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一中

銀川一中

銀川一中全稱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一中,學校創建於1906年,是寧夏首批一級示範性高中,學校位於銀川市民族南街656號,現有48個教學班,218名教職工。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學校大門
學校大門

寧夏銀川一中,始建於1906年,在寧夏高等院校誕生之前,一直有“寧夏最高學府”的美譽。1929年寧夏建省開始,校名易為“寧夏省立第一中學”。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學校更名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第一中學”;1980年被寧夏教育廳確定為自治區首批重點中學;1985年9月創辦寄宿制民族高中班;2001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投資建設新校,2002年,銀川一中喜遷新址;2002—2005三年內,學校順利完成了擴招任務,辦學規模和師資隊伍開始穩定最佳化;2005年,銀川一中被確立為寧夏首批一級示範性高中。
一百年歷程,世事風雲變換,不變的是一中人教育報國矢志不渝的情懷:先生執鞭,清白粉筆寫春秋,餘暉灑盡始甘休,有人德劭學高,有人厚積學養。學子攻讀,焚膏繼晷,莫言五鼓雞鳴,或傳承文明,或引領潮流:叱吒風雲的將軍、潑墨如汨的畫家、凌雲健筆的作家、風塵僕僕的工程師、意氣風發的飛行員、學富五車的專家學者,以及遠在海外的留學生、運籌帷幄的政界要員,他們燦若星辰,殫精竭慮、力促祖國繁榮昌盛!

學校位於銀川市民族南街656號,現有48個教學班(其中,宏志班3個);校園面積120畝,建築面積50430平方米,生均綠地面積12.7平方米;校園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得益彰,環境優美宜人;內部設施和外部環境均達到了國家一級Ⅰ類學校辦學標準。

學校擁有一流的可持續發展的教師團隊:218名教職工其中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108人;國家級骨幹教師3人,自治區級骨幹教師28人,銀川市學科帶頭人4人;國家級奧林匹克教練員18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有103位教師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2004年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以來,銀川一中有17位教師承擔了全國、自治區、市級示範課教學任務;27位教師在全國和省、市級教學大賽中獲獎,其中6位教師獲全國優質課一等獎;7位教師受聘教育部、人教社承擔全國課改實驗區培訓任務。

學校理念

辦學目標

為每一位學生終身發展奠基,致力於培養基礎紮實、特長明顯、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建設適應新世紀教育的國家級示範性高中。抓住高中新課程改革機遇,使學校以和諧的人文關懷及富有智慧的創造精神,實現可持續發展。

校訓

尚德、遠志、求是、篤行。

精神文化

精敬於業,樂融於群,追求卓越。

培養目標

全面發展、科學與人文均衡、英語見長。

發展願景

和諧、均衡、卓越、引領

和諧------用制度與文化交融引領師生髮展。

均衡------文理兼長,全面發展。

卓越------竭心盡力為師生提供發展平台。

引領------在教育發展創新中具有可持續發展潛力。

學校注重校園文化建設,關注並指導學生的現實生活,以養成教育為基礎,以誠信教育為重點,做好德育工作。在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加強學生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通過拓展性、實踐活動型課程,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和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滿足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主要成績

學校風貌
學校風貌

近年學校榮譽:2004年以來,學校獲人事部、教育部“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教育部“北京2008奧林匹克教育示範校”、“全國中國小圖書館先進集體”、“國家級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學校”、“全國高中數學聯賽優勝單位”、“全國中國小外語教研工作示範學校”、“全國高中化學新課程實驗先進學校”、“全國中國小信息技術道德教育示範學校”、寧夏回族自治區“安全文明校園”、銀川市“文明單位”、銀川市“園林式單位”等各類表彰獎勵64項。

近年主要教育教學成績:2004年秋季,寧夏作為首批全國課改實驗省開始實施新課程。三年多以來,銀川一中教育教學及管理遵循辦學規律和教育規律,深入領會新課程主旨,穩妥實施課程改革,在學生髮展性評價、綜合社會實踐活動課程、學生二課堂活動等方面做了突破性嘗試,其中“三位一體”的發展性評價體系成為全國課改的典型示範經驗。新課程的成功嘗試使該校成為區內外知名的學校,為該校獲得全國新課程領域的專家的及時指導搭起了階梯,也為該校在加強與兄弟學校的交流、互訪、學習、借鑑等方面提供了便利。

