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里安堡之戰

阿德里安堡之戰

公元378年8月,羅馬帝國軍隊同西哥特人在阿德里安堡(今土耳其埃迪爾內)進行的決定性會戰。376年,羅馬帝國境內的西哥特人和奴隸,為反抗貴族和奴隸主的壓迫,在弗里蒂格恩領導下發動武裝起義,奪占了色雷斯,並推進到君士坦丁堡附近的阿德里安堡。羅馬帝國皇帝瓦林斯率以步兵為主的軍隊8萬人親征。羅馬軍隊首先發起攻擊,但因部隊行軍極度疲憊,攻擊未能奏效,形成對峙。西哥特人以和談爭取時間,調動騎兵對羅馬軍隊實施突襲,打亂其方陣隊形,隨即以步兵猛烈衝擊。羅馬軍隊潰敗,瓦林斯皇帝戰死。羅馬軍隊損失約4萬人,元氣大傷,無力重建。此役標誌古代傳統步兵方陣戰術的沒落,騎兵開始成為戰場上的主力;機動戰術和抗擊騎兵衝擊,已成為軍事學術的重要課題。

基本信息

阿德里安堡之戰

簡介

阿德里安堡之戰
阿德里安堡之戰
中文名稱:阿德里安堡之戰
外文名稱:Adrianople,Battleof
發生時間:公元378年8月
發生地點:阿德里安堡(今土耳其埃迪爾內)

正文

公元378年8月,羅馬帝國軍隊同西哥特人阿德里安堡(今土耳其埃迪爾內)進行的決定性會戰。 376年,羅馬帝國境內的西哥特人和奴隸,為反抗貴族奴隸主的壓迫,在弗里蒂格恩領導下發動武裝起義,奪占了色雷斯,並推進到君士坦丁堡附近的阿德里安堡。羅馬帝國皇帝瓦林斯率以步兵為主的軍隊8萬人親征。羅馬軍隊首先發起攻擊,但因部隊行軍極度疲憊,攻擊未能奏效,形成對峙。西哥特人以和談爭取時間,調動騎兵對羅馬軍隊實施突襲,打亂其方陣隊形,隨即以步兵猛烈衝擊。羅馬軍隊潰敗,瓦林斯皇帝戰死。羅馬軍隊損失約4萬人,元氣大傷,無力重建。此役標誌古代傳統步兵方陣戰術的沒落,騎兵開始成為戰場上的主力;機動戰術和抗擊騎兵衝擊,已成為軍事學術的重要課題。

意義

這一戰役標誌著騎兵隊步兵的優勢地位建立。羅馬的軍事技術已經落後,羅馬步兵軍團戰無不勝的時代結束。

本戰的勝利打破了一個神話,使蠻族人認識到他們在羅馬的土地上也可以取勝。

聖安布羅斯St.Ambrose稱這場戰役的失敗是“人性的終結、世界的末日。”

戰爭起因

在376年,為了躲避匈奴人的進攻,在阿拉維烏斯(Alavivus)和佛瑞提根(Fritigern)領導下的哥特人向羅馬帝國請求允許定居在帝國境內。瓦倫斯皇帝希望這些人能夠變成很好的農民和戰士,允許他們跨過多瑙河作為羅馬帝國的盟友(foederati)。然而好景不長,在邊境指揮官盧比西努斯(Lupicinus)和馬克西姆斯(Maximus)的壓榨下,哥特人不堪重負揭竿而起。瓦倫斯(東羅馬帝國)向西羅馬帝國皇帝格拉提安求援。格拉提安派出菲戈爾杜斯(Frigeridus)將軍和他的禁軍隊長瑞克莫瑞斯(Richomeres),接下來的兩年里雙方都在群山中追逐,沒有一次決定性勝利。
378年,瓦倫斯決定和格拉提安聯手進行一次決定性的會戰。他將從敘利亞帶來大量的部隊,而格拉提安則會從高盧帶來他的軍團。瓦倫斯從安提諾克出發,向君士坦丁堡前進,他於五月30日抵達君士坦丁堡。他任命剛從義大利來的塞巴斯提安努斯為特倫斯軍團指揮官。塞巴斯提安派出2000名軍團士兵向亞得里安堡前進,沿路伏擊了幾次哥特人,取得了一些小勝利,佛瑞格瑞恩在尼科普羅伊斯和貝爾若集結軍隊來應對賽巴斯蒂安的威脅。
與此同時格拉提安將自己的部隊派往帕諾阿,路上他們在阿根廷阿(今法國克爾馬附近)痛打了前來進犯的雷廷尼斯人(阿拉曼人的一部分,阿拉曼人是一些經常騷擾上萊茵行省的極具攻擊性的日耳曼部落,今日法語中“德國”一詞即為Allemagne)。此後,格拉提安將他的大軍一分為二,一路跟著他走水路直奔東羅馬帝國,一路從路上向東行軍。走水路的一路抵達離阿得里安堡400公里的火神營地後,遭到了奄蔡人的進攻,隨後他們就撤退到了帕諾阿
在聽說賽巴斯蒂安對哥特人的勝利和格拉提安對阿拉曼人的勝利之後,瓦倫斯對勝利信心十足。他的大軍離開米蘭提阿斯(Melanthias)向阿德里安堡前進,準備在那裡和塞巴斯提安匯合。八月6日,偵察兵報告瓦倫斯大約10000名哥特人已經抵達阿德里安堡以北25公里的地方。儘管地形不利,瓦倫斯還是快馬加鞭的率軍趕到阿德里安堡鞏固城防。
瑞克莫瑞斯送信向瓦倫斯提議等待格拉提安的援軍到來,瓦倫斯帳下的將軍們也支持這個建議,但是瓦倫寺自己決定出城進行決戰。
哥特人也在密切注視著羅馬人的動向。八月8日,佛瑞提格恩派出一名特使前去商議和談和結盟,條件是羅馬割讓些土地。瓦倫斯自認為自己的兵力占盡優勢,拒絕了談判。自大的瓦倫斯完全沒有估計到佛瑞提格恩有大批騎兵正在路上。

