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會泉

釋會泉

釋會泉(1874~1943),俗姓張,名侃,法名明性,號印月,同安人。1938年到新加坡龍山寺,往來南洋各埠廣宏佛法。1943年圓寂於檳榔嶼妙香林寺。1948年靈骨奉回國,1963年南普陀寺為其建紀念塔於五老山麓。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19歲到廈門虎溪岩為僧。翌年就漳州南山寺佛學和尚受具足戒。1894年往寧波天童寺受學。1906年學成回閩,在南安小雪峰寺得喜宗上人傳授法卷,成為臨濟正宗法脈傳人。1924年為南普陀寺方丈,翌年創辦閩南佛學院,自任院長。三年後退居虎溪岩。1934年在萬石岩開辦佛學研究社。1937年,再任南普陀寺方丈,兼廈門佛教會會長。

遺著

有《大乘起信論科注》、《金剛經講義》、《佛學常識易知錄》、《薩普門品講義》、《彌陀經集解》等。

研讀

7歲喪父,隨母遷居廈門。清光緒八年(1892年)至虎溪岩寺依善溫老和尚剃度為僧,賜法名。翌年,赴漳州南山寺在佛學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後,即至江南諸名剎,參謁印光道階諸高僧,聞法聽經。光緒三十二年學成回閩,在南安小雪峰寺得喜宗上人傳授法卷,成為臨濟正宗的法脈傳人。他曾四度赴台灣,在台南、高雄等地傳教。民國2年(1913年),得承天寺住持雲果法師遺命為該寺住持。民國4~12年,於寺中重修文殊殿為方丈室、一塵禪堂。創辦“優曇初級學林”;先後剃度宏揚、宏西、宏識、宏船等門徒。曾兼任安海龍山寺住持,協助轉道、圓瑛、轉物3位法師重興泉州開元寺。

民國13年,南普陀寺改子孫承襲廟為十方選賢道場,被選為首屆方丈。除建天王殿、功德樓和放生池外,還引進了江南名剎的叢林修持方法。翌年,與轉逢創辦閩南佛學院,自任院長,時常為佛學院講授佛教經論,開示法要。

民國16年,3年方丈任期滿後,推薦太虛大師繼任南普陀寺方丈與閩南佛學院院長,自己退居虎溪岩寺,並改建萬石蓮寺為淨土道場。民國21年,在虎溪岩寺創辦楞岩法會,從學者40多人。民國22年,於萬石蓮寺創辦佛學研究社,學員有閩、粵、台等省籍僧尼60多人。同時,與弘一法師發起設立佛教養正院,培養初級佛學知識的學僧。民國26年,復任南普陀寺方丈,兼任廈門佛教會會長,組織僧眾抗日救護隊訓練班。

民國27年,日本侵略軍攻占廈門前夕,領徒眾離開萬石蓮寺避居鼓浪嶼。因日軍特務威脅其出任偽教職,乃乘輪赴香港,後輾轉至新加坡龍山寺。民國28年,赴仰光朝禮佛教聖跡。翌年,至蘇門答臘佛學社講經。民國30年抵馬來亞檳城。先後在廣福宮與觀音亭講經說法。翌年,他在檳城雙慶寺講《楞嚴經》,時有林炳照與其夫人及其弟子,因感其師無一固定道場,遂捐巨資購地建妙香林寺於升旗山下,並將該寺獻給他作為傳教道場。

民國32年2月20日(農曆正月十六日),釋會泉圓寂於檳榔妙香林寺。臨終前囑咐其弟子宏船法師:侍山河歸還時,將其遺骸埋葬在祖國大地里。民國37年,他的靈骨由開論法師奉回祖國。1962南普陀寺為其建紀念塔於五老山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