近年學校教學成績年年攀升。在高考中:李娜、韓陸瑤分別奪得2003年、2004年全區高考文科狀元;2006年杜瑋、萬木春雙雙奪得全區文、理狀元;2007年李小龍獲全區理科狀元。2002年以來該校考入清華、北大的學生共65人,全區單科狀元共20人次。英語成績尤為突出:2003年李娜以139分奪得全區高考英語單科第一;2004年楊琛月以143分奪得全區高考英語單科第一;2005年鄭曉雪、姚海濤以144分雙雙奪得銀川市英語單科第一。現高二年級(10)班李楊同學以7.0分的好成績通過了雅思(IELTS)A級考試並已被“澳洲清華大學”之稱新南威爾斯大學科學系天文物理專業正式錄取。學校在抓好高考的同時,在培養特長生方面成績顯著,近五年來在數、理、化、生、信息技術五項全國奧賽中,代表寧夏出省參加全國決賽的學生有30人次;獲得自治區級一等獎的學生有122人次;獲得區級二等獎的學生有315人次;獲得區級三等獎的學生有275人次。無論是獲獎人數還是獲獎等級,在全區均遙遙領先。這些成績充分顯示了銀川一中學科教學方面的強勁優勢和英語特色教育的紮實功底。2008年已有8位應屆高三學生免試保送清華、北大等全國重點大學。2010年高考中,銀川一中學生雙雙摘取寧夏2010年高考文理科狀元,學生范海霆以667分摘得理科狀元桂冠,張佳穎以620分摘得文科狀元桂冠.

現任領導

王力爭

張劍雲

薛海林

藺曉林

尤學文

史話一中

銀川一中是寧夏成立最早的一所學校。

光緒三十二年(一九零六年),在廢除科舉、舉辦新學運動的推動下,寧夏知府趙惟熙,與舉人吳復安將原銀川書院改為寧夏府中學堂,地址在文廟。趙惟熙還親任學堂監督,吳復安任副監督。學堂於同年招收了第一期學生共四十人,分甲乙兩班,甲班收秀才,乙班收童生,奠定了本校的最早基礎。

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暴發。其後府中學堂因金費拮据而一度辦。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又易名為朔方高等國小,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學校又改名為甘肅省第五中學,同年於甘肅第八師範合併,時稱"五中八師",為四年制普通中學。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又因寧夏改建行省,又改名為寧夏省立第一中學。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學校開設了高中。

社會的黑暗、反動政府的腐敗、使學校歷盡艱難。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秋,寧夏軍閥馬鴻逵曾將高中班學生,國中班年齡在十七歲以上的學生全編入教導團,以擴充兵力,致使該年三個國中班僅有六人畢業。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秋)侵華日軍派飛機濫炸銀川,學生倉促遷至永寧縣納家戶。而後時局日見動亂,學校不得不多次遷址。先後遷中衛縣城,金積縣董府,銀川新城。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始遷至銀川。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解放戰爭將告大捷,軍閥馬鴻逵苟延喘,竟喪心病狂地再次在學校徵兵,高二班學生僅剩五人,全校學生減少僅剩一百於人。寧夏第一中學災難重重,瀕臨絕境。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三日,銀川解放,這所古老的學校終於重見天日,回到了人民手中。一九五零年,人民政府為進一步發展教育事業,將私立賀蘭中學與寧夏中學合併,仍為寧夏中學,學校由城內遷至南郊陳家寨原賀蘭中學校址。一九五四年,省建製取消,改稱為銀川中學,由寧夏專署文教處領導。一九五八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改稱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第一中學,簡稱銀川一中,由自治區文教廳和銀川文教局雙重領導。一九六零年,經上級決定,與銀川衛校校址對調,而遷到銀川城區利群東街。一九七六年,銀川一中在學校原址拆除了舊有房舍,新建了兩幢教學樓,新建電教館一座,設閉路電視、語音實驗室各一套,為實現教學現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礎。一九八五年,學校為支援我區西海固地區的教育,幫助山區回族人民開發人才,新建民族樓一幢,創辦了寄宿制民族班。17年來,共招收寧南山區農村子弟1506人已培養出畢業生15屆1139人,其中考入各高難度等院校838人,並有900多人畢業後回到家鄉,活躍在山區各縣的各行各業,為當地經濟建設和改變家鄉落後面貌發揮著重要作用。1999年,自治區黨委、政府召開了全區教育大會,決定新建一所示範性回民高級中學,以加快對回族優秀人才的培養步伐。為了真正能夠發揮名牌的作用,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將"寧夏回民高級中學"的校牌掛在銀川一中,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2000年9月30日,寧夏回民高級中學在銀川一中正式掛牌成立。

恰逢二十一世紀到來之際,銀川一中為適應黨和國家提出的"教育適度超前發展"的方針,在自治區和銀川市兩級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2002年秋季銀川一中遷入新址。目前,新銀川一中是一所達到全國先進、西北一流水平的現代化學校。新校址占地120畝,由教學樓、辦公樓、實驗樓、科技樓、體育館、學生公寓等組5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建築群錯落有致的分布於校園。學校建有國際標準的400米塑膠跑道,草坪足球場,還有網球及籃排球場,為一中學生提供了學習和生活的優美環境。銀川一中新校園將建成高速寬頻千兆乙太網,校園將覆蓋每間教室、宿舍、辦公室,屆時的銀川一中將是一個智慧型化數字校園。良好的育人環境必將陶冶每個銀川一中人的情操,增長每個人的才智,愉悅每個人的身心。使每個來這裡求學的同學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

