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肛痔

鎖肛痔

鎖肛痔,中醫病名。是以初起為便血流水,漸現大便變形,排便困難,次數增多,里急後重,肛門生腫物堅硬、流膿血臭水為主要表現,發生於肛門直腸的癌病類疾病。本病多發於40歲以上,偶見於青年人。西醫則稱為肛管直腸癌。本病若早期診斷,及時治療,一般預後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伴有貧血等併發症,也可出現惡病。

基本信息

解釋

鎖肛痔是以初起為便血流水,漸現大便變形,排便困難,次數增多,里急後重,肛門生腫物堅硬、流膿血臭水為主要表現,發生於肛門直腸的癌病類疾病。本病多發於40歲以上,偶見於青年人。

西醫病名

根據本病臨床表現及特點,與肛管直腸癌基本相同。

病因

是因憂思鬱結,飲食不潔,久痢久泄,息肉蟲積,邪毒痰濕瘀血積聚肛腸所致。

病機

鎖肛痔鎖肛痔
憂思抑鬱,情志不暢,日久氣滯血瘀;肝氣不舒,橫逆犯脾,運化失常,濕熱痰濁內生;或飲食不節,久瀉久痢,息肉蟲積,損傷脾胃,濕熱痰濁內生,與氣血結聚於腸道而成腫瘤。總之,濕熱痰濁氣血瘀結成腫塊是本病之標,而正氣不足、脾腎虧虛乃本病之本。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早期排便習慣改變,便次增多或減少,可伴有肛門墜脹。
2、繼則發生便血,血色鮮紅或暗紅,伴有粘液,且便次增多,有里急後重感,或有膿血便。
3、晚期排便困難,糞便變細變扁,甚至出現腸結徵象。侵及骶叢時,可有劇烈疼痛。
4、身體逐漸消瘦,出現惡病質。
5、肛門指檢,多可觸及腫塊及潰瘍,指套染血。
6、直腸鏡檢查:可見腫塊及潰瘍,取活組織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

病證鑑別

1、鎖肛痔與內痔
內痔間歇性便血,血色鮮紅,無明顯疼痛,齒線上方黏膜明顯隆起充血。
2、鎖肛痔與息肉痔
息肉痔多見於兒童及青年人,有家族遺傳史,直腸指檢可摸到大小不等、單個或多個、柔軟、可活動的腫物。
3、鎖肛痔與肛門狹窄
肛門狹窄有直腸潰瘍或手術。注射等治療史,僅排便困難、便細,無便血等症,全身狀況良好。
4、鎖肛痔與痢疾
痢疾發病急驟,常有惡寒發熱和周身不適感,噁心嘔吐與脫水,糞便檢查痢疾桿菌陽性。

相關檢查

診斷本病還可依據肛門指檢,多可觸及腫塊及潰瘍,指套染血。且直腸鏡檢查:可見腫塊及潰瘍,取活組織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本病應從虛實辯證。肛門墜脹,便次增多,大便帶血,其色暗紅,或挾粘液,或有里急後重,應考慮為濕熱蘊結,以實證為主;面色無華,消瘦乏力,便溏,排便困難,便中帶血,其色紫暗,肛門墜脹,或有心煩口乾,夜間盜汗,應考慮為氣陰兩虛,以虛證為主。

治療原則

本病若濕熱痰濁證,宜清熱利濕,化痰祛瘀法;若氣滯血瘀,宜理氣活血,破瘀散結法;若氣陰兩虛證,宜益氣養陰,清熱解毒法。

證治分類

1、濕熱痰濁證
主證:大便帶血,血色暗紅,或帶粘液,便次增多,肛門墜脹,里急後重;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化痰祛瘀。
代表方:槐角地榆丸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天葵、黃藥子、桃仁、乳香、沒藥、土茯苓、苡米等。
2、氣滯血瘀證
主證:肛周腫物隆起,堅硬如石,疼痛拒按。或大便帶血,血色暗紅,里急後重,大便困難;舌紫暗,脈細澀。
治法:理氣活血,破瘀散結。
代表方:桃紅四物湯合失笑散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天葵、黃藥子、土茯苓。
常用藥:生地、歸尾、赤芍、川芎、桃仁、紅花、丹皮、五靈脂。
3、氣陰兩虛證
主證:大便難出,或便中帶血,肛門墜脹;口乾心煩,疲乏無力,面色少華,身體消瘦;舌紅,少苔,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陰,清熱解毒。
代表方:八珍湯合增液湯。
常用藥: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

其他療法

外治法:
1、敷貼療法:潰爛者,外摻紅升丹,用九華膏或黃連膏,敷貼患處。
2、灌腸療法:敗醬草、白花蛇舌草,水煎,保留灌腸。 

轉歸預後

本病若早期診斷,及時治療,一般預後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伴有貧血等併發症,也可出現惡病。 

預防調護

1、注意飲食營養,忌食辛辣刺激之物,多食新鮮蔬菜。
2、保持大便通暢,便秘服麻子仁丸。 

文獻摘要

外科大成》,云:“鎖肛痔,肛門內外如竹節鎖緊,形如海蜇,里急後重,便糞細而帶扁,時注臭水,此無法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