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能辨盜

鍾能辨盜 ,陳述古密直嘗知建州浦城縣日,有人失物,捕得莫知的為盜者。

原文

陳述古密直嘗知建州浦城縣日,有人失物,捕得莫知的為盜者。述古乃紿之曰: “某廟有一鍾,能辨盜,至靈。”使人迎置後閣祠之,引群囚立鍾前,自陳:“不為盜者,摸之則無聲;為盜者,摸之則有聲。述古自率同職,禱鍾甚隙。祭訖,以帷圍 之,乃陰使人以墨塗鍾。良久,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出乃驗其手,皆有墨,唯有一囚無墨,訊之,遂承為盜。蓋恐鐘有聲,不敢摸也。訊之即服。

注釋

【陳述古】陳襄,字密直,宋代侯官人,神宗時為侍御史,是王安石變法的反對派人物。密 直:即“樞密院直學士”的省稱。樞密院是古代管理軍事機密、邊防等事務的官署。建州浦城:唐置州縣名,今屬福建省。
【知】擔任地方長官
【莫知的為盜者】不知道誰確實是盜賊。的,確實,真正的。
【紿dài】騙。
【鍾】古代樂器,中空,用銅或鐵製成
【至靈】特別靈驗。
【後閣】指官署後院的側門。祠之:把它(鍾)祭祀起來。
【陳】說。
【同職】同僚,同事。
【承】承認。
【祠】祭祀
【諭】告訴,吩咐
【的】的當,確實
【訊】拷問
【帷】帳篷。
【至】極,最。
【陰】暗中,暗地裡。
【訖】通“迄”,到。
【引】拉,引申為傳喚罪犯。
【驗】檢驗。

譯文

陳述古任建州浦城知縣時,有一個富人遭到了盜竊,抓到幾個人,但不知道誰確實是小偷。於是陳述古哄騙他們說:“某個寺廟裡有一口鐘,極為靈驗,能夠分辨誰是小偷。”他派人把那口鐘抬到官署後閣,祭祀起來,帶領這一群囚犯站到鍾前,自己對犯人說:“沒有偷東西的 人,摸這口鐘,它不響,偷了東西的人一摸它,鍾就會發出聲響。”述古親自率領他的同僚 ,在鍾前很恭敬地祈禱。祭祀完畢後,用帳子把鍾圍起來,便暗地裡讓人用墨汁塗鍾,過了 很久,鍾塗好以後,帶領被捕的犯人一個個讓他們把手伸進帷帳里去摸鐘,出來就檢驗他們 的手,發現都有墨汁,只有一人手上無墨。述古對這個人進行審訊,於是他才承認自己是盜 賊。原來這個人是害怕鐘響,沒有敢去摸。拷問他,他就立即認了罪。

作者簡介

作者蘇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嘉佑年間,得歐陽修推譽,以文章著名於世。曾任秘書省校書郎、霸州文安縣主簿。他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俱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