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巴縣中學

重慶巴縣中學

重慶市巴縣中學創建於1907 年,現位於重慶市巴南老區政府所在地魚洞,是原四川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重慶直轄後首批確認的重點中學。於2012年更名為重慶市實驗中學,學校占地 130000 多平方米,有近93 個教學班, 5500 多名在校學生,教職工 400 餘人。重慶市巴縣中學凝聚著厚重的巴渝文化,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和驕人的辦學業績。 2011 年11月22日,經重慶市市教委批准,更名為“重慶市實驗中學校”。

基本信息

設施

學校占地 130000 多平方米,有近93 個教學班, 5500 多名在校學生。 巴縣中學結合學校獨特的地域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培養科學實踐能力,先後投資近 5000 萬元建成了 18000 平方米的全市規格最高、功能最全的科技館 ,內設天象廳、天文台、天文知識展覽館、科技互動大廳、動物標本陳列室、萬能車床室、陶藝製作室、汽車展室、機車展室、機器人活動室、車模活動室、生態植物園、信息技術中心等。學校科技館被巴南區委、區政府命名為“科普教育基地”,被重慶市科協命名為“重慶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巴縣學校擁有1000M校園網、 每間教室配有計算機、數字投影儀、視頻展示台、彩電、空調等教學設施,實現了信息技術“班班通”、“室室通”。但部分教室設施較陳舊。

校方認為,理、化、生實驗設備為全市一流。學校有重慶市中學第一塊400米標準橡膠田徑運動場(足球場)、50米游泳池、體育館、健身房。但游泳池、體育館、健身房較少對學生開放。

巴縣中學的圖書館藏書十餘萬冊,自稱全市中學最大。有容納2000多人同時進餐的食堂,有學生公寓。

師資

巴縣中學,有教職工 400 餘人,其中中學教研員(正教授級)4人,特級教師5人,市、區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50餘人,獲全國、省(市)榮譽稱號的20餘人,有高、中級職稱的130餘人,參加了碩士課程進修結業的有116人。

重慶直轄以來,賽課、基本功大賽等獲國家級或市級一等獎的有9人。學校鼓勵教師科研,承擔了國家、省(市)級科研課題8個,近年來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200餘篇,獲市級以上教改科研成果獎30餘項。政治、語文、物理、生物、體育教研組被評為重慶市先進教研組。

為充實學校科技教師隊伍,學校還聘請包括重慶大學在內的 13 位教授(其中有三位院士)作為校外科技輔導導師。

教學特色

學校高度重視對外教育交流。英國、美國、加拿大、芬蘭、澳大利亞、德國、新加坡、義大利等國學者先後來校進行學習交流。學校參與 AFS 項目,與國外學校互派學生交流學習。學校與英國 Dixie 學校結為友好學校,兩校師生每年互訪交流,促進了兩校的共同進步與發展。經國務院外專局批准,學校取得了直接聘請外國專家的資格,常年聘有外籍教師住校執教。

重慶巴縣中學重慶巴縣中學

學校也重視國內學校的交流,參加了全國部分省市實驗中學、重點中學

聯合體,發起成立了重慶市重點中學六校聯合體,組織了巴南區教學聯合體。聯合體學校坦誠的進行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的理論及方法的探討與交流,促進了學校及地區教育的發展。

學校有藝術節、英語周、文學社、運動會、夏令營、科技活動月及興趣活動小組等活動。學校是“全國培養體育後備人才(女籃)試點校”和“全國培養體育後備人才(田徑)試點校” 。2000年,巴縣中學承辦了重慶市首屆重點中學學生田徑運動會。

學校高度重視對外交流,英國、美國、加拿大、芬蘭等國學者都先後來校進行學術交流,與Dixie學校結為友好學校,實現了兩校領導及師生間的互訪,促進了兩校的交流。學校經外交部批准取得了直接聘請外國專家的資格,常年聘有外籍教師住校執教。

教學成果

巴縣中學堅持實施“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科研育名師、科研出人才”的發展戰略,教育科研穩步推進,構建了骨幹研究與全員研究相結合、專題研究與一般研究相結合的科研模式,形了組組有課題,人人搞研究,項項出成果的“群學、群研、群績”科研態勢。

學校先後承擔了 8 個國家級子課題和市級獨立課題的研究,先後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 200 余篇,獲市級以上表彰及榮譽稱號 30 餘人,獲市級以上教改科研成果獎 30 餘項,青年教師在基本功大賽中,獲國家級或市級一等獎達 20 多人。建立了以校史文化、巴渝文化、長江文化、名人文化的研究和開發為主的校本課程體系。

