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舉岩

金華舉岩

婺州舉岩,又稱金華舉岩,屬半烘炒綠茶,產於浙江金華北山村一帶。產地峰石奇異,巨岩聳立,此石猶如仙人所舉,因而此處所產之茶名曰“舉岩茶”。因其湯色如碧乳,古時稱婺州碧乳茶。

簡介

金華舉岩金華舉岩

金華,古稱婺州。婺州舉岩茶,糾纏於金華縣。位於成北的金華山,海拔高150~1200米,綿延250平方公里,像一條長龍橫臥於古婺大地,歷來一道教名山和溶洞、山林景觀著稱於世。金華山峰巍峨,林海蒼茫,山泉曲曲,雲樹重重,溶洞爭奇,寺觀競榮,是著名的風景區,被譽為千古神山。

婺州舉岩茶原產於金華北山,這裡群山起伏,森林茂密,雲霧茫茫,岩洞奇特,具有水石奇觀、風霧奇觀和洞天奇觀獨特景觀。

品質特徵

舉岩茶品質特徵為:外形茶條緊直略扁,茸毫依稀可見,色澤銀白交輝;香氣清香持久,具有花粉芬芳香味,滋味鮮醇甘美;湯色嫩綠清亮,葉底嫩綠勻整。

生態環境

該市地處金衢盆地東緣,為丘陵地帶,屬亞熱帶季風區,年均氣溫17℃左右;年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無霜期約250多天,山區降水量較平原為多。鹿田村婺州舉岩大部分布於海拔650米左右的山地,終年多雲霧,晝夜溫差大,砂質紅壤土結構疏鬆,

婺州舉岩的婺州舉岩大都生長在岩石縫隙中,也有栽植在四周山崗斜坡上的。這裡氣候條件特殊,曾有“雲暗雨來疑是夜,山深寒在不知春”的詩句,說明這裡經常出現高空陽光燦爛,山中雲霧翻騰,低空細雨濛濛,室內暗淡無光的特殊景象。這裡山高林茂,雲多、霧重、雨多、泉清,構成了獨特的生態條件,再加上土壤肥沃,土層厚達1米左右,腐殖質豐富,茶園附近有高儒溪與鹿田水庫,水源充足,婺州舉岩生長健壯,葉厚芽壯。極利婺州舉岩生長。

製作工序

舉岩茶采於清明至穀雨間,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炒制1千克乾茶需采6萬個左右的芽葉。

舉岩茶條索細緊略扁,依稀可見白毫,色澤銀中有翠,泡茶後茶湯淺黃明亮,葉底嫩黃成朵,滋味鮮醇甘美,茶香濃厚雋永,略帶栗香。舉岩茶在清明後、穀雨前一芽一葉時採摘。

經攤(攤青)、炒(殺青)、抓(整條)、挺(挺鍋)、烘(烘乾)5道工序製作而成。工藝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創新,從而保持舉岩茶獨特的色、香、味、形。舉岩茶又因其湯色如碧乳,古時稱婺州碧乳茶。

茶藝鑑賞

泡茶、飲茶自唐以來就被文人雅士視為一種專門的技藝與學問,所謂茶道或茶藝遂因此而生。但畢竟茶已深入我們的生活,希望喝茶能生活化,普遍化。以簡易的方法推廣家家泡茶,人人飲茶。其實不論工作、閒暇、好友相聚、獨坐靜思,能不拘形勢的飲用一壺好茶,就是人生一大享受。影響茶湯滋味的要素有:

不可變因素

成品茶的品質;包括茶的種類、等級、火候、保存時間與方法等茶葉注水前已“定型”的規格。

可變因素

水質:純水或泉水或自來水等,對茶湯影響極大。水中不同礦物質含量與茶多酚類結合會產生各種不同茶湯風味;茶葉受熱溫度:如水溫高低、注水時水與茶的接觸距離;空間溫度:如季節、早晚時差、有無空調等;飲茶心境:心情好壞與喝茶時環境決定了該泡茶給喝茶人的最後定論。以下先分三方面簡述泡茶的基本方法,再分別茶種詳述其泡法的差異:

