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葵丸

防葵丸用於虛勞積聚,脅下妨滿,腹脹不能食,及腹中痛。

處方來源:

《聖惠》卷九十二。
《聖惠》卷二十八:防葵丸
【處方】防葵1兩,柴胡1兩(去苗),木香3分,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鱉甲1兩(塗醋炙微黃,去裙襴),桂心半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當歸半兩,京三棱1兩(炮,銼),赤芍藥半兩,檳榔1兩,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微炒)。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積聚,脅下妨滿,腹脹不能食,及腹中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注意】忌莧案、生冷、濕面。
【摘錄】《聖惠》卷二十八
《幼幼新書》卷二十二引《嬰孺方》:防葵丸
【處方】防葵4分,當歸4分,鏇覆花4分,橘皮4分,訶黎勒皮4分,吳茱萸4分,桂心4分,桔梗4分,杏仁60個(炒),大附子1個(炮),大黃12分,鱉甲6分。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老小痃癖,不食,羸瘦。
【用法用量】本方去桔梗,加枳殼四分,名“當歸防葵丸”(見《普濟方》)。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二引《嬰孺方》
《聖濟總錄》卷七十二:防葵丸
【處方】防葵3分(銼碎),柴胡3分(去苗),赤茯苓(去黑皮)3分,桂半兩(去粗皮),木香半兩,鱉甲1兩半(去裙襴,醋蘸慢火炙令黃色),檳榔(銼)1兩半,桔梗1兩(炒),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別研如膏),大黃(銼碎,微炒)1兩1分,當歸半兩(切,焙),京三棱半兩(炮,銼),五味子半兩。
【製法】上藥除研外,為末,入郁李仁同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症癖氣塊,脅肋滿,腹脹不能飲食,腹痛。
【用法用量】方中赤茯苓,原書卷七十三作赤芍藥。
【摘錄】《聖濟總錄》卷七十二
《聖惠》卷九十二:防葵丸
【處方】防葵1兩,牡丹1兩,桂心1兩,黃柏1兩(銼),滑石1兩,豉半兩(微炒)。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陰偏大,卵核堅硬。
【用法用量】3-4歲兒每服5丸,以粥飲送下,早晨、晚後各1次。
【摘錄】《聖惠》卷九十二
《聖惠》卷八十八:防葵丸
【處方】防葵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桔梗半兩(去蘆頭),桂心半兩,訶黎勒皮半兩,附子1分(炮裂,去皮臍),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乾,微炒),鱉甲半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杏仁20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痃氣,不能下食,肌體瘦。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粥飲送下,晚後再服。
【摘錄】《聖惠》卷八十八
《聖惠》卷八十八:防葵丸
【處方】防葵1兩,人參半兩,訶黎勒皮半兩,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桑菌半兩,郁李仁半兩(湯浸,去皮尖,微炒)。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癖氣,久不消散。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溫酒送下,日2次。
【摘錄】《聖惠》卷八十八
《聖惠》卷八十八:防葵丸
【處方】防葵半兩,肉豆蔻1分(去殼),木香1分,川大黃1分(銼碎,微炒),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京三棱半兩(微煨,銼),枳殼1分(麩炒微黃,去瓤),麝香1分(細研)。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食症。
【用法用量】3歲兒,每服5丸,以粥飲送下,日2-3次。
【摘錄】《聖惠》卷八十八
《聖惠》卷八十五:防葵丸
【處方】防葵半兩(末),牛黃半分,巴豆20枚(取霜),滑石半兩,膩粉1分,蛇蛻皮1條(燒灰),硃砂1分,麝香半分。
【製法】上為細末,以糯米飯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小兒食癇,心胸痰滯,大小便常多秘澀。
【用法用量】每服2丸,以粥飲送下。
【摘錄】《聖惠》卷八十五
《聖惠》卷七十二:防葵丸
【處方】防葵1兩,沒藥半兩,乾漆半兩(搗碎,炒令煙出),硇砂半兩(細研),水蛭1分(炒令微黃),狗膽1枚(乾者),薑黃半兩,芫花1分(醋拌,炒令乾)。
【製法】上為末,用糯米飯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婦人月水不通,結為症塊,時攻心腹疼痛。
【用法用量】方中硇砂,《普濟方》作硼砂。
【摘錄】《聖惠》卷七十二
《聖惠》卷四十九:防葵丸
【處方】防葵3分,芎半兩,赤茯苓3分,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木香半兩,川大黃2兩(銼,微炒),當歸半兩(銼,微炒),乾薑半兩(炮裂,銼),桂心半兩,細辛半兩,桔梗半兩(去蘆頭),京三棱3分(微煨,銼)。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癖氣。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聖惠》卷四十九
方出《外台》卷三十五引劉氏方,名見《普濟方》卷三九一:防葵丸
【處方】防葵8分,當歸8分,枳實8分(炙),厚朴8分(炙),楮實8分,人參8分,黃耆8分,茯神8分,白朮8分,訶黎勒皮8分,郁李仁6分(去皮),柴胡6分,大麻仁6分,芍藥6分,橘皮6分,防風6分,紫菀6分(洗去土),薏苡仁6分,鱉甲12分(炙),三棱根12分,桂心7分,仙鼠2枚(如無,以糞2合代),大附子2枚(炮),乾薑(末)2分,甘草10分(炙),乾地黃10分,大黃10分,五味子4分,檳榔4顆,牛膝2分。
【製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冷癖痃癖氣,不下食,羸瘦,時時肋下痛。
【用法用量】大小增減,以意量之,須飲服之,良。
【摘錄】方出《外台》卷三十五引劉氏方,名見《普濟方》卷三九一
《聖惠》卷四十八:防葵丸
【處方】防葵半兩,芫花半兩(醋拌,炒令乾),乾薑半兩(炮裂,銼),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硼砂1兩(不夾石者,細研入)。
【製法】上為細末。研人硼砂令勻,以米醋1升,煎令稠,下諾藥末,慢火熬,入少蒸餅,和溶可丸,即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積聚氣成塊。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溫酒送下。
【摘錄】《聖惠》卷四十八
《聖惠》卷三十一:防葵丸
【處方】防葵1兩,鱉甲2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大黃1兩半(銼碎,微炒),京三棱1兩(炮,銼),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骨蒸痃癖。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煎橘皮湯送下。
【摘錄】《聖惠》卷三十一