學校特色

英語特色

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加快與國際組織教育接軌的步伐,銀川一中於1993年在國中部開辦了英語特色實驗班,銀川一中學生在中學階段就掌握了走向世界的交際工具-----英語。1999年學校又在高中階段實行了英語特色教育,實施"英語特色"教育9年來,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後在全國英語能力競賽中連創佳績,共獲特等獎36個,一等獎300多個,是全區所有中學獲獎人數的3倍。高考、中考成績連續多年獲銀川地區第一,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在銀川地區為居前列。英語特色,銀川一中已有豐富實踐經驗,並且有一支刻苦敬業、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和一套已日趨成熟的教學管理模式,這一切為實施"特色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學校先後成立了"英語特色"教育領導小組、英語特色教育研究室。目前,學校共有英語教師21人(含外籍教師2人),其中高級教師6人,一級教師13人,大多數是中青年教師,梯度適當,年齡結構合理。學校還非常重視發揮教科研室及英語教研組的作用,為適應英語特色教育教學的要求,進入英語辦公室的教師必須講英語。學校還有計畫地組織教師進修、提高。近年來學校多次派英語教師赴西安、上海、南京等地考察學習。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英語知識,培養對英語的興趣,2000年至2002年,學校把高一年級必修總課時做了適當調整,在每周五節必修課和一節外教課,並每周安排了一次英語拓展課,設語法專題、閱讀指導、聽力訓練、寫作輔導、技能提高等課程。許多英語教師已嘗試在課堂上用示範、對話、表演、遊戲、唱歌等形式創設情景、增強語感,以實現教學過程的交際化。在適時調節,改革課堂教學的同時,學校有創設適合發展英語特色的學習環境。英語角、英語周、英語講演、英語競賽、英語課本劇表演等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提高了英語實踐能力。如今,走進銀川一中的校園,你便能處處聽到英語;每天20分鐘的校園廣播節目;校園定時更新的英語宣傳櫥窗;每周一天的英語對話日。

總之,讓英語脫口而出,並以英語教學為龍頭帶動其他學科教學,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樹立名校形象,爭創全國千所師範學校的辦學思想讓這所塞上百年的名校如虎添翼,煥發出青春光彩。美國外教----安吉爾這位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美國姑娘性格開朗,活波可愛。也許年齡和同學相近的原故,師生們彼此很好感,大家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交談。英藉外教查理,24歲的大學畢業生,到銀川一中任教特別敬業,為使自己和學生更方便的交流,他每天堅持到銀川十八國小聽一節漢語課使得查理的漢語口語提高的很快,英語教學課倍受學生的歡迎,查理喜歡體育活動,經常和同學們一起打籃球、踢足球。這位年青的英國人不僅熱忱、還心地善良,他每月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1000元資助學校貧困的優秀學生,這種助人為樂的精神受到了師生的尊敬。外教得到來,使同學們學英語的熱情高漲。聽力課,閱讀課大家都在認真的聽,仔細的讀;英語角活動同學們積極參與;學校每周五的英語廣播,聽眾越來越多。學生在努力學英語,老師們也在學,整個校園洋溢著一股濃濃的學英語的熱潮

民族特色

1985年,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為充分發揮銀川地區的教育優勢,支持寧南山區的民族教育事業,以提高寧南山區人口綜合人口文化素質,發展民族地方經濟,在銀川一中創辦了寄宿制民族高中班。 

 十七年的辦班經歷,使該校積累了寄宿制回族學生管理的許多經驗:來自貧困山區的學生,純樸、憨厚、自尊心強、求知慾強、好勝心強,但大都文化課底子薄弱、基礎差,因此,在教學工作中,我們對學生採取"一補、二趕、三超"的做法,"補"就是補課,補國中內容和山區學生的薄弱科目,如英語,數學等。"趕"、"超"就是號召民族班學生樹立信心、增強自尊心、奮發學習,為山區人民爭光,在短期內趕上並超過同年級其它班學生。學校還請經驗豐富的老師專為民族班學生開辦學習方法講座和心理指導講座,組織民族班學生同銀川市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座談交流,創造條件讓民族班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開闊視野,鼓勵學生走專業成材道路。

民族班創辦十七年以來,共招收寧南山區農村回族學生1509人,90%以上的學生來自農村。

2002年,已畢業學生十五界共1139人,其中升入各類高校繼續深造的838人,平均升學率達76。3%。其中有不少回族學生考入全國名牌學校,例如考如北京大學的王進會、中國科技大學的於繼東、北京醫科大學的吳紅花、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周海強、中國政法大學的李志偉、北京郵電大學的馬智等。

現在,該校培養出的民族高中班學生完成高等學業後有80%多人回到家鄉,活躍在山區各縣的文教、行政、金融及各類企事業單位,正在為發展山區的經濟和改變家鄉的落後面貌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實踐證明,銀川一中民族班的辦學思路是正確的,民族教育大有可為。為此,銀川一中被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1999年,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召開了全區教育大會,決定新建一所示範性回民高級中學,以加快對回族優秀人才的培養步伐,為了進一步發揮名牌學校的作用,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將寧夏回民高級中學校牌掛在銀川一中,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

2000年9月30日,"寧夏回民高級中學"在銀川一中正式掛牌成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