雙方參戰兵力

因為是機動部隊,羅馬野戰軍沒有固定的基地,組成也根據威脅的大小有所變化。比如格拉提安從西方軍團派出幾支部隊去支援在東方的瓦倫斯,這樣,獨立的部隊指揮和指揮系統的變更的規模肯定不會小。通常每個皇帝都會親自指揮一個軍,由士兵指揮(magistermilitum),騎兵指揮(magisterequitum)和步兵指揮(magisterpeditum)協助。這樣的主力軍被稱作直衛軍(praesentalis)。這些部隊是按照原來的禁衛軍(palatini)的標準建立的,比標準的地方野戰軍(comitatenses)的待遇要好得多。儘管在戰爭中部隊的編制會被打亂,地方野戰軍和直衛軍經常會發現自己被編入了對方的部隊里,但總體來說,直衛軍仍然是作為獨立的部隊存在,並享受他們優厚的待遇的。
地方野戰軍的指揮官通常是伯爵(comes),有時也會是騎兵指揮或者步兵指揮(不管名字的差異指揮權相等)。比如盧比西努斯在376年指揮薩雷斯軍時的頭銜就是薩雷斯伯爵。然而有時隨著戰事吃緊,低級指揮官也開始指揮地方野戰軍了:羅馬先皇圖拉真在當騎兵指揮時就當過地方指揮官,撒圖尼魯斯(這個人不好查,羅馬史上有四個人擁有這個姓,四個人都背叛了他們的皇帝)在當臨時騎兵指揮時也指揮過野戰軍。
第五世紀初NotitiaDignitatum,羅馬帝國的官方史,記載了12支地方野戰軍。在東方,直衛軍被分成兩支部隊,每支部隊包括12個騎兵單位和24個步兵單位。另外,薩雷斯軍包括7個騎兵單位和21個步兵單位;伊利柯姆軍包括2個騎兵單位和24個步兵單位;東方軍包括10個騎兵單位和21個步兵單位。在西方,主力部隊同樣被分成兩支,一支在高盧,下轄12個騎兵單位和35個步兵單位;另一支在義大利,下轄7個騎兵單位和28個步兵單位。地方軍中,不列顛軍,下轄6個騎兵和個步兵單位;西伊利柯姆軍,下轄22個步兵單位;西班牙軍,下轄16個步兵單位;丹吉爾(註:北非摩洛哥城市)軍,3個騎兵單位和4個步兵單位,以及非洲軍,下轄19個騎兵單位。
除了praesentalis和comitatenses,皇帝本人還有私人衛隊,統稱Scholae。這些部隊代替了被君士坦丁大帝解散的執政禁衛軍,並且全部是騎兵。根據NotitiaDignitatum的記載,在西方有5支這樣的部隊,每支大約500人;在西方則有7支。這些部隊如果說是精銳的禁衛軍簡直是太抬舉他們了,因為他們不堪一擊。根據羅馬最偉大的歷史學家阿米阿努斯的記載,這些部隊不止一次鼓舞了敵人的士氣——當敵人發現對方的禁衛軍竟然一被打就逃跑的時候。
今天我們無法從羅馬史的殘片斷章中得到任何關於羅馬軍團參戰序列的線索。阿米阿努斯在他的作品中提供了一些人名和部隊的名字,NotitiaDignitatum中也有模糊的描述,因此推測一下378年參戰部隊的序列還是有可能的。
根據阿米阿努斯,直衛軍滿編是21000人,但是瓦倫斯需要留下一些部隊來預防波斯人偷襲,以及守衛邊防和首都,因此他只帶著15000人出征。如果直衛軍尚且如此,他手中的其他部隊更不可能滿員了。
對於參戰羅馬部隊編制的一種猜測是1500警衛騎兵(Scholae),1000騎士(EquitesPalatinae),1500野戰騎兵(EquitesComitatenses),5000軍團士兵(LegionesPalatinae),以及6000輔助步兵(AuxiliaPalatinae)。
下面列出了來自Notitia的更詳細的編制表,第一直衛軍作為瓦倫斯親自指揮的部隊,介紹得非常詳細,黑體字標示的部隊有很大的把握在那裡戰鬥過,除斜體字標示的部隊以外的其他部隊可能構成了瓦倫斯軍團的一部分,斜體字標示的部隊絕對沒有參加阿德里安堡戰役。

