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伊努人

阿伊努人

阿伊努人(阿伊努語:Ainu),或翻譯成愛努人、愛奴人、阿衣奴人,是居住在庫頁島和北海道的原住民1。在阿伊努語中,“阿伊努”是“人”的意思。在今天,很多阿伊努人不喜歡“阿伊努”這個稱謂,而希望人們稱他們為“ウタリ”(日語羅馬拼音:Utari,音烏塔利,阿伊努語中“夥伴”的意思)。在官方的正式文獻中,則“阿伊努”和“烏塔利”這兩種稱呼都可以被找到。很多中文文獻直接用日本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蝦夷人”這個名稱來稱呼“阿伊努人”,而認為這兩者是同一個族群(見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03;釋聖嚴1980),這種觀點可能是有問題的。

簡介

阿伊努人阿伊努人
阿伊努人阿伊努人

亞洲東部日本國的少數民族。古文獻亦稱“蝦夷”。主要分布在北海道。舊石器時代末期或新石器時代早期曾廣泛分布於日本列島。18世紀以前在堪察加,20世紀以前在庫頁島南部、千島群島本州北部也有分布,後被迫退縮至現在住地。 人口逐漸減少,現僅存2.4萬人(1980)。屬蒙古人種和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的混合類型。身材比日本人稍矮,膚色淡褐,頭髮黑色呈波狀,體毛髮達。多年來與日本人通婚,純血統後裔逐年減少。使用阿伊努語,系屬不詳。分口語、雅語。無文字。有用雅語傳述的民間故事和敘事詩,現僅在老年中流傳。一般中、青年人皆通日本語文。信仰萬物有靈和多神,崇拜祖先。以前,每年皆舉行隆重的“熊祭”和“鮭祭”。婦女多於口部周圍、 前腕和手背文身。 長期從事漁獵,近年大多轉事農耕。古時曾以鳥羽、 獸皮、 魚皮製衣;以鳥獸魚肉為主食。擅長製作和駕駛獨木舟。有獨特的木架茅屋。現在的衣食住行,已與日本人無別。

歷史上,阿伊努人也曾經在日本本州的北部、俄羅斯的庫頁島、千島群島、以及堪察加半島居住過。根據北海道政府在1984年進行的調查資料,當時在北海道有24,381個阿伊努人。不過,由於一般日本人對原住民的族群歧視以及污名化現象,很多阿伊努人會傾向隱藏他們自己的族群性,或者就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族源,因此,現存阿伊努人比較精確的人口數目很難加以得知(TheAinuMuseumnd)。

阿伊努人在體質上和一般的亞洲人相差很多。他們似乎同時具有歐羅巴人種和蒙古人種的某些特色,體毛不但較多,而且也有捲髮的傾向(Thomason1999)。

以目前的研究而言,學者還無法確定他們的起源。首先,有人認為他們是歐羅巴人種的後代,是從北方的西伯利亞經過庫頁島而到達日本的。再者,也有人認為他們是蒙古人種的後代。他們之所以在體質特徵上和現在的蒙古人種不一樣,是因為別的族群的蒙古人種由於通婚和遷移的關係,在血緣上已經產生了巨大的改變,而阿伊努人長久和外界隔絕,所以在體質特徵上保持了早期蒙古人種的特徵。最後,也有人認為他們是南島民族的後代(Thomason1999)。

蝦夷人

阿伊努人阿伊努人的房屋

日本古文獻中的“蝦夷人”

北海道古稱“蝦夷”(えみしEmishi或えぞEzo),日本史書上也有不少關於“蝦夷人”的記載。在日本武尊傳說成立的時代(6世紀),依照《日本書紀》的記載,日本武尊經由海路進入陸奧國(今本州東北地方)攻打東夷國“日高見”。征討後,“蝦夷既平,自日高見國還之,西南歷常陸(今茨城縣東北方)”(轉引自沈淑敏nd、日本書紀、尾張國熱田太神宮縁記)。由此可見蝦夷人的勢力範圍,是從茨城縣東北地區,到整個本州東北地方。