王鵬、韓雲曉兩位同學的發明分別獲得國家專利;在重慶市第六屆高交會“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創造發明“欹器”、“神奇的光導”、“鎖的結構”分別榮獲一等獎和兩個二等獎;實踐活動方案“走進自然”榮獲三等獎;科幻繪畫《知識輸入器》、《赤潮清除器》榮獲一等獎、三等獎。高 2007 級“炮製超級泡泡”研究小組在參加重慶市首屆中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中榮獲一等獎。

在全國高中數學、物理、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中,有 13 名學生獲得全國一等獎, 46 人獲得二等獎, 68 人獲得三等獎,獲獎人數居全市前列。邱賡被評為重慶市十佳中學生。歷年高考上線率穩定在 97% 以上, 2007 年中考聯招上線率近 80% ,居全市前列。每年都有多人升入北大、清華等名校, 2007 年盧波、劉鏈同學被北京大學錄取,張建、劉軼被清華大學錄取,另有多名同學被浙江大學、中國人大等著名高校錄取。學校空軍飛行學員早期培訓基地建成以來, 已有 61 人考入空軍飛行學院, 40 餘人考入民航飛行學院。

2008年,巴縣中學巴南區籍考生664人,上重點線217人;文理科前10名中各8人;全區上高分保護線(文科610分、理科630分)的33人中占25人;全區文理科狀元均出自巴縣中學。由於高考信息的屬地化管理,經區外考生有效信息反饋統計,初步統計到的區內區外考生總體情況為:上重點本科新聞線(文科576分、理科544分)363人,另有藝體上重點本科線52人,總計上重點線415人;文理科600分以上有113人;胡玥以688分考上北京大學;全校上線率98.4%。1996年以來,學生參加數理化奧賽獲全國、省(市)以上等級獎勵130人次。獲得重慶市教委頒發的“高中教學質量優秀獎”。

榮譽

巴縣中學先後榮獲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學校”、“全民國防教育先進單位”、“民眾體育先進集體”、“全民健身先進集體”、“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 “五四紅旗團委”、“綠色學校”、“中學生體育協會田徑分會先進會員學校”等多個光榮稱號;被國家有關部門確定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培養體育後備人才(女籃、田徑)試點校”、“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創造教育實驗基地”;被教育部、公安部、解放軍總政治部確定為重慶市惟一的“空軍飛行學員早期培訓基地”,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軍區確定為“成都軍區國防生源基地”,被中央教科所評為“走向新世紀特色學校”,被國家體育總局批准成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2007 年,作為重慶市中學代表,被國家教育部、人事部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單位”。 2009年4月,被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命名為首批“重慶市科技教育特色學校”。2009年12月,被重慶市教育學會、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重慶市職業教育學會、重慶市對外文化交流中心授予“新中國成立60周年重慶教育功勳著名中學”。

近年來,學校獲重慶市“文明單位”、“德育工作先進單位”、“教學質量優秀獎”、“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進集體”、“藝術教育示範校”、“依法治校示範校”、“教育科研先進單位”、“校務公開先進集體”、“園林式單位”、“信息技術示範學校”、“科普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

校友

著名校友:

曾紀瑞、周蓮舫、朱必謙、文伯魯、沈懋德、張筱門、肖華清、賴向農、龔 宛 鳥 、張富潔、鄒勤等先後在此擔任校長。革命志士專家學者童庸生、漆南薰、肖楚女、惲代英、鄧仲夏、吳玉章、文幼章(加拿大)、佘雪曼(香港)、成善揩、胡經緯、彭立人、余時亮、譚紫光、萬克林、何代福等先後在此執教。

周貢植、胡子昂、廖伯康、劉德惠、何敬平、唐慕陶、周國儀、陳鼎華、周欽岳、李嘉仲、龔鶴、向宗魯、張西洛、饒欽止、胡世榮、彭伯通、陳代六、胡甫臣、廖禎華、邱萬興、龔鑫、秦運文、丁偉傑、周復昌、吳精華、賈自助、吳小平、文熙元、吳復興、祝家麟、閻侗有、孫同川、 徐莉莉(香港)、 張國林、王洪華、呂進、 李量、 嚴琦、楊維才、 陳猛 等先後就讀

更多圖冊

學校文化

一、教育哲學:讓每一個學生適應時代發展

教育哲學是學校的核心價值觀,是學校教育的根本追求。

巴縣中學的教育哲學既是百年辦學歷史的傳承,也是把握時代發展的結果,學校教育的核心價值觀和根本追求就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適應時代發展。

