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粉蕨

金粉蕨

金粉蕨,中國蕨科金粉蕨屬植物金粉蕨Onychium japonicum (Thunb.) Kunze,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曬乾,鮮用尤佳。

基本信息

命名來源

金粉蕨Onychiumsiliculosum(Desv.)C.Chr.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3(1)卷
1.金粉蕨(海南植物志)圖版30:1-5

形態特徵

金粉蕨金粉蕨
植株高矮不一,小形的高10-15厘米,大的高達65厘米。根狀莖粗短,斜升或直立,先端密被深棕色長鑽形的鱗片。葉簇生,二型或近二型,不育葉片三至四回羽狀細裂,漸尖頭,末回小羽片無柄,幾與小羽軸等寬(不及1毫米),僅先端較闊,並有一二尖齒;能育葉(成熟的)的柄長12-30厘米,粗2-5毫米,木質,枯禾桿色或禾桿色,基部略有鱗片,向上光滑;葉片長15-35厘米,寬9-18厘米,卵狀披針形或長卵形,下部三至四回羽狀(幼態的二回羽狀),中部二至三回羽狀,上部一回羽狀,頂端有1片長線形羽片,側生羽片10-15對,基部一對略大,長4-12厘米,寬2.5-6.5厘米,長圓披針形或三角形,柄長3-6毫米,各回小羽片均為上先出,有柄,末回小羽片初為線形,長5-15毫米,寬1.5-2毫米,成熟時較闊(約2-3毫米),先端漸尖或近急尖,基部楔形,柄長2-3毫米。葉脈在不育葉的末回小羽片上有單一或分叉的小脈,在能育葉的末回小羽片上僅有單一的側脈,其頂端和邊脈匯合。葉乾後紙質,灰綠色,葉軸及各回羽軸下面圓,上面有溝,兩面無毛。孢子囊群生能育葉的小羽片的邊脈上;囊群蓋線形,寬幾覆蓋主脈,成熟時張開,露出囊群及其中的檸檬黃色蠟質粉末;孢子表面具塊狀紋飾。

產地分布

台灣、海南東部、雲南南部及西部(墨江、普洱、騰衝、耿馬、勐臘)。喜馬拉雅山南部、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玻里尼西亞、菲律賓、越南、寮國、高棉、緬甸、泰國及印度均有分布。據考證,模式標本采自菲律賓。

生長習性

生乾旱河谷斜坡石縫,海拔100-1500米。據云南墨江標本記載,本種生於含銅礦的土壤上。

中藥用途

金粉蕨:【別名野雞尾小野雞尾柏香蓮小金花草水金雞尾孔雀尾土黃連解毒蕨日本烏蕨
【性味歸經】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於感冒高熱,腸炎,痢疾,小便不利;解山薯、木薯、砷中毒;外用治燒燙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研粉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