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視征西將軍周尚文牆塹

《閱視征西將軍周尚文牆塹》是明代三邊提督王瓊的詩作。此詩是作者察看長城工程建設工地時所作,表明了修築長城的意義,抒發了堅決抵禦外敵入侵保衛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豪邁之情。

作品原文

閱視征西將周尚文牆塹
高壘深溝意如何,東西形勝接山河。
胡兒夜半移營遁,農夫秋成擊壤歌⑵。
限隔華夷須地險,守防扼塞仗人和。
受降尚記三城在⑶,元帥勛名共不磨。

作品注釋

⑴這首詩選自《嘉靖寧夏新志》。據寧夏方誌載:“周尚文,字彥章,西安後衛人。幼讀書,精曉大義,多謀略,精騎射。年十六,襲指揮同知,屢出塞有功。公元1522年(嘉靖元年),改寧夏參將。公元1530年(嘉靖九年),擢署都督僉事,充寧夏總兵。王瓊築邊牆,尚文督其後。且浚渠開屯,軍民利之。”牆塹,即長城和壕溝。公元1531年(嘉靖十年),王瓊棄河東牆不用,重新築邊,稱為“深溝高壘”,自黃河東岸橫城堡至花馬池(今鹽池縣),長360里,其中自興武營(今鹽池縣高沙窩鄉)以西至橫城河邊的一段,除加固原有的河東牆外,並在城牆外側挖成壕塹。
⑵擊壤歌:古歌名。相傳唐堯時有老人擊壤而唱此歌,詞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老人蒙載帝堯的恩德而不自知,表明帝堯深得理邦治國之道。後遂用“擊壤歌”描寫太平盛世的歡樂景象,表示對統治者政績的頌揚。
⑶受降尚記三城在:公元708年(唐中宗景龍二年),朔方軍總管張仁願為抵禦突厥的侵掠修築三受降城。據《元和郡縣誌》四謂東受降城在榆林縣東北八里(今內蒙古托克托南),中受降城在五原(今包頭市西北),西受降城在豐州西北八十里(今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

創作背景

公元1528年(嘉靖七年)王瓊督理陝西固原、寧夏、延綏三邊軍務。當時北寇頻頻侵擾靈州、花馬池邊地,邊境形勢緊張。王瓊到任,派梁震等部將出擊敵人,斬首70多人,靈州才得以安寧。之後,他調集3萬大軍,在靈州與花馬池邊地“分道出擊,耀兵塞下,北敵遠遁”。王瓊巡視考察了三邊防務,發現明成化年間餘子俊修築的河東牆多已坍塌毀壞,失去了軍事作用,於是決定重修這段長城。
他先試點修築花馬池至定邊之間的長城,於公元1530年(嘉靖九年)完工。當年冬天敵寇侵犯,果然不能穿越。於是他“復請疏,自紅山堡之黑水溝至南山口,皆大為深溝高壘,峻華夷出入之防”。共修築長城180公里。王瓊修築的這段長城在餘子俊修築長城以南,又名二道邊,俗稱內邊。他率領副使齊之鸞等將士沿邊察看工程建設情況,當行至興武營時,看到征西將軍周尚文負責修築的長城後,即興揮毫寫出了《閱視征西將軍周尚文牆塹》一詩。

作者簡介

王瓊(1459―1532),字德華,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成化進士。歷任工部主事、郎中、河南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督漕運、戶部右侍郎、吏部侍郎、尚書。公元1522年嘉靖皇帝即位,被劾論死,改戍綏德,再改還籍為民。1528年(嘉靖七年),因禮部尚書桂萼力薦,起為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提督陝西三邊軍務。鎮守三邊期間,屢敗吐魯番,收復哈密,重創套敵內犯,使寧夏、山西、陝西諸邊得以安全。撫定洮、岷番民七十餘部。西北軍民唯恐王離去,屢屢相率乞留。錄功加太子太保。卒於固原任所。贈太師,謚恭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