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寧縣郭墅鎮張莊中學

阜寧縣郭墅鎮張莊中學是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的一所公辦中學。

基本信息

阜寧縣郭墅鎮張莊中學是江蘇省三年制公辦學校。

歷史沿革

鹽城中學有一段特殊而又珍貴的歷史:在戰爭烽火中艱苦辦學八年,為根據地培養了大批急需人才,也為鹽阜教育譜寫了光彩動人的篇章!
1941年秋,一所新型的抗大式的中等學校——鹽阜區聯立中學在抗日烽火中誕生了。
為了培養抗日建國人才,鹽阜區建政才一年,區黨委和行署根據少奇同志的意見,即決定創辦鹽阜區聯立中學(以下簡稱聯中)。校址設在阜寧縣張莊(今屬郭墅鎮),分國中、高中、師範三個部,校長由鹽阜行署主任宋乃德兼任。宋因政務繁忙,旋即親自登門敦請頗有聲望的老教育工作者江重言先生任校長。生活指導部主任為林珏,師範部主任先為朱澤甫,後為陸維特。教師多為具有真才實學的愛國志士,如趙敬之、郭力軍、江國棟、江雲青、顧崇實、許適安、陳光祖、章板、季潔人、徐以達、鄭步樓等。聯中是鹽阜區建政後新辦的第一所完全中學,辦學八年,為根據地培養了大批人才,為鹽阜教育譜寫了光輝的新篇章。本文僅就其改革教育制度、堅持艱苦辦學、加強思想教育、進行勤工儉學、開展課外活動等方面作一粗略的憶述。
改革教育制度
在黨的領導下,聯中有正確的辦學方針,積極實施以共產黨主義思想為指導的新民主主義教育。凡具有奴化思想、提倡舊禮教、舊思想、反對新文化、新思想的,均予以徹底否定。聯中以培養和造就抗日建國人才為宗旨,招生對象主要是工農子弟,這就解決了學校向誰開門,教育為誰服務這一根本性問題,一改舊社會那種“學校大門開,無錢莫進來“的狀況,因而贏得了勞苦大眾的歡迎和支持,很多民眾主動獻工獻料,集資興學。這充分說明民眾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民眾。這是聯中依靠民眾辦學的一大特色。
為適應抗戰需要,聯中打破舊的正統辦學思想,採用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卓有成效地為抗日和生產服務。開辦伊始,仍沿襲舊學制,初高中各為3年。實踐證明:在戰爭年代,舊學制顯得太長,遠遠不能適應和滿足革命事業急需人才的迫切要求,所以後來初高中均改為2年制。國中為一、二隊,高中為三、四隊。為適應國小教育的急需,師範部為1年制,實質上就是師訓班。後單獨劃出成立鹽阜師範,修業年限則改為2年。聯中招生制度也為適應環境而進行了必要的改革。由於日偽盤踞阜寧城,經常下鄉“掃蕩”,也由於解放區學校以抗大為榜樣,以抗日救國為宗旨,不少淪陷區青年渴求光明,追求真理,滿懷赤子之心,報國之志,慕名涌至華中局和新四軍駐地——阜寧境內求學,因而很難實行一次性招生。基於這一情況,遂常採用隨到隨考,隨時插入相應班級的變通辦法。這一改革,既適應戰爭環境,解決了生源問題,又不拘一格,為青年入學打開了方便之門,頗受學生和家長歡迎。聯中學生較多,集中在一起目標太大,隨時都會遭到日偽的襲擊。1942年秋,遂劃成東季、吳灘、射南3個補習團。這樣做,上課易於集中;敵人來了,也便於分散。學制和招生制度的改革,辦學形式的靈活多樣,是聯中又一重要特色。
在課程設定方面,聯中開設基礎文化課,廢除舊學校的公民課,代之以政治課。各科教學均強調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運用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特彆強調緊密結合黨的中心任務,為政治、戰爭和生產服務。教材大多無統一課本,鹽阜行署文教處雖曾編印過一些,但不能滿足需要,所以一直以教師自編為主。政治課著重形勢教育,學習內容主要是報紙上的有關文章、黨的方針政策、《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等。