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店村

金店村

金店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東陽縣,距東陽城區6公里,南瀕東陽江,北繞錦溪,西靠城北公路,東連盤溪下游的曠野。

金店村領導視察
金店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東陽縣,距東陽城區6公里,南瀕東陽江,北繞錦溪,西靠城北公路,東連盤溪下游的曠野。金姓定居於此已有870年。村前有巍山至吳寧的古道,曾開店鋪,遂稱金店。宋、元、明、清均屬升蘇鄉二都,1932年屬金店鄉,1935年屬二都鄉,1944年屬錦溪鄉,1950年屬華店鄉,現屬上盧鄉。1992年底有312戶,1106人。

概述

金姓村民系漢代中山靖王之後,唐代劉國賓自江西弋陽遷居天台孟岸。五代後梁開平年間(907-910)因避吳越王錢之諱,去掉劉字中的卯、刀,存下金字作姓。因此,有金劉無二姓之說。後唐清泰年間(934-935),金景明卜居茶場。宋景德年間,朝廷征舉孝廉,金從鑒以孝悌薦試授秘閣正字走上仕途。宋天聖六年(1028),金從鑒因分理刑獄公事,氣節端亮,被封為朝儀大夫江南西路計度都轉運副使。宋至和二年(1056),金從鑒因服官效勞,居家敦誼,親賢睦族,七世同居,被封為中奉大夫光祿卿,旌表義門,當時譽稱江南第一家。金從鑒年高致仕後,寄情山水,為民造福建橋。傳說建橋時,巧遇仙人呂洞賓,呂洞賓贈給金從鑒柏杯。於是橋稱呂賓橋,金從鑒被稱為柏杯公。金從鑒有4子13孫,其家族當時共有500餘人,是東陽一個有名望的大家族。這時,金氏進入鼎盛時期。十一居八世孫金西橋為避水患,遷籍金店。

金氏十一居在歷史上,常受洪水災害,連遭兵禍匪患,再加苛捐雜稅,民不聊生,百業凋敝。村民除種地外,幾乎家家有個篾匠。他們從東陽江畔溪灘地里伐竹為材,編制竹器,行銷各地,以求生計。當地流傳著這樣的一首民謠:金店人,靠條溪,砍根毛竹補畚箕,不補畚箕補竹蓆,不補竹蓆餓肚皮。1949年後,村民生活水平雖有提高,但仍不能徹底改變落後面貌。一雙籮筐一把刀,上門補籃聲聲叫。東走西走飯吃飽,零用銅錢仍缺少。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改革開放前。

經濟建設

金店村金店村文化娛樂
現全村從事工業的60多人,亦農亦工的136人,從事商業的150多人,亦農亦商的150多人。全村土地總面積969畝,其中田429畝,地194畝,山2畝,水面40畝,溪灘150畝,竹園20畝,村落134畝。金店地處東陽江下游,錦溪、盤溪的入江口。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排灌設施基本上實現了現代化,新修的三面光渠道有2729米。村西500多米的錦溪入江段,寬8米,深2.5米,全部用塊石水泥砌成。已建的電灌站1個。適宜於機械化耕作。
近年來,村區建設發展迅速。樓房林立,內外裝飾講究。街巷井然,路面平整,一條長300餘米的新街貫穿南北。村前一條長700餘米、寬6米的水泥大道與東(陽)諸(暨)公路相連,西通義烏、金華,北抵諸暨、杭州,東達嵊縣、寧波,南至永康、溫州。已安裝程控電話數部。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村里辦有眼鏡廠2個、扣子廠1個、電珠廠3個、建材預製廠1個、繡花廠2個、竹編廠1個。1992年村工業總產值60萬元,第三產業收入105萬元,人均收入1400元。距村西南角一華里處,在原金店村的400畝土地上,建有上盧鄉工業區,已架有工業用電專線,鋪設自來水管道,衛生設施齊備。現設有中外合資的省絕緣材料有限公司和所屬的雲母製品廠、東陽市無損檢測電子公司、東陽市花崗石製品廠等生產新、名、優產品的企業多家。有的絕緣材料遠銷香港、台灣、美國等地。XG--3005Z金屬陶瓷X射線管已超過日本、德國、美國的技術水平,並已申請國家專利。北京等地的一些科技人員帶來科技項目來此下海。有的廠家正往此遷移。凡來此興辦企業的都可享受特別優惠的條件。工業區內生活、服務配套設施已粗具規模。

