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通濟橋

金華通濟橋

金華通濟橋,俗稱金華大橋,位於金華市西南隅。它是金華的勝景之一,橫跨婺江之上,是連結金華南北兩區的紐帶,是通向蘭溪、衢州的要道。通濟橋白天人來車往,絡繹不絕;入夜燈光橋影,江波蕩漾。夜景之美,令人駐足忘返。

基本信息

簡介

金華通濟橋金華通濟橋
通濟橋位於八一路南端,橫跨婺江南北。原為浮橋,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建成十一孔石墩木樑橋,上覆橋屋50間,間以三殿兩亭,亭置四天王,殿塑妥大士泗洲僧伽等神像,蔚為壯觀,後屢毀屢修,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重建成十三孔石拱橋,橋長213米、寬7米、高14米。解放後修建橋面加寬為10米,北岸增建二孔拱旱橋

通濟橋橫跨在婺江上,婺江將金華分成南北兩區。很早以前只有浮橋相通,但每遇江水暴漲,往往橋斷舟散,交通斷絕。大約在元代大德四年,西峰寺庵禪師為溝通南北,倡議改建石橋,並為之輸財集資,四處奔走,耗時五年半,砌成了11個橋墩,可惜還來不及架橋樑,及庵禪師去世,工程也就停下來了。又過了許多年,方由西峰寺主持雲龍帶頭一盡衣缽寺產作建橋之資,集成裘,通濟橋終於在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大功告成。

金華通濟橋金華通濟橋
當時的通濟橋是11孔石墩木樑橋。墩形西正方而東小橢,以殺水怒。墩高去水41尺,橋面又高出墩上8尺,橋長780尺,上覆瓦屋五十間,間以三殿兩亭,亭置四天王,殿塑妥大士、泗洲僧伽等神像,雄偉壯觀。

後屢經修復,到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改為13孔石拱橋,掀掉屋瓦,加築石欄,別有風光。解放後橋面加固加寬,北岸增建二孔石拱旱橋,橋上設定了形如花樹的路燈,中間為行車道,兩旁為人行道。如今白晝,通濟橋上汽車成隊賓士,行人接踵如流;入夜,燈光橋影,江水搖曳,分外妖嬈。

金華市文物

婺城區
八詠樓 湯溪城隍廟 ▪金華府城隍廟 ▪鹿田書院
▪七家廳 東村橋 ▪滕氏宗祠 ▪漢灶窯址
▪白沙堰 ▪石楠塘徐氏宗祠 ▪寺平村鄉土建築 ▪永康考寓
▪金華通濟橋 ▪宏濟橋碼頭 ▪方梅生故居 ▪北山摩崖題記
▪邵飄萍舊居 ▪台灣義勇隊舊址
金東區
▪嚴氏宗祠 艾青故居 ▪施復亮、施光南故居 ▪瑣園村鄉土建築
▪蒲塘王氏宗祠 ▪傅村傅氏宗祠 ▪省立實驗農業學校舊址
蘭谿市
▪李漁壩 ▪郭氏節孝坊 ▪世德堂 ▪通洲橋
▪仁山書院 愛敬堂 ▪積慶堂 ▪西姜祠堂
▪渡瀆餘慶堂及章氏家廟 ▪生塘胡氏宗祠 ▪上族祠及嘉慶堂 ▪朱家紹德堂
▪上唐承慶堂 ▪香山寺塔 ▪後龔永錫堂 ▪郎家葆滋堂
▪山背吳氏宗祠 ▪祝宅祝氏宗祠
義烏市
▪朱丹溪墓 ▪螃蟹形山墓群 ▪雙林鐵塔 ▪馮雪峰故居
▪吳晗故居 ▪大安寺塔 ▪朱店朱宅 ▪雅端容安堂
▪塘下方大宗祠 陳望道故居 ▪佛堂吳宅
東陽市
▪歌山窯址 ▪葛府窯址 ▪紫薇山民居 ▪馬上橋花廳
▪福輿堂 務本堂 ▪李宅村古建築群 ▪廈程里位育堂
▪上安恬懋德堂 ▪史家莊花廳 ▪嚴濟慈故居
永康市
▪劉英烈士墓 ▪徐震二公祠 ▪西津橋 ▪五峰書院
▪花街大夫第 ▪古山胡氏舊宅 陳大宗祠 ▪占鰲公祠
▪廟山遺址 ▪太婆山遺址 ▪厚吳村鄉土建築 ▪烈婦祠
▪抗戰時期浙江省政府及相關機構舊址 ▪朱明糧倉 ▪石湖坑村成氏民居壁畫
武義縣
▪呂祖謙墓 ▪熟溪橋 ▪上甘塔紅軍標語 ▪發寶象龍塔
▪忠孝堂 ▪嶺下湯石祠 王村花廳 ▪履坦徐氏民居
▪石板巷陳家廳
浦江縣
▪龍德寺塔 ▪塘山背遺址 ▪張氏宗祠 土庫
▪東陳陳氏宗祠 ▪陳肇英故居
磐安縣

▪ 蔡氏宗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