經常採用集體上大課、分隊分組討論、最後總結的方法。主要目的是教育學生樹立革命人生觀、確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語文無課本,由教師選文印發講義,或由學生手抄。大多是報紙上的社論和有關國事的詩文,如陳毅的《祀韓紫石先生》、《悼韓紫翁》、《梅嶺三章》等。也選一些古代的名篇佳作,如諸葛亮的《出師表》;文天祥的《正氣歌》;岳飛的《滿江紅》;陸游、辛棄疾的愛國詩篇。通過這些課文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抗戰必勝的信念和決心。歷史課主要學習中國歷史和社會發展史,使學生學會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批判唯心主義歷史觀點。地理課主要學習本國地理,還介紹根據地概況和敵占區簡況。數、理、化、生物等課也都緊密結合生產實際。江國棟主編的理化教材,貫徹“少而精”的原則,全書計7章,講述鹽阜區的自然環境,大氣和水的知識,講述物理和化學變化、磁與電、聲與光等知識,再加上“人體生理”和“宇宙的介紹”兩個附錄,涉及面如此之廣,科學知識如此之多,但只用了不足4萬字的篇幅,即作了高度概括,可謂重點突出,簡明扼要,不僅適應當時的戰爭環境,更宜於在較短的時間內為學生所接受。這與內容龐雜、空洞說教、語言艱澀的舊教材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音樂課則教唱革命歌曲,學生一學會便教民眾。學校內外,整天歌聲飛揚:“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大刀向鬼子們頭上砍去,殺……”。美術課學刊頭畫和美術字,寫標語、出黑板報都派上用場。這樣的課程設定和教材內容,有利於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也有利於加速培養抗日建國人才。這是聯中區別於舊學校舊教育的又一極其顯著的特色。
堅持艱苦辦學
在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聯中條件之差,在鹽阜教育史上可謂罕見。校舍極其簡陋,僅有幾幢草舍作為教室和辦公室,其他設備一應俱無。師生無固定寢室,均在民眾家寄宿,晚上地面放張蓆子就是床;上課時席地而坐,膝蓋上放塊木板就是課桌;開飯時一盆菜擺於地上,幾個人聚攏一團,這就是飯堂;晨熹初露,小河邊就是盥洗室;炎夏到來,清澈的驛馬河就是師生的浴場;日寇下鄉,還得跑反,樹蔭下,圩溝邊,小路旁,又成了求知的課堂。那時師生的生活,真是艱苦極了。
由於日、偽、頑封鎖日緊,解放區嚴重的經濟困難,連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也十分匱乏。在堅持敵後辦學極其艱難的日子裡,聯中組織師生勤工儉學。師生自己動手,紡紗織布,製造肥皂,還自種蔬菜,飼養生豬,以改善一伙食。教師也和學生一樣,同吃同住。外來幹部均為供給制,穿的是“疙瘩呢”(當地織的土布),吃的是雜糧,大米甚少,每月只發幾兩黃煙和少許零用錢。本地教師待遇菲薄,每月只有百餘斤大米而已。儘管環境是那樣拂逆,生活是那樣艱苦,但師生們卻以苦為樂,無怨無悔。是什麼力量使他們以頑強的鬥志,昂揚的精神,戰勝了紛至沓來的困難呢?是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標,使他們堅定了共產主義信念,樹立了革命的人生觀和苦樂觀,匯集成一股強大的凝聚力。正因為如此,所以聯中始終洋溢著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氣氛,歡笑聲、歌唱聲、讀書聲,從早到晚,響成一片,給住地這個偏僻的村莊帶來了蓬勃的生機和無限的歡樂。
