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鎖塔

何喬遠《閩書》載:“姑嫂壘石山巔,登高望斷歸舟。 明·蘇濬(蘇浚,參見泉州歷史網qzhn “絕頂芙蓉塔,空憐結構勞。

關鎖塔(萬壽塔、姑嫂塔)
原名萬壽塔,俗名姑嫂塔,位於石獅市深滬灣畔寶蓋山(參見泉州歷史網qzhnet.126.com《泉州山川·寶蓋山》)巔,是福建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鎖煙霞”是古泉州十景之一。

概述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4·山川志·寶蓋山》載(《泉州歷史網》站長分段按注):
“寶蓋山,在(晉江)二十都,距郡城東南四十五里。俗名大孤山。……
絕頂有石塔,名關鎖塔,關鎖水口鎮塔也。高出雲表,登之可望商舶來往。
【關鎖塔背靠泉州灣,面臨台灣海峽,有鎮南疆而控東溟之勢。】
(南)宋·紹興(1131—1162年)中,僧介殊建。
又俗謂之姑嫂塔。《閩書》:‘昔有姑嫂嫁為商人婦。商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
塔中刻二女像,遊人拾瓦擲之,中者生男,不中女也。
【第五層外壁有一個方形龕,龕里石刻二女像,傳說這二女即嫁為商人婦的姑嫂。】”
 

 規制

關鎖塔原名萬壽塔,第二層的門額上刻“萬壽寶塔”四個字。
萬壽塔是仿樓閣式的空心石塔,高21.65米,底寬20米,八角形,五層五檐,用花崗岩石砌築而成,起航標作用。
清·康熙元年(1662年)仲春,又修建塔城。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秋,雷震,擊毀姑嫂塔蘆尖。十九都、二十都倡修,至四十三年(1778年)落成。

建造背景

南宋時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港口之一,與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生意往來。宋·吳自牧《夢溪錄》說:“若欲船泛外國買賣,則自泉州便可出洋。”(參見泉州歷史網qzhnet.126.com《海絲之路》)
為適應海外交通的需要,在位處泉州港口的寶蓋山上建造石塔,作為航標燈塔,其意義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八閩志》記載:“在永寧里有石塔甚宏麗,商舶自海遷者,指為抵岸之期。”這裡說的石塔,就是指關鎖塔。

姑嫂的傳說

關鎖塔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據史料記載,正是從那時候起,晉江、石獅一帶的先民大量移居菲律賓。《泉州府志》載,從宋·崇寧元年(1102年)到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的650年中,泉州發生大旱11次,造成了“民多餓死”、“民多游移”、“種不入土、民相食”等悲慘情景。鄉民大量遠涉重洋,背井離鄉到菲島謀生。
明·何喬遠(參見泉州歷史網qzhnet.126.com《泉州人名錄·何喬遠》)《鏡山全集》說:(華橋)“皆背離其室家,或十餘年末返者,返則兒子長育至不相識。蓋有新婚之別,娶以數日離者。”因此,姑嫂望夫的傳說便油然而生。
何喬遠《閩書》載:“姑嫂壘石山巔,登高望斷歸舟。”“昔有姑嫂嫁為商人婦,商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
傳說古時,閩南天旱,顆粒無收,一位名叫海生的窮人被迫離別新婚妻子和妹妹,遠走南洋,約定三年後回來還債。姑嫂倆天天登上寶蓋山遠眺大海歸舟,盼望骨肉團聚。轉眼三年已到,海生如期乘船回來,姑嫂倆在山上看到海生的船已近海岸,誰知忽然颳起狂風下起暴雨,驚濤駭浪把海生乘坐的大帆船打翻了。海生葬身大海,姑嫂倆喜盡悲來,縱身跳人浪濤……人們為了紀念她們,就建起了這座姑嫂塔。

題詠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4·山川志·寶蓋山》收錄的關鎖塔題詠有:
明·蘇濬(蘇浚,參見泉州歷史網qzhnet.126.com《泉州人名錄·蘇浚》)《詠姑嫂塔》詩:
“古剎倚嶒霄,乘風獨聽潮。千杯迎海市,萬里借扶搖。
 瓊樹當空出,飛帆帶月遙。二妃環佩冷,秋色正蕭蕭。”
明·黃克晦(參見泉州歷史網qzhnet.126.com《泉州人名錄·黃克晦》)《姑嫂塔漫詠》詩:
“絕頂芙蓉塔,空憐結構勞。影孤懸碧漢,風落壯寒濤
 元氣蒼蒼闊,冥心杳杳高。時聞環珮響,二女出游遨。”
明·朱梧(參見泉州歷史網qzhnet.126.com《泉州人名錄·朱梧》)《登姑嫂塔》詩:
 “千尋碧玉削芙蓉,礙日含風四五重。
海入扶桑驚浪涌,山回蔥嶺翠微濃。
擎天八柱空驅石,絕世三維見此峰。
薄暮茫茫秋雨急,愁云何處隱飛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