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禦性溝通

防禦性溝通

防禦性溝通,指有的人在講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是習慣先繞個彎子,他們模稜兩可地表態後,又故作從容,實際上卻留意著對方的一舉一動,這便是他們保持高度防禦意識的表現。為了確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必須知道“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不要以任何藉口使自己的表達顯得模稜兩可。

現象

防禦性溝通防禦性溝通
現實生活中,時常會無意間聽到一些路人的談話,仔細聆聽這些縈繞在耳邊的談話內容,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在他們的語言中,很容易發現每個人相應的心理特徵。

比如說其中的“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雖然不起眼……最近沒那樣……也不是經常那么做……別人都那么說,所以……也不是說我非要那樣……”等,這些口頭禪很多人平日裡都會經常使用。

產生原因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們擔心坦率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後,對方能否接受。出於此顧慮,給自己“留一條後路”就成了一個更好的辦法。

這樣的交流手段使人和人之間的溝通變得效率低下,當事者對彼此之間的真正所需缺乏清楚的認識。如此乏善可陳的僵持關係終究是無法獲得進展的,他們不會詢問自己的困惑,多數時候都在自行揣測,而這樣的行為又促使了誤會的產生。

特徵分析

有的人在講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是習慣先繞個彎子,也許是因為場合的緣故,抑或是因為這些人習慣了在說話時看人眼色。對於真正的需求,他們沒有辦法直言不諱地明說,因為他們不知道對方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他們會為此而惴惴不安。

經常擺出一副防禦姿態的人,對自己的需求也變得愈發遲鈍,他們對自己生活的主導沒有足夠的信心,生機盎然的生活與他們漸漸無緣。要知道,自己在言行上的誠懇與否,決定了對方與自己交流的態度。

防禦意識讓人和人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複雜。警惕性和懷疑的心理,讓交流中的當事人局促不安。而且不自然、難以敞開心扉的交流也很耗費人們的精力,很容易讓人們陷入疲憊的精神狀態。所以人們不喜歡防禦的狀況,和防禦的人相處,自然也會讓人產生自我防禦的顧慮。

語言模式

仔細觀察人的語言模式,會發現,懷有較高防禦意識的人經常會使用以下話語。把這些話作為參照和自己比對,考慮一下經常使用這些話會對你的人際交往產生何種影響。

“好的,但是……”

當人們在交流過程中出現意見上的分歧時,其中一方的本意原為“不行,絕對不可以”但為了不傷和氣,他先肯定了對方,當對方以為自己的要求得到許可時,他又費勁腦汁地將自己拒絕的本意含糊地表達出來。

但由於已經表現出了肯定,再反駁便導致了說服力的缺乏,而且遲來的拒絕也很容易使對方心生埋怨。即使你覺得“不行”很難說出口,但是不及時表達出拒絕的態度,你會更加受困於對方所提的要求。

平時經常使用這類語言模式的人要記住,對於你想要拒絕的請求,及早拒絕絕對優於你的模稜兩可。並且先揚後抑的方法並不是對他人的禮貌和尊重,而是讓溝通更費周折的畫蛇添足

語言末尾的表達含混不清

有些人在溝通時語言含混不清,語序錯亂無序,話題沒有主次之分。這樣含混不清的表達無法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並且他們對自己的需求也沒有確切的認識。在對個人看法侃侃而談的人面前,他們表現得怯懦、卑微,正因如此,阻礙了他們對人際關係的把握。

說話含混不清,表現出一個人困惑於他人是否能接受自己的觀點。而這種表現很可能成為人際關係的絆腳石。所以先把自己要講的內容整理好,然後再經口傳達出去,最後再靜觀對方的反應。從這幾個環節中總結出經驗,從而漸漸讓自己的語言更符合邏輯,表達的內容更容易讓人接受和理解。

“就那么回事……”

在別人提問的時候,有些人經常用“就那么回事……”作為回答。以前來諮詢的人當中就有一位經常使用這句話。記得在和他交談的10分鐘內,要用“正”字來記錄從他口中說出的“就那么回事……”。

結果,當把記錄拿給他看的時候,他自己也十分驚訝。在無意識下頻繁地說出這種話,很能說明問題,那便是其無聊乏味的精神狀態。雖然他表面上看似若無其事,內心卻充滿了對生活絕望的情緒

語言的表達可以展現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經常使用這類語言,會讓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變得更加消極。所以要認清自己常用的表達方式,有意識地積極更改,這也是調節生活狀態的一種良好手段。

“某某人說……”

不論談論什麼樣的事情,有些人總是習慣舉別人的例子,或者引用他人的話,就像一個犯了錯誤的孩子,將過錯推卸給其他的小朋友一樣。經常使用這句話的原因在於他們的判斷和行為基準都依賴於其他人。

自信的缺乏,當坦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時,他們擔心無法得到接受。無法表達的自身需求,又促使他們借用他人的話作為防禦工具。

但是這種語言模式對人際關係並非有利。要想讓關係得到進展,首先要將自己的需求明確地表達出來,這樣才能使對方進一步了解自己,提高關係的親密度。如果總是習慣借別人的話開口,以別人的論調為中心,那么就有必要對此好好思考一番了。

心理提示

心理TIPS:說清自己的需求才能提高自信——警惕和防備就像是烏龜的殼,它們的作用都是對脆弱部位進行保護。時常會羨慕那些可以坦率表露自身欲求的人,他們不會把這些欲求縮小或誇大,經他們侃侃而談,似乎多數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這些人可以如此從容不迫的原因,在於他們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的欲求,並且有明確的人生方向和價值觀。

為了確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必須知道“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不要以任何藉口使自己的表達顯得模稜兩可。也許本身的欲求並非通過合理的表達就能實現,但是通過耐心、融洽的溝通,在雙方之間達成一種共同受益的默契,即使不以防禦的心態作為交際的基礎,也能讓自己從容自若地表達。

自信方法

1、要知道“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2、先揚後抑的方法並不是對他人的禮貌和尊重,而是讓溝通更費周折的畫蛇添足。

3、說話含混不清,表現出一個人困惑於他人能否接受自己的觀點。

中國移動手機報·互動百科IN詞_2012年12月

銳詞報
手機報IN詞

中國移動手機報·互動百科IN詞

互動百科與卓望信息結成百科知識類內容資源唯一合作夥伴關係,由互動百科向中國移動手機報用戶提供新鮮、趣味的網路銳詞 ,與中移動手機報共同打造新傳媒。

2012年12月IN辭彙總

|防禦性溝通 |權威恐懼症 |藥丸養生族|狗保姆 |左位效應 |垃圾睡眠 |創客|匹諾曹效應 | 愛情恐慌| 軟抱怨|待命休假|越洋充電 | 人心資本 |氣商|信息超載綜合徵 |橙領 |宅媽 |樂群性 |亞肥胖|形體性格|慣性壓力 |交際疲勞|K客 |37度婚姻|職場元芳 |網購雞肋|技能焦慮症|考研醬油黨| 上班方向效應 | 年跳槽族 | 薪酬失落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