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寺[福建省]

南山寺[福建省]

海南省三亞市南山寺,位於海南省三亞市以西40公里南山文化旅遊區內的“佛教文化公園”中。據史志所載,三亞南山即菩薩長居之“補怛洛迦”,有“大光明山”之稱,三亞南山寺占地400畝,仿唐風格,建有仁王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鐘鼓樓、轉輪藏、法堂、觀音院、悲田院等,依山就勢,錯落有致,莊嚴肅穆,清淨幽雅。入其境若入真觀音菩薩說法之道場。

基本信息

簡介

南山寺在福建漳州市九龍江南畔的丹霞山麓,為漳州八大名勝之一,是聞名海內外的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的佛教大寺院。據《龍溪縣誌·古蹟》記載,它原名“報劬崇福禪寺”,是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太子太傅陳邕所建,至明朝才改稱南山寺。

陳邕原籍京兆萬年縣(今陝西西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間(公元705~706年)進士,任太子李隆基的老師,李隆基登基(即玄宗皇帝),封為太傅。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因與奸相李林甫不合,被貶謫到福建,先居福州,後遷興化,最後遷居漳州。他看中九龍江南畔丹霞山麓這塊山水秀麗的地方,興建府第,因為建造形式類似宮廷,且有五個大門,違犯規制,被人密告到朝廷,說“陳邕興造皇宮,陰謀造反。”皇上派欽差前來查辦,訊息傳來,陳太傅謊了手腳,心想大禍臨頭,苦無對策。在危急之時,他的女兒金娘含淚請求父親,舍宅為寺院,讓她削髮為尼,以保全家性命。陳太傅只得應允,即日請來法師,為金娘剃度為尼,並把她的閨房改為“修真淨室”,將府第改為“報劬院”。欽差大臣來到,見所建是寺院,不是皇宮,據實復旨,陳太傅免予問罪。

南山寺 南山寺

建築

南山寺具體建造時間應在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以後,初名“報劬院”。宋乾德六年(即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刺史陳文重修,改名“崇福”(其時漳泉二州為陳洪進所轄,漳州長官稱刺史。宋太平興國三年即公元978陳洪進上表“納土”,漳泉二州正式歸宋),漳州知州章大任題匾“南州法罄”於南山寺。

南山寺南山寺

南山寺規模宏大。進五個並列的大門為天王殿,殿中奉祀一尊笑迎八方來客的彌勒大佛像,兩旁分列四大天王(也稱四大金剛)高大形象。原為泥塑,為1960年“六·九”特大洪水淹浸,俗語云“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這四大金剛全部坍倒。災後改用水泥重新塑造,為古今所未有。其造型藝術尤其超越古今。彌勒佛背後,供奉一尊護法韋陀,兩手按住一桿“降魔杵”,直插地面。據說這“落地杵”為表示此寺可供應四方游僧膳宿的標誌(另一種是合掌當胸,降魔杵平放在兩手臂間,表示不供應游僧膳宿)。

南山寺 南山寺

過了天王殿便是大雄寶殿,正中供奉“三寶佛”(三尊),是來代修建寺院時重塑的,其特徵是兩個耳朵下端成尖形。解放後,認為寺是唐朝建的,佛像是宋代塑的,兩相不合,因此叫它“改頭換面”,把它的頭“砍”掉,按照唐朝特徵重塑成耳朵下端圓形的頭面。但佛像踞坐的石殿和“桌裙”仍是宋朝的。

大雄寶殿的左側有一個石佛閣,稱“淨業堂”,閣中有一巨大的石筍,聘請石匠名師把它雕成彌陀佛像。佛像連蓮花座高達一丈六尺,造型優美,俗稱大石佛。經考古專家鑑定,是一乾多年前唐代藝術珍品。關於這尊大石佛,民間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有一位有名的石雕名師聽說南山寺要雕塑大石佛,前來應聘,要求較高的工資,但聲明,在雕成之後,要是有人能指出任何一個缺點,可以分文不取。完工之日,邀請各界人士前來參觀評論,大家嘖嘖稱讚,無人指出缺點。那師傅正在洋洋得意,忽然有一個小孩高聲說:“大石佛的指頭那么大,而鼻孔那么小,怎么能伸進去挖鼻屎呢?”大家才注意到有這個缺點。要找石匠評說時,石匠已偷偷溜走了。其實這只是笑談。

大雄寶殿的左角懸掛一口直徑三尺八寸,高五尺六寸,重1300多市斤的大銅鐘。它本是唐朝鑄造,元朝延佑六年(1319年)擴建寺院時重新鑄造,鐘上有元朝住持僧右愚的題銘。鐘聲洪亮,幾里路外還可聽見。關於這口大鐘的鑄造,也有一段故事:傳說當年寺內僧人為鑄這口鐘四出募化,有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寡婦,誠心地把僅有的一枝銅釵捐獻出來,-個乞丐也把僅有的一枚用錢捐獻出來,僧人雖然笑納,卻視為無關輕重,將其棄置一旁。大鐘出爐時,鐘面有一個小小圓窟窿和一條小裂痕,經過幾次重新澆鑄,這兩個缺點依然存在。後來住持僧想起了那銅釵和銅錢,拿來一比,完全符合,而且粘住了,再也撬不下來。至今大鐘上的銅錢和銅釵痕跡猶存,這故事隱喻著一個哲理。

石佛閣的右鄰是德星堂,俗稱官房,原是供來客住宿的。1930~1931年間,陶鑄任閩南特委書記時曾住在這裡,特委機關就在這寺內領導革命。

大雄寶殿後面高坡上的右端是藏經閣,內珍藏六十廚經文,其中有無價之寶血書《華岩經》,相傳是明天啟年間寺僧融(一說雄)和蓮山及尼姑蓮三人用三年時間刺血合寫而成,筆法端秀,字跡顯出金黃色,共八十一卷。可惜在“文革”時受破壞,僅存殘頁。還有光緒帝御賜的《藏經》,即貝葉經,也是少有的珍貴文物。閣中還供奉一尊白石佛,是用純白色大理石雕琢而成,高六尺,重四千公斤。因光潔如玉,被稱為玉佛。據查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住持僧妙蓮法師從緬甸募化而來。這種白石佛全國只有三尊,一在北京團城(一說圍城),一在上海玉佛寺。

高坡上的左端是陳太傅祠,據傳是當年陳邕故居,後人改建為祠,供奉陳太傅塑像,後像被毀。

太傅祠後面有樓,現稱“小姐樓”,又稱“姑娘樓”,傳說為金娘當年的閨房。但據對地方文物有深入研究的陳北愷(已90多歲)老先生說,那樓上供奉的是自陳邕之父陳忠以上五代祖先神位,稱“五祖樓”,所謂“小姐樓”乃是訛稱,並從而訛為“姑娘樓”。

金娘小姐削髮為尼之後,曾受皇上封為金花郡主,其墓原在寺後山上,人稱“姑娘墓”,解放後因五個工廠需要共建一座自來水池,把姑娘遺骸移葬在致經閣後園中,修建新墓,立碑曰:“唐浩封金花郡主玄妙之墓””(玄妙是金花郡主的法號),為遊客所瞻仰。

大石佛白玉佛大鐘、血書《嚴華經》、御賜《致經》(貝葉經)合稱南山寺五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