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壁關自然保護區

銅壁關自然保護區

位於我國熱帶區域的最西部,與緬甸接壤,靠近印度的東阿薩姆,是我國唯一具有伊洛瓦底江水系熱帶生物區系的地區。區內熱帶山地森林生態系統保存完好;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特別是分布著許多獨特的伊落瓦底江水系的珍稀特有物種。保護區內有著雲南娑羅雙、盈江龍腦香等標誌性熱帶雨林植被,以及白眉長臂猿、犀鳥等熱帶動物,這些珍稀物種與生態群落對於環境的改變和干擾非常敏感,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恢復。因此,保護好這一區域的動植物資源及其生境,對拯救和發展瀕危物種,維護生態平衡具有重要的意義。

基本信息

簡介

銅壁關自然保護區銅壁關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於1986年建立,面積3416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山地混合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動物、植物資源。保護區位於雲南省西南部盈江、隴川、瑞麗縣的西部。保護區為高黎貢山支系尖高山向西南延伸的余脈。絕大部分山嶺海拔在1500米以下,形成中山河谷地貌。年均氣溫22.6℃;年降水量2829毫米,5-9月為集中降雨期,占降水的90%,海拔1000米以上,年均溫為14.2℃,年降水量為3710米。區內主要河流有羯羊河、南奔河、大盈江、南窪河、南碗河,屬依洛瓦底江水系。

植物資源

保護區有維管束植物約有315種。植被垂直分布明顯:
(1)海拔600米以下為熱帶季雨林;
(2)海拔600-1000米為熱帶山地雨林;
(3)海拔1000-1800米為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
(4)海拔1600-2400米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或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
(5)海拔2350米以上山頂部為方竹林。
(6)頂極植被為季雨林、雨林。
保護區內有國家保護植物10多種,二級有阿薩姆娑羅雙、雲南石梓、四數木、萼翅藤、鹿角蕨;三級有盈江龍腦香、榆綠木、絨毛番龍眼、紅椿、琴葉風吹楠等。
龍腦香科植物多為高大喬木,是東南亞熱帶雨林最有代表性的植物。我國有本科植物4屬9種,保護區已發現3種龍腦香科植物,即阿薩姆娑羅雙(又名柳安)、羯布羅香、盈江龍腦香,並由這三種樹木共同組成熱帶雨林植被,森林內還混生有榕樹、紅椿、高大含笑、見血封喉、羯布羅香等。龍腦香科、龍腦香屬多種植物的樹幹中含龍腦(冰片),可藥用。
四數木——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圖1)
圖1 四數木
四數木科,植株高大,生有大板根。每一塊板根高度有10米左右。四數木威風凜凜地高踞於眾樹之上,高聳雲天,不愧為萬樹之王。

動物資源

保護區內有國家保護動物15種。一級有蜂猴、白眉長臂猿、印支虎、野牛、雲豹、豹、熊猴、綠孔雀,二級有獼猴、穿山甲、水鹿、白鷳、大緋胸鸚鵡等。
(一)白眉長臂猿——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靈長目、長臂猿科。體長45-58cm,後肢長14-15cm,前肢長於後肢。無尾。雄性黑褐色,雌性淡黃褐色,眉白色,頭部毛向後生長。
棲息於熱帶雨林中,為典型樹棲動物。雜食性,吃樹葉、果實、昆蟲、鳥和鳥卵。營家庭式生活,通常3-5隻為一群,每年繁殖一次,每胎產1仔。叫聲洪亮,數里外可聞。
(二)大緋胸鸚鵡——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鸚形目,鸚鵡科。體長43cm,頭紫綠色,前額有黑色斑。翅羽綠色,翅下覆羽葡萄紅色,胸紫紅色,尾下覆羽綠色,中央尾羽藍色,雌鳥上喙黑色,雄鳥上喙紅色。
結群活動於常綠闊葉林、混交林或松林中。以堅果、玉米、稻穀等為食。人工飼養條件下約4-5月產卵。孵化期28-29天。