師生在逆境中奮進,在艱苦中拼搏,終於戰勝各種困難,學校越辦越旺,在戰火中迅速成長,得到各方人士的交口稱譽。堅持敵後艱苦辦學,這也是聯中的一個極其可貴的特色。在紀念鹽阜根據地建政50周年時,筆者曾賦七律一首,讚揚聯中的辦學精神。詩曰:
飄搖風雨黯神州,不輟弦歌動地謳。
求學田頭誰可比,授知敵後孰能儔。
宣傳馬列人心奮,發動工農群力道。
抗大精神培後秀,投身革命志終酬。
加強思想教育
加強思想教育,把青年培養成具有偉大的共產主義理想、為抗日戰爭和根據地建設服務的有用人才,這是思想教育的主要目標,也是聯中實施新教育的一個基本特色。
聯中思想教育的方法,如上文所說,主要是與各科教學有機地、有的放矢地緊密結合起來。例如:學習《論持久戰》時,教師聯繫根據地軍民英勇抗日的實際,說明日本帝國主義不能橫行到底,必然遭到最後失敗;中國不會滅亡,必然取得最後勝利。但從當時敵強我弱的情況看,中國還得經歷一段艱難的路程,所以抗日戰爭是持久戰,而不是速決戰。這樣就使學生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和祖國的前途,消除了“亡國論”和“速勝論”的錯誤情緒,樹立了抗日必勝的信心和決心。
除了課堂教學,還經常有組織、有計畫、有目的地開展各項活動,寓教育於活動之中。每進行一次活動,都要使學生受到一次教育,得到一些收穫。如重大節日舉行演說比賽,其內容以抗日救國為中心,使學生受教於潛移默化之中。
形勢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經常組織學生圍繞一個問題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據理力爭,有時爭得面紅耳赤,氣氛十分活躍。學校還常請黨政軍負責同志到校作政治報告。1942年10月的一天,陳毅軍長曾到聯中作關於革命理想的報告。內容豐富,分析精闢,剴切中理,使學生認識到革命理想必須和為人民服務、實現共產主義結合在一起。值此強敵壓境國家多難之秋,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富強的新中國,就是青年最崇高最偉大的理想。首長的報告,對立志報國的熱血青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他們受到極大的鼓舞,激發了強烈的愛國之心,恨不得立刻投入如火如荼的抗日洪流,為革命獻出自己寶貴的青春。
聯中設有生活指導部,有專職主任,負責思想政治工作。學生來自四面八方,出身不同,經歷不同,認識也不盡相同。生活指導部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思想,採取不同的方法,堅持正面教育,循循善誘,確實是春雨潤物細無聲。由於思想政治工作深入細緻,扎紮實實,所以聯中學生政治素質較高。經過黨支部的培養和考察,不少思想覺悟高的學生入了黨,成為學習和工作的骨幹。他們以模範行動影響和帶動了其他學生,一批一批骨幹層出不窮,所以學校政治空氣很濃。很多單位急需人才,有的學生尚未畢業,就被要去工作了。這些學生思想好,工作積極,深得接收單位所稱道。聯中名為普通中學,實質上成了幹部學校。
進行勤工儉學
聯中的勤工儉學在鹽阜區是頗負盛名的。在1945年春天舉行的鹽阜區勞模代表大會上,聯中受到了表彰,徐以達老師榮獲模範生產工作者的稱號。
聯中師生在艱難的歲月里開展勤工儉學活動,不僅使教學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豐富了學生的生產知識,還使不少貧寒學生解決了讀書費用,也彌補了學校經費的不足,使其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敵後辦學。
