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嶺保護區

銅鼓嶺保護區

銅鼓嶺保護區為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海南省文昌市龍樓鎮境內。由銅鼓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管理。銅鼓嶺縣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83年,1988年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保護對象為珊瑚礁、海洋與海岸生態系統。

簡介

銅鼓嶺保護區銅鼓嶺保護區
銅鼓嶺保護區是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海南省文昌市龍樓鎮境內。由銅鼓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管理。銅鼓嶺縣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83年,1988年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保護對象為珊瑚礁、海洋與海岸生態系統。保護區總面積44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13.33平方千米,海域面積30.67平方千米。屬熱帶季風島嶼型氣候,兼有熱帶和亞熱帶氣候特點。年均最高氣溫約37℃,最低氣溫0.3~6.6℃。年均降水量2361毫米,每年5~6月和8~10月為雨季,12月至翌年4月為旱季。年均日照時數2137小時,日照率45%。8~10月盛行熱帶風暴和颱風,年均受颱風影響2~3次,8級以上颱風平均每年1~2次。

濕地狀況

保護區濕地地處海陸交會地帶,東、南、北三面臨海。北側經風化和海蝕作用形成海蝕崖、海蝕穴、海蝕龕、海蝕柱、海蝕磨菇、海蝕平台等風貌。濕地內淺海珊瑚礁為典型的岸礁類型非造礁珊瑚、軟珊瑚。

生物資源

保護區內生境條件複雜,從濱海沼澤到山麓,依次分布著紅樹林、半紅樹林、濱海沙生植被、山麓叢林和熱帶常綠季雨矮林,其中熱帶常綠季雨矮林為銅鼓嶺首先發現和命名。淺海海域還分布有珊瑚礁生態系統。①植物資源。共有植物168科629屬984種,其中蕨類植物20科31屬41種,裸子植物2科2屬2種,被子植物146科596屬941種。被子植物中,雙子葉植物119科502屬799種,單子葉植物27科94屬142種。海南特有種有35種,包括海南蘇鐵、茶槁楠、古山龍、海南青牛膽、瓊刺欖、草豆蔻、林仔竹(山竹仔)等,約占海南特有植物的5.7%左右。瀕危植物種類和保護植物種類有12種,包括金毛狗蕨、蕉木、白木香、海南蘇鐵、海南大風子、紅花天料木(母生)、白桂木、海南石梓、野生荔枝、野生龍眼、毛茶、粘木。②動物資源。保護區海生動物資源豐富,共有種類100餘種,以造礁石珊瑚、珊瑚藻、軟體動物及其他造礁生物為主。珊瑚的豐富度為2~3級,以各種鹿角珊瑚為優勢種。此外,魚類、藻類及與珊瑚礁有關的底棲生物的種類也較為豐富。區內共有獸類有10餘種,禽類20餘種,蛇類6種及其他多種昆蟲類和兩棲動物。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蟒蛇、獼猴、穿山甲、原雞、褐翅鴉鵑、海南兔、海龜、貓頭鷹等。

保護工作

保護區建立以來,對區內植物進行恢復,與1987年相比較增加了69種維管束植物。保護區通過法律程式確定界線,劃定了自然保護站駐地、植物園、動物園選址,種植樹苗800株,縣政府批准定編5人,配備了保護站站長加強保護管理工作。2008年5月,海南省政府批准實施《海南銅鼓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規劃期為10年(2008~2017年),規劃內容包括功能區劃、保護管理規劃、科研監測規劃、管理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和重點項目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