組成:

防葵1兩,牡丹1兩,桂心1兩,黃柏1兩(銼),滑石1兩,豉半兩(微炒)。

主治:

小兒陰偏大,卵核堅硬。

用法用量:

3-4歲兒每服5丸,以粥飲送下,早晨、晚後各1次。
製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中藥方劑之防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防風神術湯
防葵飲
防風石膏湯
防風敗毒散
防風白朮湯
防己苡仁湯
防己膏
防風獨活湯
防風解溫湯
防己檳榔丸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
防己桂枝湯
防風煮肝散
防己散
防己宣痹湯
防風煮散
防己丸
防喘湯
防儉餅
防風溫膽湯
防風芍藥湯
防葵丸
防葛石膏湯
防風消毒散
防葛二陳湯
防風補煎
防腐湯
防風瀉肝散
防風瀉白散
防眩湯
防風湯
防風藁本湯
防疫丹
防瘧方
防獨神術湯
防風根湯
防溫湯
防毒氣防瘟疫靈藥
防桔湯
防風柴胡湯
防已飲
防風柏子散
防風枳實湯
防風松肌敗毒湯
防己黃耆湯
防風木通湯
防風至寶湯
防風黃芩二物湯
防風散痧湯
防風散
防風必效散
防風鉤藤鉤丸
防風當歸湯
防風當歸散
防風當歸丸
防風葛根石膏湯
防風平胃散
防風乾葛湯
防風導赤散
防風黃芩丸
防風天麻膏
防風天麻散
防風天麻丸
防風荊芥甘草湯
防風荊芥散
防風四苓散
防風四物湯
防風發表湯
防風半夏丸
防風升麻湯
防風加葛根湯
防風茯苓湯
防風黃連湯
防風丸
防風一字散
防風芎歸湯
防風勝金湯
防風勝濕湯
防風羌活湯
防風羌活散
防風羊角湯
防風粥
防風立效散
防風芍藥甘草湯
防風散結湯加減
防風赤芍湯
防己葶藶丸
防己茯苓湯
防風敗毒飲
防風解毒湯
防己枳殼湯
防己地黃湯
防葵方
防葵散
防葛平胃散
防苓湯
防耆分濕湯
防粘連湯
防盜止汗湯
防病牛黃湯
防犀飲
防桂術苓散
防已湯防已茯苓湯
防己黃蓍湯
防風蔓荊子丸
防風蔓荊丸
防風葛根湯
防風散結湯
防風當歸飲子
防風蒼朮湯
防風如神散
防風復元散
防風膏
防風沖和湯
防飢救生四果丹
防附湯
防風秦艽湯
防風百解散
防風牛蒡湯
防風消毒飲
防風浴湯
防風桔梗湯
防風黃耆湯
防風雄黃丸
防風酒
防風通氣湯
防風通聖散加蠍尾方
防風麻黃湯
防風餅
防風通聖三黃丸
防風飲
防己竹瀝湯
防己湯
防己黃芪湯
防己麻黃湯
防風通聖散
防風歸芎湯
防風圓
防風丹
防風飲子
防己飲
防風通聖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