分布於阿拉伯半島北非的部分地區。

種群發現

阿拉伯大羚羊阿拉伯大羚羊

大約在20世紀70年代,隨著獵人的一聲槍響,最後一頭野生阿拉伯大羚羊(Oryxleucoryx)——一種生有醒目黑角的大型米色羚羊——在阿曼的沙漠中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然而就在2011年6月,自然資源保護組織宣布,這種可能造就了獨角獸傳說的大羚羊已經在阿拉伯半島成功地恢復了它的自然棲息地。
這是科學家首次讓一種曾一度在野外宣告絕滅的物種實現了這樣一個非凡的大逆轉。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已經在該組織最新的瀕危物種紅名單中將大羚羊從“瀕危”變為了“弱勢”物種。
大約有1000隻野生大羚羊漫步在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阿聯阿曼約旦的沙漠中。然而,這些種群彼此之間缺乏聯繫,並且分散的畜群之間的走廊也被阻斷,有的種群還不足40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