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大運河

開鑿了溝通南北的大運河

開鑿了溝通南北的大運河

為了發展南北漕運和方便乘舟巡遊全國,隋煬帝繼文帝時修建廣通渠之後,開鑿了溝通南北的大運河。大業元年(605年),煬帝首先下詔徵發河南、淮北諸郡百萬民工開通濟渠,自洛陽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黃河,又自黃河入汴水,循春秋時吳王夫差所開運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抵淮水。又循夫差故道邗溝,開挖自山陽(今江蘇淮安縣)至揚子(今江蘇儀征縣)入長江的河道。由是通濟渠山陽瀆溝通了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開通運河工程浩大,一百三十萬民工全線同時進行,僅用一百七十一天便告竣工。此外又從長安到江都沿途修建離宮四十餘所,渠廣四十步,兩岸種柳。運河邊上修建大糧倉,為漕運貯糧之所,其中最著名的有黎陽倉(今河南濬縣東南)、興洛倉(今河南鞏縣東北)、回洛倉(洛陽城北)、含嘉倉(洛陽城北)。大業四年(608年)煬帝又徵發河北百萬民夫開永濟渠,引沁水南至黃河,北接衛河,經天津抵涿郡(今河北涿縣)。大業六年(610年),煬帝再徵發江南民夫開江南河,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至余抗(今浙江杭州)。總之,隋在六年時間中,共開通南北運河二千八百餘里,可稱人類運河史上最大的工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