《日本書紀》中對蝦夷的記載是這樣子的:“朕聞:其東夷也,識性強暴,凌犯為宗。村之無長,邑之勿首。各貪封界,並相盜略。亦山有邪神,郊有奸鬼。……其東夷之中,蝦夷是尤強焉。男女相居,父子無別。冬則宿穴,夏則住。衣毛飲血,昆弟相疑。……故往古以來,未染王化。……即巧言而調暴神,振武以攘奸鬼。”“東夷之中,有日高見國。其國人,男女並椎結文身,為人勇悍。是總曰蝦夷。亦土地沃壤而曠之,擊可取之。”(轉引自沈淑敏nd、日本書紀)

江戶時代,德川光圀曾編‘大日本史’,其有諸藩列傳內收有蝦夷傳上、下二卷。(蝦夷傳上、蝦夷傳下)

阿伊努人阿伊努人的牧場

認為“阿伊努人”就是“蝦夷人”的說法:有某些學者認為蝦夷人與阿伊努人是同一種族的可能性很高。他們的證據大致上有以下幾種。

一直到現在,日本本州的東北地方仍然有很多阿伊努語發音的地名,這證明阿伊努人曾經在日本本州居住過。

不論是上一節所引用的《日本書紀》,或者是其他的古文獻史料,其中對於蝦夷的習俗記載,都和現在的阿伊努類似。

因此,既然中世、近世的蝦夷即阿伊努,所以古代的蝦夷也應該是阿伊努。

整體而言,支持這種說法的學者認為,日本歷史上石器時代的祖先是阿伊努,或者是阿伊努傳說中的矮人。後來,從亞洲大陸渡海過來之現日本人的祖先,又將石器時代人征服或驅逐。

認為“阿伊努人”不是“蝦夷人”的說法:然而,也有不少學者不認為“

阿伊努人阿伊努人

阿伊努人”是“蝦夷人”,而且贊同這種說法的學者也越來越多。他們的證據大致上如下:

日本本州東北北部(日高見國)很早就有古墳文化以及稻作技術,所以蝦夷人應該是和人,不是阿伊努人。

《日本書紀》或其他古文獻有關蝦夷人是蠻民的記載,都是虛構的。這些文獻並非實際觀察蝦夷的生活、或運用可靠的資訊得來的;而只是引用中國古籍中有關蠻俗的記載而已。其中對蝦夷人的描述,僅是對其畏懼與歧視而來。

1950年3月,日本的考古學家將中尊寺金色堂的蝦夷人---平泉藤原氏---的遺體加以調查,結果並沒有發現阿伊努的特徵。

整體而言,蝦夷非阿伊努說算是越來越有利。但這個爭議一直到今天都尚未有最後的結論。比較讓人接受的說法是:東北地方的古代蝦夷族,是位於東部或東北之繩文人的子孫。這些繩文人後來陸續加入日本民族的行列,而蝦夷人是最晚加入的一支。當北海道形成阿伊努人時,他們並沒有加入阿伊努人。

受壓迫

阿伊努人阿伊努人的生活

不論遠古時代的阿伊努到底是不是蝦夷,在13世紀、14世紀左右,阿伊努文化算是達到了最高峰。之後,以北海道以南之江差和松前為中心的和人勢力逐漸強大,隨著阿伊努人與和人之接觸的日漸頻繁,和人在最後終於對阿伊努民族展開了壓制(Thomason1999)。遭受壓制的阿伊努人也開始對和人展開反抗,雙方有了1457年的“坷相曼夷之戰”、1669年的“相庫相郢之戰”、以及1789年的“庫那西利·美那西之戰”,但阿伊努人最後都以失敗告終(阿伊努民族博物館nd)。

在1822年和1854年之間,由於和人所帶來之種種新傳染病的播散,阿伊努人的人口終於大量減少。此外,強制性的勞務和被迫分離的家庭,也都對阿伊努人當時的人口造成了影響(Thomason1999)。

制度化歧視

阿伊努人阿伊奴人,居住在庫頁島和北海道的原住民

1868年,江戶幕府的末代將軍德川慶喜把國家大政奉還明治天皇,日本歷史上的明治時期正式展開。1869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將新都改名為東京(楊俊昭2002)。同年,在沒有任何正式協商的情況下,阿伊努人所居住的“蝦夷”被正式納入日本的行政範圍內,同時也被改名為“北海道”。再一年,現代的戶口登記制度在北海道正式實行,所有的阿伊努人從那時候起在行政上都成了日本人。在這之後,日本政府不但沒收阿伊努人的土地,同時還將這些土地撥給新遷入的日本移民,以便鼓勵這些新移民對北海道的開拓工作。過了沒多久,北海道的人口就超過了100萬人,該地的原住民阿伊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成了不折不扣的少數民族(Thomason1999)。