聯中的勤工儉學是與肥皂聯繫在一起的。1944年春天,在大生產運動的熱潮中,以徐以達老師為首辦起了附屬工廠。兩間草屋,一口鐵鍋,兩把鐵錘,一桿小秤,也就是小工廠的全部家當了。儘管條件如此之差,但師生們卻熱情似火,信心百倍。每當課餘之暇,校園裡就發生“嘩啦啦”和“唧唧復唧唧”的聲響,那是師生們在紡紗織布。在小工廠里,則是另一番動人的景象:徐老師帶領學生正在緊張的試製肥皂,神情是那么專注,時而緊鎖眉頭,時而指指劃劃,真像指揮員在研究一項重大的作戰方案。那時根據地肥皂十分緊缺,民眾用豆秸灰拌水濾汁洗衣服,對肥皂的需求是多么迫切,多少雙眼睛在注視著他們,期盼著他們出成品的佳音。
然而,製造肥皂並非易事。原料倒好解決,本地豬油甚多,且價格低廉。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儀器設備,連簡單的溫度計也沒有。師生們自己動手,土法上馬,排除萬難,肥皂終於試製成功。在外觀上新產品其貌不揚,但在當時當地確實起了解困救急的作用,深得廣大民眾的青眯,人們親切地稱之為“聯中肥皂”。其實稱之為“土肥皂”,那是最恰當不過的了。但是人們知道,這“土肥皂”也是來之不易的,它是聯中師生智慧和汗水的結晶。若冠之以“土”,則太刺傷他們的心了。“聯中肥皂”進入市場後,價格便宜,暢銷八方。從此小工廠越辦越紅火,在極盛時期每天可生產肥皂三千多條,獲得了不少利潤。盈利所得,大部分用於擴大再生產,小部分補助學校費用,還以計時發放工資的方法,使到廠勞動的學生得到了報酬,解決了學習費用,先後有二百多人受惠。
1948年隆冬,在淮海戰役的勝利聲中,附屬工廠隨華中局機關遷至淮陰,與蘇北幾個肥皂廠合併為淮陰光華化學廠。
幾十年來,每念及“聯中肥皂”,心裡總是充滿了深情的懷念。艱難的歲月,戰鬥的生活,勾起了當年學子多少溫馨的回憶。我曾心“聯中肥皂”為題,賦詩讚之:
 聯中肥皂聞遐邇,贏得人民眾口夸。
 屢歷艱難方結果,幾經周折始開花。
 生貧校助解千困,物美價廉樂萬家。
 半紀匆匆如逝水,迄猶絢爛放光華。
開展課外活動
鹽阜根據地提倡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教育思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聯中對課外活動極為重視,經常開展各種宣傳活動、體育活動和其他有益的社會活動。
結合當時當地的環境和黨的中心任務,開展各種宣傳活動。舉凡大的政治運動,聯中即聞風而動,緊密配合。大辦冬學時,學生分組教民眾識字。動員參軍時,學生分頭寫標語,還寫“好鐵要打釘,好男要當兵,當兵要當新四軍,趕走鬼子享太平”等牆頭詩,激勵青年胸懷衛國壯志,奔赴抗日前線。有時還組織文藝宣傳隊,利用《盪湖船》、《小放牛》、《十勸郎》等傳統的民間文藝形式,編寫適應形勢的新內容。如偽五軍剛從華北調駐阜城時,學生便唱起了新編的小調:“黃河流水黃又黃,黃河兩岸是家鄉。別人都在打鬼子,你怎反把偽軍當!”“一更里,進新房,想起我郎淚汪汪。多少行當你不乾,偏當偽軍喪天良。”這哀怨淒楚的歌聲一直傳到偽軍據點,對敦促敵人棄暗投明,攜械投誠起了重要作用。聯中文藝宣傳隊就是這樣經常到農村和街頭演唱,歌頌好人好事,揭露日偽暴行,鼓舞人民鬥志,發揮了宣傳抗日的積極作用。每當夕陽西下,小河畔,大路旁,田陌間,木橋上,總是閃現著聯中學生的身影,有的教唱革命歌曲,有的大講革命故事,有的縱論天下大勢,有的暢談美好未來,頓使寂靜的村莊立刻活躍起來,增添了絢麗的色彩,充滿了青春的活力。
聯中對體育活動也十分重視。儘管當時物質條件很差,體育設備極簡,但為了增強學生體質,適應對敵鬥爭需要,卻還千方百計盡最大的努力,因陋就簡地開展各項體育活動。因條件所限,乃以短跑、長跑、跳高、跳遠等田徑運動為主,球類也只有籃球,排球、足球則無。每到夏天,游泳活動更是十分活躍。體育活動還與軍訓緊密結合,常練射擊、擲手榴彈等。這都是為“練好身體,抗日救國”這一總目標服務的。每值“五•四”紀念日,學校總要舉行多項體育比賽。1942年5月3日舉行的比賽,項目有球類和田徑,參賽者90人。這是全校體育活動的一次檢閱,氣氛頗為熱烈,學生革命精神為之振奮,有力地促進了體育活動的開展。1944年5月4日,鹽阜區中學生聯合會於阜寧鳳谷村舉行一次規模空前的體育競賽大會。聯中在參賽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績,鹽阜行署還頒發獎狀和獎品。於此亦可窺見聯中平時對體育的重視。