二、辦學理念:人文立魂 科技樹人

辦學理念是由學校的核心價值觀決定的。它是踐行教育哲學,為了實現學校教育的根本追求提出的,統率和指導學校教育工作的思想和觀念。

要讓學生適應時代發展,必須堅持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並重與融合。“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我們會一打就垮;沒有人文精神、民族傳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會不打自垮。”(楊叔子)

巴縣中學這些年一直走著一條屬於自己的教育之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就提出了“傳統文化作學生生命底色,科技教育助學生未來發展”的口號,後來更進一步濃縮為八個字——“人文立魂,科技樹人”。

人文立魂:人文教育為學生的創造力成長奠定文化根基、人格根基;

科技樹人:科技教育為學生創造力成長提供培養策略和措施。

人文和科技合璧的科技教育,培養目標就指向具有創造力人格和能力的、適應時代發展的人!

三、學校校訓:苦學力行 求是求新

校訓是對學校全體師生的訓導,校訓的內涵就是學校希望在師生生命里打上的終生的精神烙印。

苦學:強調一種學習的刻苦態度和精神。

力行:就是要實踐,要學用結合。學而後行,強調實踐,強調行動,勤奮等。

求是:追求真理。

求新:注重創新。

苦學力行是人文立魂的具化,求是求新是科技樹人的要求。

四、學校三風:

(一)校風:尚公 明恥 圖強

校風是是校訓的具化,是學校全體師生踐行校訓共同追求的可視可感的精神風貌。

“尚”尊崇、倡導、注重;

“尚公”“ 明恥”都出自巴縣中學的老校訓。

尚公:既詮釋了巴縣中學的百年歷史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的過去,又體現了巴縣中學育人之德的現實,更為巴縣中學育人的未來在德上進行了提示。

明恥:知道、明確榮辱,是教人做人之根本,也是育人成敗的關鍵。

圖強:是對巴縣中學百年發展過程學校精神的總結,也是巴縣中學的精神財富。若能達到自強不息的境界,就將成為永恆的精神動力。

(二)教風:尚道 精業 修身

教風是教師群體踐行辦學理念、校風等的教育教學行為及風範。

尚道:要求巴縣中學的教師,既應崇尚真理,把握世間事物的原理、原則,在教育教學領域內應依循教育教學規律,引導學生掌握掌握真理和規律;還要遵守師道——教師的職業之道,崇尚教師職業的倫理道德。

精業:就是精通學業、藝業、世業等的意思;巴縣中學要求每一個教師掌握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的技能,並不斷鑽研,形成具有個性特色的教育教學藝術,此為“精業”之義。

修身:“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現代教育培養人才,知識和能力是重視的,易忽視的是做人的修養。“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令而不行”,重視修身,是巴縣中學教風的重要內容。

(三)學風:尚學 明理 力行

學風是學生群體踐行辦學理念、校風等的學習行為及風貌。

尚學:主張學生應尊重知識,注重學習,刻苦鑽研,追求學問。老校訓里有“苦學”一詞,其精神實質就是“尚學”之意。其實“苦學”一詞不是不可,只恐引起當今教育理念的異議。

明理:通情達理,明察事理,懂道理。

力行:努力實踐;竭力而行。力,努力、盡力、竭力;行,行為、行動、實踐。“力行”強調學而後行,強調實踐,強調行動,勤奮等。出處:孔傳:“行無法度,竭日不足,故曰力行。”《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五、特色定位:科技教育

學校的特色已經很鮮明,不需解釋。

六、文化主題:至善至真 幸福人生

至,最之意;

真,真實、真理;

至真,對科技精神的提煉和科技教育的追求;

善,傳統美德的寫真,人文教育的追求;

至善,是對人文精神的提煉;

濟,即“渡” 、“行”;

濟航,即渡航,乘船遠行;

幸福人生:教育的於幫助人實現自身的發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力求使自己的人生歷程幸福和諧。

校歌:

重慶巴縣中學重慶巴縣中學

巴蜀文化起文翁

塗山禹跡思禹功

人聚五方 天生二水 砥嶂百川東

士多剛悍地儲秀異 昔伴楚人風

巴蜀文化起文翁

塗山禹跡思禹功

人聚五方 天生二水 砥障百川東

士多剛悍地儲秀異 昔伴楚人風

而今 時勢造英雄

男兒讀書報國 努力少壯 術業要專攻

先立乎大 徐貫其通 古今中外好兼容

舊德新運 復興民族日新又新期無窮(啊 期無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