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非遺學社

長江非遺學社

7、2009年12月31日:長江大學非遺社團召開2009年年會。 10.、2010年3月27日:長江非遺學社召開2010年幹部換屆大會與寒假調查總結大會。 28、2011年10月:第三屆剪紙班在長江大學東校區開班。

簡介

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誌為標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誌為標誌

長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學社,簡稱“長江非遺學社”,是在孫正國博士的指導下,由長江大學文學院中文系07級蘇長鴻、劉慧等同學發起並成立的學生社團組織。旨在推進大學生熟悉和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意識,培育家鄉文化傳統的深層情感,擔當起傳承和傳播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

協會通過舉辦學術講座、民間藝術家作品展、非遺知識講座、民間藝術家授藝傳藝、田野調查研究、家園文化周、家鄉非遺文化展示與民俗文藝表演等活動,讓大學生了解民俗民間文化和學習非遺知識,努力成為非遺的傳承人和保護者。

目前長江非遺學社已經在中國民俗學網、中國民俗學論壇等網站上建立了自己的論壇機構,而且受到了其他高校以及相關專家學者的熱切關注,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田兆元先生對長江非遺學社的建設都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而且承諾可以為協會做一些顧問工作和提供理論上的支持。

大事記

2006-2007:長江大學正式開設非遺課程,主講教師:孫正國

2008年5月:長江大學文理學院與荊州市民眾藝術館合作,首次開展“荊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展演”大型非遺宣傳活動;

2009年3月24日:長江大學非遺教學進入中國民俗學界最高水平的“中國民俗學網·高校聯盟”版塊,開始了長江大學具有潛能的高端平台起步時期,太陽鳥、指尖冰涼、恩施土家出任版主。得到英古阿格君的鼎力支持和熱心指導。

3月25日:長江大學非遺社團進入中國著名網站“海上風民族民間文化論壇”,得到華中版主玄珠老師的細心照顧和智慧培育,得到總版主田兆元先生的巨觀調控與鼎力支持,慷慨解囊,專為長江大學非遺社團創建了“家鄉文化傳承學社”二級版塊,並在一級版塊增高了“教學團隊”,指導長江大學非遺社團形成了網路平台的“數字團隊”,“眾心聚齊海上風,長江學子顯神通”,自此,長江大學非遺社團步入平穩、規範的發展軌道。

3月31日:長江大學非遺社團“火鳳團隊”首度參加高端學術活動:金榮華先生華中師範大學講學。並巧遇玄珠仙子。

1、2009年4月:“長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學社”和“長江大學文理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協會”正式成立

2、2009年6月:長江大學與荊州市合作主辦“首屆荊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論壇·荊楚民歌學術研討會”,中山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華東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湖北民族學院的15位學者與會,涉及學科有音樂學、文學、史學、傳播學等,得到了荊州市荊州區文化館馬山民歌蒐集整理者、研究專家湯斌先生的大力支持。《文化遺產》、《求索》、《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長江大學學報》專欄《荊楚文化研究》等刊發表了會議成果。荊州電視台知名欄目《文化荊州》錄製了會議專題片《非遺傳承路在何方?》,華東師範大學田兆元教授、中山大學蔣明智副教授、華中師範大學陳永副教授、長江大學孫正國副教授受邀參與節目。海上風教學網站總版主、華中版主、湖北版主齊聚古都荊州,與長江大學非遺兩大社團傾情聯誼,寫下了當代中國民俗教育場地教學與網路教學最生動的華麗詩章!

3、2009年7月:長江非遺學社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田野調查小組“馬山民歌調查與研究課題組”一行五人到荊州市馬山鎮,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山民歌進行調查。國內著名民俗文化教學網站總版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田兆元先生讀到馬山民歌調查小組之田野日誌後認為,“馬山民歌調查小組的方向,正是民間文學研究的真正方向!”由此,馬山民歌調查與研究課題組為長江非遺學社的發展開啟了最為亮麗的希望之門!長江大學文學院特為小組頒發了校園文化建設貢獻獎!