聯中還經常開展各種有益的社會活動。為了粉碎敵人的“掃蕩”,學生也和軍民一起破路、挖壕溝;深入四鄉,蒐集抗日反頑的生動事跡;定期也牆報、黑板報、舉行愛國故事演講會;訪問貧苦農民,請他們講身世,訴苦情,回校後寫成文章,相互交流;幫助烈軍屬幹活,替軍屬寫信給兒子或丈夫,鼓勵其英勇殺敵。通過這些活動,改變了舊學校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的關門讀書狀況,使學生跳出小圈子,走向社會,深入民眾,經受抗日環境的薰陶,豐富了知識,擴大了視野,增強了感情。實踐使他們深刻地認識到:社會是一個大課堂,在那裡可以學到在學校學不到的許多知識。
1944年2月,反“掃蕩”取得了勝利,三個補習團匯合於阜寧空寺陰,利用廟寺辦學。還新建了四幢教室、一座簡易禮堂。此時改名為鹽阜區聯立第一中學,簡稱一聯中(時阜東縣中改屬行署領導,定名為鹽阜區聯立第二中學)。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一聯中改為蘇北工業專門學校,遷至淮陰,以培養技術幹部為宗旨;另一部分與址在益林大東莊的阜淮聯中合併,改名為蘇皖邊區第五行政區第一高中。1946年四月,蘇北工專併入華中建大簡稱附中。此後幾經組合,變化較大。1946年9月,國民黨軍隊向淮陰進犯,建大附中遂撤離淮陰,一部分北撤山東,一部分轉移阜寧境內,於1947年春在空寺陰複課。同年夏,與師範學校合併,改名為鹽阜高級中學,校址在建陽縣(今為建湖縣)高作鎮附近。同年冬,該校土木、化工兩系劃出,成立華中工業幹部訓練班,增設工、農二系,學員全部公費,校址在射陽縣青龍港。1948年冬,該訓練班遷至淮陰,上級決定停辦,師生全部分配工作。以上是鹽阜聯中一部分的演變情況;與阜淮聯中合併為第一高中那一部分,後來也幾度更名。1946年秋,第一高中遷至阜東縣(今為濱海縣)八灘、射陽縣駁柴港一帶。1947年,隨著行政區劃的變動,改名為蘇皖邊區第十一行政區第一高中。後與蘇北農紡專門學校(前身為二聯中)合併,旋因行政區劃變動,則改名為蘇皖邊區五分區區立中學。1949年1月,由駁柴港遷至阜城。同年11月,高中部遷至鹽城,改名為鹽城中學;國中部留下,初為分校,後改名為阜寧中學。至此,鹽阜聯中光榮地完成了黨賦予的歷史使命。
鹽阜聯中從創辦到結束,歷經抗日戰爭後期和解放戰爭時期,長達八年之久,培養學生千餘人。她像偉大的母親,哺育了這一代優秀兒女,投入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滾滾洪流,遍及全國各地。有的成為經濟、文教等戰線的先進工作者,受到人民的尊敬;有的在戰爭年代揮戈躍馬,威震敵膽,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的在黨政軍擔任重要職務,成為優秀的高中級幹部,原全國政協秘書長朱訓、解放軍總後勤部政委周克玉等同志就是他們的代表。他們沒有辜負母校的栽培,在各自的崗位上,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四化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歲月悠悠,在紀念鹽城中學誕辰八十周年之際,追憶鹽中的這段歷史,顯得更為珍貴。筆者曾賦詩紀念鹽阜聯中創建50周年,後被收入《中華詩詞佳作選》中。茲錄於此,作為獻給母校八十校慶的頌歌:
 滿天烽火創聯中,八載欣欣貢獻隆。
 拂拂春風吹木秀,絲絲時雨潤花紅。
 敦行勵學心何壯,抗日反頑氣更雄。
 五十韶光彈指逝,英才輩出遍華東。

聯繫

聯繫方式地址:江蘇省阜寧縣郭墅鎮張莊居委會電話:05157881103聯繫人:陳德標郵編:22440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