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洋參

野洋參

野洋參,中藥名。為報春花科植物滇北球花報春Primula denticulata Smith subsp. sinodenticulata的根。分布於四川西部(石棉、普格、滬定)、貴州(貴陽、水城、雷山)和雲南(騰衝、龍陵、水平、馬關、大理、麗江、雙柏、易門、昆明)。具有補虛,消疳,通乳之功效。用於虛勞咳嗽,病後體虛,小兒疳積,婦人氣血不足之乳汁不下。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甘、辛,性微溫。

歸經

歸肺經。

功效

補虛,消疳,通乳。

主治

用於虛勞咳嗽,病後體虛,小兒疳積,婦人氣血不足之乳汁不下。

相關配伍

1、治癆咳:野洋參、胖血藤各15g。燉豬心肺吃。(《貴州民間藥物》)

2、治病後體虛:報春花根9-15g。燉肉吃。

3、治小兒疳積,結核:報春花根30g。煎服。(2-3方出自《雲南中草藥》)

4、治乳汁不下:野洋參15g,通草根9g。燉豬蹄吃。(《貴州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30g。

採集加工

夏季採挖,洗淨,曬乾。

形態特性

滇北球花報春又名:米傘花,報春花。多年生草本,具粗短的根莖和多數纖維狀長根。開花期葉叢基部有芽鱗;芽鱗闊卵形,長1.5-4厘米,寬1-2厘米,多少帶肉質,先端通常漸尖,無粉或被稀薄的粉質腺體。葉多枚形成密叢,葉片矩圓形至倒披針形,連柄長3-15厘米,寬1.5-4厘米,果期一長可達20厘米或更長,先端圓形或鈍,基部漸狹,邊緣具小牙齒和緣毛,通常極窄外卷,上面被短柔毛或變無毛,下面沿葉脈被毛或近於無毛,老葉下面具粉質腺體或有時被白色或淡黃色粉;葉柄近於無或有時與葉片近等長,具寬翅。花葶高5-30厘米,果期高可達45厘米,無毛或被短柔毛,無粉或上部被粉;花序近頭狀,花直立;苞片多數,披針形,長5-10毫米,先端鈍或稍漸尖,基部稍膨大並常被粉,邊緣互相覆蓋;花梗極短或有時長達5毫米;花萼狹鍾狀,長5-10毫米,被粉或粉質腺體,分裂達中部或更深,裂片窄長圓狀披針形,常染紫色,先端鈍或銳尖,邊緣具短緣毛;花冠藍紫色或紫紅色,極少白色,冠筒口周圍黃色,冠筒長8-12毫米,冠檐直徑1-2厘米,裂片倒卵形,先端2深裂;長花柱花:雄蕊著生處距冠筒基部約3毫米,花柱長6-7毫米:短花柱花:雄蕊距冠筒基部約6毫米著生,花柱長1.5-2毫米。蒴果近球形,短於花萼。花期4-6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500-3000m 的山坡草地和灌叢中。分布於四川西部(石棉、普格、滬定)、貴州(貴陽、水城、雷山)和雲南(騰衝、龍陵、水平、馬關、大理、麗江、雙柏、易門、昆明)。

相關論述

《貴州民間藥物》:“治虛勞,癆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