東方禁衛軍

因為皇帝在場,這些部隊中至少一半——也許更多——參加了戰役(滿員500人,作戰時大約400人)。
ScutariiPrima(重騎兵)—這支部隊和ScutariiSecunda一起開始了戰局
ScutariiSecunda(重騎兵)—幾支Scutarii部隊可能參加了阿德里安堡戰役;
GentilesSeniores(重騎兵)—原本由非羅馬人組成,很可能是日爾曼騎兵;
ScutariiSagittarii(弓騎兵,可能披甲)—這支部隊可能就是史書中記載的同Scutarii並肩作戰的弓騎兵;
ScutariiClibanarii(拜占庭重騎兵)
Armaturaeluniores(重甲騎兵)
Gentilesluniores(重騎兵)
第一直衛軍(395年時的編制)
精銳騎兵部隊—VexillationesPalatinae(滿編500人,實際參戰的可能有300人)
EquitesPromotiSeniores(傳統重騎兵)—Promoti地方的護民官Potentius在戰鬥中陣亡;
ComitesClibanarii(拜占庭重騎兵)
ComitesSagittariiluniores(輕騎射手)—右翼至少有一支騎兵是騎射手,也許更多;
ComitesTaifali(傳統重騎兵)—有可能是在377年從提法里(北非的泊泊爾定居點)戰俘中徵募的;
ComitesArcades(傳統重騎兵)—亞得里安堡之戰之後才建立的部隊;
佇列騎兵部隊—YexilationesComitatenses(滿編500人,參戰的可能只有200~300人)
EquitesCatafractariiBiturigenses(重甲槍騎兵)
EquitesArmigeriSenioresGallicani(重甲騎兵)
EquitesQuintoDalmatae(輕標槍騎兵)
EquitesNonoDalmatae(輕標槍騎兵)
EquitesPrimiScutarii(傳統重騎兵)—至少出現了一支Scutarii,但不清楚是野戰軍的還是禁衛軍的;
EquitesPromotiluniores(傳統重騎兵)—Promoti地方的護民官Potentius在戰鬥中陣亡;
EquitesPrimiClibanariiParthi(拜占庭重騎兵)
軍團士兵(滿編1000人,實際參戰兵力大約800人)
LanciariiSeniores(重步兵)—全軍歷史最悠久的步兵部隊,阿德里安堡是他們的最後一戰;
lovianiluniores(重步兵)
Herculianiluniores(重步兵)
Fortenses(重步兵)
Nervii(重步兵)
Matiariiluniores(重步兵)—和Lanciarii一起在阿德里安堡覆滅;
輔助步兵(滿編500人,實際參戰約300~400人)
BataviSeniores(重步兵)—在阿德里安堡之戰中作為預備隊;
BrachiatiSeniores(重步兵)
Salii(重步兵)
Constantiani(重步兵)
MattiaciSeniores(重步兵)
SagittariiSenioresGallicani(步弓手)—戰役中肯定出現了步兵弓箭手;
SagittariilunioresGallicani(步弓手)
TertiiSagittariiValentis(步弓手)—可能是瓦倫斯本人徵募的部隊;
Defensores(重步兵)
Raetobarii(重步兵)
Anglevarii(重步兵)
Hiberi(重步兵)
Visi(重步兵)—可能是在382年簽訂條約後從哥特人中徵募的;
Victores(重步兵)—阿德里安堡之後建軍
PrimiTheodosiani(重步兵)—阿德里安堡之後建軍
TertiiTheodosiani(重步兵)-阿德里安堡之後建軍
FelicesTheodosiani(重步兵)-阿德里安堡之後建軍
瓦倫斯的軍隊可能包括了以下三支羅馬軍:東巴爾幹的薩雷斯軍(ArmyofThrace),但這支部隊在376~377年間的一系列慘敗後可能已經沒什麼實力了;第一直衛軍和第二直衛軍,這兩個軍團在和平時期駐紮在君士坦丁堡,376年去了波斯邊境,377~378年又向西前進。
瓦倫斯的部隊中有很多身經百戰的老兵,按照一些歷史學家的觀點,他的部隊集中了7個軍團的精兵,包括第一“馬克西米連亞”軍團和帝國精銳預備隊。羅馬軍團的騎兵包括了騎射手(sagittarii)和警衛騎兵(Scholae),但他們並不是軍團的核心部隊,而且在戰場上一被打就逃跑了。騎兵中還包括了一些阿拉伯輕騎兵,但他們更適合偵查襲擾,而不是正面作戰。
和有限的羅馬軍隊資料相比,哥特軍隊的資料就更是一個謎團了。哥特軍隊是一群遊民,他們沒有正規的武器,有什麼就用什麼;他們也沒有正規的士兵,只要願意打仗,都可以加入到隊伍中來。在阿德里安堡之戰中,哥特軍隊的核心是來自多瑙河東北的瑟文吉部落(Thervingi),也有一些來自東方更遙遠的地方的格魯森尼部落(Greuthungi)。現代歷史學家通常將瑟文吉稱之為西哥特人(visigoths),而將格魯森尼人稱作東哥特人(ostgoths)。他們中還有匈奴人和奄蔡人,羅馬軍隊中的哥特人,逃亡的羅馬奴隸和戰俘,以及大量為了躲避苛捐雜稅的淘金者。