水:以清新含礦物質少的軟水為佳。講究的可取潔淨泉水或蒸餾水,自來水應避免水中消毒藥水的味道可前日放出過濾存放,隔日用以泡茶。一般泡茶水要先煮沸,除綠茶外水溫不宜低於95∘C。

茶具:以陶磁製品為佳。用前必洗淨,避免異味;茶葉放入前先以滾水燙過,可收保溫兼加速茶味浸出的效果。

標泡茶法--用茶量與水比例:世界評茶公認用量為三公克茶葉,沖入150CC沸水,泡後五分鐘飲用。

茶史追溯

婺州舉岩茶因金華舊屬婺州治,產茶之地有玲瓏巨石,巨岩重疊,猶如仙人舉岩而得名。五代時期毛文錫所著的《茶譜》中即有"婺州有舉岩茶,其片甚細,所出雖少,味極甘芳,煎如碧乳"之記載。李時珍著《本草綱目》、黃一正著《事物紺珠》、詹景風著《明辨類函》、方以智著《通雅》等書中均將其列為最佳名茶之一。該茶聞名於宋,興盛於明,並被列為貢品,至清道光年間仍有進貢。清代末葉瀕臨失傳。20世紀70年代,科技人員根據歷史記載,對舉岩茶的製作工藝進行挖掘,經過精心培植,舉岩茶終於獲得重生。1981年全國供銷系統名茶評比會上,舉岩、龍井、紫筍、莫乾黃芽同被列為浙江省四大名茶。

婺州舉岩遠在宋代已被列為全國茶苑的中一枝名秀。宋代吳淑在《茶賦》中,不僅描述了當時舉岩茶的品質,並描述了它的保健功效。賦曰:“夫其滌煩療渴,換骨輕身,茶之利,其功若神,則渠江薄片,西山白露,雲垂綠腳,香浮碧乳……”

到了明代,婺州舉岩被列為貢品。明代田藝蘅《煮泉小品》中記載:“余嘗清秋泊釣台下,取囊中武夷、金華二茶試之,固一水也,武夷則芡而燥冽,金華則碧而清香,乃知擇水當擇茶也。”說明同用富春江七里瀧的水泡茶,婺州舉岩品質超過久已聞名的武夷茶。

產於金華雙龍洞風景區黃大仙景區鹿田村附近。五代毛文錫《茶譜》中有"婺州有舉岩茶,片片方細,所出雖少,味極甘芳,煎如碧乳"的記載。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黃一正《事物紺珠》、張謙德《茶經》、詹景風《明辯類函》、方以智《通雅》等均把婺州舉岩茶列為當時的名茶之一。該茶聞名於宋,興盛於明,並被列為貢品,至清道光年間仍保持芽茶、葉茶兩上品種進貢。至清代末葉已名存實亡,製作技術瀕臨失傳。2006年,浙江采雲間茶業有限公司通過注資受讓商標,組建專家隊伍對這隻古茶的製作技藝進行挖掘,成功恢復生產,並成功申報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6月,“婺州舉岩”和“西湖龍井”、“黃山毛峰”等名茶的製作技藝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世紀70年代,有關單位組織科技人員根據歷史記載,對舉岩茶的製作工藝進行挖掘,加強對老茶園的改造和新茶園的培植,恢復舉岩茶的生產。舉岩茶茶條稍緊略扁,茸毫依稀可見,湯為淺黃一色滋味鮮醇甘美。1979-1981年連續三年評為浙江省一類名茶。1981年全國供銷系統名茶評比會上,舉岩茶與龍井、紫筍、莫乾黃芽同被列為浙江省的四大名茶。1989年有茶園2300多畝,產茶1.35噸。

產品成份

有茶素、茶單寧、蛋白質、胺基酸、糖類、脂肪酸、維生素、礦物質、咖啡鹼、果膠、碳水化合物、多酚類、芳香族化合物等三百多種。

產品功能

使人腦清楚,精神爽朗,提神解乏,消除疲勞。發揮生津止渴,爽身醒目,解暑去煩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