4、2009年9月:長江非遺學社換屆,學社創始人蘇長鴻榮退任第二屆學社學術部部長,原副會長劉慧出任社長,開始了學社創會以後的提升性奠基時期的工作。

5、2009年國慶中秋:長江非遺學社第二個課題組“荊州傳統工藝傑出傳承人研究”召開第一次會議,漢繡、青銅器、木雕、微雕、剪紙、根雕、蛋雕等工藝的八位傑出傳承人與課題組九位同學交流,初步建立起非遺研究的社區課題框架。

6、2009年11月7日:長江非遺社蘇長鴻、劉慧至湖北民族學院,並與該學院民間文化興趣團隊兄弟社團進行了學術交流。

7、2009年12月31日:長江大學非遺社團召開2009年年會。

8、2010年1月:“家鄉非遺文化大調查”之湖北長陽土家族調查與馬山民歌調查正式啟動。長陽A、B兩組分別就土家族民族民間文化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調查。A組成員走訪了著名民間故事家—孫家香老人,B組調查了土家喪葬禮儀—撒葉兒荷,並走訪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馬山民歌組針對馬山民歌傳承的傳承狀況進行了綜合調研。

9、2010年3月17日:長江非遺學社社開展首屆“家鄉美食文化節”,會員們展示和分享了自己家鄉的特產。

10.、2010年3月27日:長江非遺學社召開2010年幹部換屆大會與寒假調查總結大會。調查組分別展示了自己的調查成果。以王一然為社長的第三屆幹部正式上任。

11、2010年5月8日:長江非遺社剪紙初級培訓班正式開班,來自全校十幾個院系的70多名同學一起走進傳承民間藝術實實在在的活動中。

12、2010年5月27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山民歌原生態專場晚會在大禮堂上演。

13、2010年6月12日:在中國第五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第二屆荊州非遺論壇在金九龍大酒店召開。

14、2010年7月21--23日:孫正國博士、非遺學社蘇長鴻、李玲玲一行參加了上海第八屆民俗學會議。

15、2010年7月31日:我社寒假調查團隊劉慧、譚柳王魁、周耀錄製的視頻《夷水八方》,代表長江大學參加“2010(第三屆)中國大學生(文科)計算機設計大賽”,並獲得優勝獎。

16、2010年暑假:我社組織第三批“深度回顧家鄉”非遺大調查,恩施利川、十堰房縣、漢川三個調查團隊,取得一定的成績。在調查中與北京大學、天津大學、江南大學、湖北大學商學院等校師生不期而遇,並相互交流。

17、2010年10月:荊州傳統工藝調查組“大學生創新試驗計畫”科研立項。

18、2010年11月:蘇長鴻、劉慧、王小艷三人代表長江大學前往山西太原參加中國民俗學會第七屆代表大會暨2010年學術年會。

19、2010年12月:非遺社團2011年年會順利召開。華中師範大學民間文學專業研究生一行5人到會祝賀。

20、2011年1月:開展寒假調查,三個小組分別奔赴公安、江陵、松滋進行田野調查。

21、2011年3月,舉辦長江非遺學社新一輪幹部換屆和第二屆家鄉美食文化節。以李雪南為社長的第四屆幹部正式上任。

22、 2011年3月:長江大學歷史系盧川老師擔任學社指導教師。

23、2011年4月:第二屆剪紙培訓班在長江大學東校區開班。荊州老藝人林世柏先生現場傳授剪紙技藝。原共青團長江大學委團會社團部關輝部長、文學院黨總支毛洪文副書記、文學院團總支周書航書記、盧川老師參加了培訓班的開班儀式。

24、2012年5月:蘇長鴻考取華東師大民俗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25、2011年6月:籌辦荊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長江大學暨第六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宣傳活動,精彩的展演在東校區大禮堂成功舉行,蘇長鴻作為代表發言。同時,第三屆荊州非遺論壇暨傳統工藝保護與開發研究課題組研討會議在亞太大酒店順利舉行。

26、2011年7月16日:李雪南、鄒艷妮同學對松滋市卸甲坪民歌進行了調查,形成調查報告。

27、2011年7月22——23日:山西大學腳踏車協會(非遺愛好者)來長江大學觀光並與非遺學社進行交流,並為籌備山西大學非遺社團成立等問題進行了廣泛交流。

28、2011年10月:第三屆剪紙班在長江大學東校區開班。

29、2011年11月:第三屆非遺年會開幕,華中師範大學耿羽博士和兩位碩士前來道賀。

30、2012年3月:劉蕾任長江非遺學社第五屆社長。

31、2012年3月-4月:第四屆剪紙班在長江大學西校區開班。荊州老藝人林世柏先生現場傳授剪紙技藝。

32、2012年5月6日:由長江大學國際交流合作處、共青團長江大學委員會主辦,長江大學文學院協辦,長江非遺學社承辦的長江大學中國-巴基斯坦民俗文化交流營系列活動之文藝晚會成功舉辦。活動以民俗民間文化為載體,促進了長江大學中國與巴基斯坦學生間的廣泛交流。活動受到主辦方、協辦方的充分肯定,校內外媒體對活動進行了報導。

33、2012年5月13日:中國-巴基斯坦民俗文化交流營系列活動之中巴民俗研討會在長江大學文學院五樓學術報告廳舉行。

(文字編輯:劉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