戰鬥過程

八月9日早晨,瓦倫斯離開了阿德里安堡,他將帝國的財寶和內閣留給了守衛軍團。前一天的偵查已經發現了哥特人設在城市北邊的營地,瓦倫斯在困難的地形上行軍7小時到了那裡。
大約下午2:30,羅馬軍隊秩序混亂的到達了戰場。哥特人的陣地設在山上,哥特步兵躲在大車陣里。弗里蒂格思的作戰計畫就是拖時間等待哥特騎兵到達。哥特人四處放火制.造煙幕來迷惑羅馬人,同時也開始了一項交換戰俘的商談,磋商雖然毫無進展,但這為弗里蒂格思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一支羅馬部隊毫無秩序的開始作戰,他們相信這會是一次輕鬆的勝利,或許能夠在一戰中徹底解決巴爾幹半島上無事生非的哥特人。伊比利亞親王巴庫魯斯指揮的禁衛軍盾弓手也進攻了,但他們缺乏後援,所以很快就被打退了。一番苦戰後羅馬軍隊的左翼已經推進到了車陣的邊緣,但這個時候已經太晚了,哥特騎兵及時(或者非常不及時)地趕到了。混亂的羅馬軍隊逃回了山腳下他們的出發點,但是重盾和盔甲使他們無法機動。很快,撤退變成了潰散,哥特騎兵繼續著他們的大屠殺,直到天黑才停下來。
瓦倫斯在潰散中被他的衛兵拋棄了,雖然有人試圖保衛皇帝,但大部分禁衛騎士開了小差。瓦倫斯最終的結局不為人知。有人說他戰死了,也有歷史學家認為他被哥特人捕獲後被燒死了。

結局

阿米阿努斯認為這次失敗的結果不可估量。這是自條頓堡森林以來羅馬最慘的失敗。包括賽巴斯蒂安在內的很多指揮官陣亡,能幹的行政官員也死傷大半,東羅馬帝國的核心軍團被毀,多瑙河流域所有的兵工廠都被摧毀或者奪走了。
蠻族的形象再次轉變了,他們不再是僅僅能騷擾下帝國邊境的遊民,而成了和帝國平起平坐的對手。蠻族士兵大量進入羅馬軍隊,更加劇了軍隊的離心化。
同時,阿德里安堡之戰也埋葬了延續百年的步兵軍團,重甲騎士們代替了步兵軍團成為軍隊主力,他們的後代,就是拜占庭和薩珊王朝著名的聖騎兵和中世紀的騎士們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