雲南銅壁關自然保護區新發現高等植物1101種

我們4月份剛剛完成了對雲南省級自然保護區銅壁關自然保護區的科學考察,發現的高等植物種類的最新數據為4886種,比1995年至1997年的科學考察時的3785種多了1001多種,其中有三分之一的種類屬滇西南特有種或者國內僅見於銅壁關自然保護區",主持銅壁關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任務的西南林業大學楊宇明教授14日告訴記者。
楊宇明介紹說,從1995至今,他和他的同事多事考察過銅壁關自然保護區,歷時15年,共確定8個植被型,18個植被亞型,46個群系,60個群落(群叢),包含雨林、季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灌草叢、灌叢、草甸等眾多植被類型;目前已發現高等植物4886種,脊椎動物758種,物種的豐富度超過了西雙版納和高黎貢山;發現了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雲南藍果樹、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白眉長臂猿的新分布點;發現海南欖仁、翅平婆等雲南新分布種11種;發現我國面積最大的以阿薩姆沙羅雙、盈江龍腦香和雲南龍腦香組成的龍腦香熱帶雨林,達到4000餘hm2;發現大型真菌銅壁關集毛菌等3新種、中國新記錄種15種、雲南新記錄屬網孢芝屬、雲南新分布種19種;發現中國新記錄鳥類花冠皺盔犀鳥和雲南新記錄黑鷳,使該區域成為我國唯一有4種犀鳥分布的保護區(全國僅有犀鳥5種);發現魚類新種盈江間吸鰍和依洛瓦底江新記錄科-平鰭鰍科,並發現記錄目-鰻鱺目(暗色鰻鱺);發現東亞葉甲等中國新記錄昆蟲6種,雲南新分布黑麗翅蜻等32種。
據介紹,銅壁關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唯一屬於伊洛瓦底江水系的熱帶區域,考察研究表明,許多印緬區系的動植物成分,在我國分布僅局限於這一狹窄地區,不再往東部及南部分布。本區是我國珍稀、特有和瀕危植物的重要分布區,其動植物區系組成和資源均具有不同於我國其他熱帶區域的許多特點,具有明顯的我國西部熱帶地區的區域特色,每一類群在區繫上都表現出與熱帶印度-緬甸的密切聯繫,是我國東喜馬拉雅植物區系高度集中的區域,這是本區與我國其它地區的顯著區別,是我國生物區系中極為特殊而有價值的區域之一。

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調整

“調整將促進德宏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促進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旅遊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日前,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錢強介紹,雲南銅壁關自然保護區範圍調整已經省政府正式批覆同意。調整後,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到51650.5公頃,緩衝區面積13094.1公頃,實驗區面積16631公頃。

調整前問題多多

據介紹,2009年6月29日,經省政府批覆,原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與原德宏瑞麗江省級自然保護區進行整合,整合後的自然保護區名稱為“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由林業部門管理,面積100744.22公頃,這便是此次調整前的自然保護區。然而,兩個自然保護區整合後,存在諸多問題。
錢強介紹,2002年劃定德宏瑞麗江省級自然保護區時,缺乏實地調查,科學論證不足,出於理想保護願望考慮,包括瑞麗江河谷(龍江河谷)的大量村莊、農田、人工商品林地、省政府異地扶貧項目建立的糖業基地等大量沒有保護價值、不具備保護條件的區域。保護區沒有在現場進行過勘界定界工作,所確定的範圍和面積不切合實際,也沒有具體的管理機構和人員等。此外,缺少告知和宣傳,很多置身其中的相關社區和民眾不知身處保護區,埋下了保護區管理的重大隱患,導致保護與社區發展之間的矛盾層出不窮、不斷加大,嚴重影響了相關社區的生產生活。“規劃中的大理至瑞麗鐵路、龍陵至瑞麗高速公路、中緬輸油輸氣管道等國家重點建設工程也涉及瑞麗江保護區的河谷地帶,保護區如果不進行合理必要的調整,上述國家重大建設項目也將難以展開。”錢強說。
問題也同樣出現在原銅壁關自然保護區局部區域,當地民眾在邊界和林地權屬的爭議較多,涉及的範圍面積約1782.87公頃,林改時周邊民眾意見很大。

調整後面積5.1萬多公頃

為解決原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和瑞麗江省級自然保護區存在的問題,使合併後保護區規劃合理,管理正常運行,協調保護區與當地經濟發展的關係, 妥善處理好保護區管理與當地民眾生產生活之間的矛盾,提升保護區管理效率,對合併後的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範圍進行調整勢在必行。
州林業局作為主要完成單位,收集保護區各項基礎資料,並進行分析、歸納、匯總和上報;積極配合國家林業局、省林業廳和西南林業大學,提供各項基礎資料,並協助審查、修改文本和圖件材料;起草部分文本初稿和上報檔案;針對保護區調整存在的諸多複雜問題和專家諮詢評審意見,反覆進行研究,並及時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最終形成了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範圍及功能區調整方案,經德宏州人民政府同意後,於去年1月報請省政府批示。今年3月3日,請示獲省政府批覆同意。
調整後的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51650.5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21925.4公頃,緩衝區面積13094.1公頃,實驗區面積16631公頃。行政區劃上,盈江縣管轄面積32182.8公頃,隴川縣管轄面積7670.8公頃,瑞麗市管轄面積11796.9公頃。保護區國有面積51536.9公頃,集體面積113.6公頃。

或晉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錢強說,去年8月,州林業局組織上報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預評審資格審查材料,同年12月,“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擬晉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通過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預評審。隨後州林業局修改完善文本,按要求組織報送晉升國家級保護區的各項資料至國家林業局自然保護區研究中心。
“為體現公開公正的原則,根據國家林業局規定,今年1月,我們對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擬晉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情況進行了公示。”錢強稱,公示期7天內,保護區管理機構沒有收到任何來信、來電,也沒有民眾來訪發表意見、建議或反映問題。
州林業局隨即報省林業廳,同時收集上報保護區範圍國有林權證,並簽訂了集體林委託管理協定。至此,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晉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各項工作已基本完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正在評審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