明治時期的日本政府,對阿伊努人進行種種的同化,阿伊努民族長期以來的生活習慣都受到官方的禁止,成為和人眼中的“舊土人”,被迫強行接受“日本人”的生活習慣。1899年,日本政府制定“北海道舊土人保護法”,其表面上的目的雖然是為了救濟阿伊努人和傳授農業知識,但是在將他們定義為“舊土人”的同時,卻也造成了對阿伊努人的制度化歧視,將他們刻意與“和人”做區別(阿伊努民族博物館nd)。

戰後

阿伊努人阿伊努人的節日

1946年,北海道靜內町(現已併入新日高町)召開了“全道阿伊努人大會”,大會上以阿伊努人的“教育高度化”、“福利、保健設施共同化”等作為主要議題,成立了“社團法人北海道阿伊努協會”。1961年,該會更名為“北海道同胞協會”,對與阿伊努相關的問題都設法做出積極努力。1984年,該會要求日本政府制定“阿伊努新法”(暫定)以取代現行的“北海道舊土人保護法”,在這以後,為了希望新法能夠早日通過,阿伊努人展開了相當激烈的族群運動(阿伊努民族博物館nd)。

1992年12月,阿伊努人的組織——北海道同胞協會理事長野村作為阿伊努人的代表,在聯合國集會上發表了演說。演說陳述了阿伊努人由於日本政府的同化政策被否定其傳統文化,剝奪了領土(北海道、樺太、千島群島)和生活手段的事實,強烈抗議並要求日本政府根據《國際人權規約》,為阿伊努人的生存權利制定新法。但日本政府強詞奪理作了拒絕:“享有自己的文化,實踐自己的宗教,以及使用自己的語言是被我國憲法所保障的每個人的權利。但在聯合國《人權規約》中規定意義的少數民族,在我國不存在。”這種說法顯然與先前制定的《北海道舊土人保護法》是相互矛盾的。阿伊努人的抗議一直未斷。他們把自己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存在事實再三向日本政府、向聯合國提出來。攝於當時國際先住民自立運動的高漲,日本政府曾於1957年以改善生活條件和勞動條件為目的,修改過《北海道舊土人保護法》中的107號規定。但幾十年來,日本媒體、政壇很少涉及這一問題的落實情況。日本還是以“單一民族國家”姿態出現。近年,在阿伊努人中的有識之士的努力下,日本國憲法終於決定包含“尊重阿伊努人權利”的若干內容。其中包括人權保護、振興民族文化、創設自立化基金及設立審議機關等項內容。阿伊努人的抗爭由此獲得初步的勝利。

2008年6月6日,隨著G8的召開,日本國會議員一致通過法案正式將阿伊努人為日本原住民族,並要求政府採取措施提高其社會地位。

研究書目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日文著作作者以其姓氏的漢語發音為準)

北海道ウタリ協會アイヌ史編集委員會編,1989-1994,アイヌ史(五冊)。札幌市:北海道出版企畫。

本多勝一,1993,アイヌ民族。東京:朝日新聞社。

大井晴男,2004,アイヌ前史の研究。東京都:吉川弘文館。

Fitzhugh,William,andChisatoO.Dubreuil.2001.Ainu:SpiritofaNorthernPeople.Reprinted.Seattle: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

工藤雅樹、佐佐木利和,1992,古代の蝦夷:北日本繩文人の末裔。東京:河出書房。

Ohnuki-Tierney,Emiko.1984.TheAinuoftheNorthwestCoastofSouthernSakhalin.ProspectHeights,Ill.:WavelandPress.

平山裕人,1996,アイヌ史を見つめて。札幌市:北海道出版企畫。

Walker,BrettL.2001.TheConquestofAinuLands:EcologyandCultureinJapaneseExpansion,1590-1800.BerkeleyandLos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新谷行,1990,增補アイヌ民族抵抗史。東京:三一書房。

植原和郎等,1972,シンポジウムアイヌ:その起源と文化形成。札幌市:北海道大學圖書刊行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