教育事業

金店村金店村教學樓
金店歷有重教養賢的良好傳統和風尚。1916年撰的《西金氏重修宗譜序》中記道:增以新章程,而宗族之整理一新,家庭有新教育,而中國之新人才出。民族有新學術,而中國之新事業興。是以開風氣,則教育為之普及。根據這一重教養賢的指導思想,金店人在繼承歷史上養賢制度的同時,還建立了一些有關教育的族規。清同治十一年(1872)在創辦夏渠的崇正書院時,曾捐助100多畝常祀田的租銀;拔出一部分常祀田收養賢租,資助學子讀書。在廢除科舉制度後,養賢租資助考上中學的學生。每在大年初一、清明、冬至向太公祭祀後,可按學歷高低,分到相應的錢糧、食品(饅頭和豬肉一類)及其他供果...
由於重視教育養賢,加上勤奮好學,孕育出了不少人才。由舉孝廉或經科舉考試,成為紳士、太學生等的,宋朝15人,元朝5人,明朝33人,清朝37人。自金西橋定居此地後,進士、舉人有25人。仕至公卿、大夫5人,秘書閣校書、教諭、教授3人,布政使、按察使10人,知縣、知府(州)21人。南宋鹹淳三年(1267)金原厚為湖廣路觀察副使。明成化十一年(1475)金彝復任福建汀州府武平縣典史。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金舉進士,曾任福建福州府懷安縣知縣、江西吉安府奉和縣知縣、山東道試御史、山東道監察御史、四川及福建按察司僉事,福建布政使參議、福建按察副使、河南布政使。歷官40餘載,處事嚴毅英斷,尤長於用兵,所到之處聲譽卓著。子婿斯一緒在《大方伯松澗公傳》中稱金宦節始終,殉及砼,投鼠而不忌器。生性剛直,不媚權貴。在東陽民間傳說中,稱其為傳奇式人物。清朝,金兆葵、金芝魁均為五品銜職官。民國時,金玉相曾任陸軍某旅旅長,與張學良曾有交往;金秀提曾任陝西省文教廳某處主任。1949年後,有大學畢業生21人。其中,金立云為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金友煌,留學加拿大,獲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大學副教授;金森木,留學捷克斯洛伐克,現為機電部五十九所高級工程師;金福其,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檔案室主任兼解放軍藝術學院幹部處處長。
金店村前,風景秀麗。江中綠水常流,汀洲浮藍。江畔茂林修竹成蔭,果園錯雜其間。春夏兩季鮮花吐艷,金秋時節碩果飄香。《西金氏宗譜》所載的西八景,多數景觀尚存。像西橋、古渡、曲港、金氏宗祠及祠前石碑、造型奇特的石雕落地獅子等。金膌的墳墓,已修復。

村莊文化

金店村農民文化展館
金店村創辦“農民文化展館”的念頭,來自該村豐富多彩的民眾文化活動。金店村有村民1044人,其中1/3的人長年在外做生意、打工。儘管如此,該村卻有23支農民文藝隊伍,還有一批農民書畫家。近幾年,豐富多彩的農村文藝活動讓金店村村民過足了文化癮,也出盡了風頭。但是,文藝隊伍多了、活動內容豐富了,道具和書畫作品的存放成了一個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金店村村兩委決定,騰出村綜合樓的幾間房子用來擺放道具樂器和書畫作品。

在整理和擺放道具、書畫作品時,村裡的幾個文藝骨幹突發奇想:金店村的農村文化建設一直搞得紅紅火火,為什麼不把反映金店村文化發展的實物收集起來,辦一個“農民文化展館”呢。這一建議很快得到了村民代表和村“兩委”的支持。村兩委在廣泛徵求村民代表的意見後決定:把2000多平方米的綜合樓全部騰出來,按照展館的形式進行規劃、裝修、布置,爭取辦一個全省乃至全國最好的村級“農民文化展館”。
優秀的文化不僅是精神食糧,也是創業的動力。改革開放後,金店村有1/3以上的人走南闖北從事茶葉經營,尤其在普洱茶經營領域,在省內外都頗有名氣。經營茶葉是金店人發家致富的主要生財之道。為此,村“農民文化展館”專門開闢了茶文化室,收集了村民經營過的各地各種檔次的普洱茶樣品,供大家觀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