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漢字]

醬[漢字]

用發酵後的豆、麥等做成的一種調味品。

漢字釋義

基本資料
醬醬
繁體字:醬

..

拼音:jiàng 

注音:ㄐㄧㄤˋ

部首:酉

部外筆畫:6

總筆畫:13舊字型

五筆86&98:UQSG 

倉頡:INMCW 

..

鄭碼:TIRF 

筆順編號:4123541253511 

四角號碼:37604

基本字義

●醬(醬)jiàngㄐㄧㄤˋ

◎用發酵後的豆、麥等做成的一種調味品:甜面~。豆瓣~。 

..

 

◎用醬或醬油醃製:~菜。~瓜。

◎像醬的糊狀食品:果~。芝麻~。

詳細字義

◎醬醬
醬jiàng〈名〉

(1)(會意。從將,從酉,將省聲。“將”本義為“塗抹了肉汁的木片”,引申義為“塗抹”;“酉”意為“腐敗變質”。“將”與“酉”聯合起來表示“一種經腐敗變質過程而製成的塗抹類輔助食品”。本義:一種調味性的半固體半液體食品,用於塗抹麵點等主食)

(2)用麥、面、豆等發酵製成的調味品

醬用百有二十瓮。——《周禮·膳夫

不得其醬。——《論語》

濡雞醢醬,濡魚卵醬。——《禮記·內則

(3)又如:黃醬;炸醬;甜醬;豆瓣醬;醬坊;醬豆(盛醬的食器);醬瓜(即越瓜);醬清(古代調味品。相當於今之醬油)

(4)將魚、肉、蔬、果搗爛製成的糊狀食品。如:果子醬;花生醬
詞性變化

◎醬

醬jiàng〈動〉

(1)用醬或醬油醃製。如:把蘿蔔醬一醬;把豆腐醬了再吃;醬瓜兒(用醬醃製的瓜)

(2)攪;混雜[mix]。如:醬泥(沾染了污泥)[3]

常用詞組

◎醬菜jiàngcài

用醬或醬油醃製的菜

◎醬豆腐jiàngdòufu

即豆腐乳

◎醬缸jiànggāng

製作和存放醬、醬油用的缸

◎醬油jiàngyóu

用煮熟的豆(如黃豆)及炒熟的小麥粉經過長期發酵,再使之長期浸在鹽水中消化後製成的一種液體調味品

◎醬園jiàngyuán

製作和出售醬油等的作坊或商店

◎醬紫jiàngzǐ

紫中略帶紅的顏色

相關詞組

卵醬果子醬果醬枸醬柴米油鹽醬醋茶梅醬欖醬油鹽醬醋炸醬爛醬鹽醬鹽醬口蓋醬竘醬老醬棚肉醬脯醬芝麻醬菹醬蒟醬蝦醬蟻子醬蚌醬蚶醬蛤黎醬覆醬覆醬燒薪醬瓿豆瓣兒醬豆瓣醬豆醬豆醬清敗醬赤醬辣醬醬匠醬園醬坊醬幕斗醬棚醬油醬清醬物醬瓜兒醬瓣草醬瓿醬甀醬紫醬缸醬色醬菜醬蒙醬豆

加油添醬油鹽醬醋覆醬燒薪歐尼醬歐涅醬

方言集匯

◎粵語:“很好”的意思

康熙字典

【酉集下】【酉字部】醬

〔古文〕??《廣韻》《正韻》子亮切《韻會》卽亮切,??音將。《說文》醢也。《韻會》醢,肉醬也。又豉醬。又菜茹亦謂之醬。《正字通》麥麪米豆皆可罨黃,加鹽曝之成醬。《禮·曲禮》醯醬處內。《周禮·天官·膳夫》醬用百有二十罋。《注》醬,謂醯醢也。《史記·西南夷傳》南越食蒙蜀枸醬。《注》劉德雲:枸樹如桑,其椹長二三寸,味酢,取其實以為醬。《枚乗·七發》熊蹯之臑,芍藥之醬。 《說文》本作??。臑字原從足從而作。

食品“醬”

成分
醬的成分可概括如次:含氮物質有蛋白質、多肽、肽。胺基酸有酪氨酸、胱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脯氨酸,天冬氨酸、賴氨酸、精氨酸、組氨酸、谷氨酸等;此外,尚有腐胺、屍胺、腺嘌呤、膽鹼、甜菜鹼、酪醇、酪胺和氨。糖類以糊精、葡萄糖為主,也含少量戊糖、戊聚糖。大豆約含18%脂肪,在制醬過程中,基本上無變化,故醬中所含脂肪,基本上都存於豆瓣中。醬中所含酸類,其揮發者有甲酸、乙酸、丙酸等;不揮發者有乳酸、琥珀酸、曲酸等。其他有機物有乙醇、甘油、維生素、有機色素等;無機物除多量的水、食鹽外,尚有隨原料帶入的硫酸鹽、磷酸鹽、鈣、鎂、鉀、鐵等。

由來

中國是醬的創始國,說來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漢班固的《漢武帝內傳》中,記西王母下人間見漢武帝,其中記西王母告訴武帝,說神藥上有“連珠雲醬”、“玉津金醬”,還有“無靈之醬”。於是就有制醬法是西王母傳與人間的說法。西王母下凡自然只是傳說。另有說法,說醬乃周公所創。周公就是叔旦,周武王的弟弟,曾助武王滅商。但《周禮》中已有“百醬”之說,醬的製作發明,就該在周之前。

醬剛開始並非作為調料,而是作為一種重要的食品而誕生的。按張岱《夜航船》中對飲食創造歷史的回顧:有巢氏(有巢錯是傳說中巢居的發明者,遠古時,相傳他為避免野獸侵襲,教民構木為巢,開始了在樹上巢居)教民食果,燧人氏始鑽木取火,作醴酷(通過蒸釀而成熟食),神農始教民食谷,加於燒石之上而食。黃帝始具五穀種。神農的獨生子開始種莊稼,教民食蔬菜瓜果。燧人氏作肉脯,黃帝作炙肉,成湯作醢。(醢就是最早的肉醬)“成湯作醢”剛開始,醬是用肉加工製成。其加工方法,將新鮮的好肉研碎,用釀酒用的曲拌均,裝進容器,容器用泥封口,放在太陽下曬兩個七天,待酒麴的所味變成醬的氣味,就可食用。這種肉醬還可以速成:肉斫碎,與曲、鹽拌勻後裝進容器,用泥密封。在地上掘一個坑,用火燒紅後把灰去掉,用水燒過後的坑裡厚厚的鋪上草,草中間留一個空,空中正好放裝拌好曲的肉的容器,把抗填上七八寸厚的土,在填的土上面,燒乾牛糞,一整夜不讓火熄滅,到第二天,醬滲出來就熟了。這種肉醬,當時稱“醢”,又稱“橘”。《說文》:“橘:醬也。醬:醢也。從肉從酉,酒以和醬也。”因為醬是酒,肉和鹽在一起交合而成,滋味好。《風俗通》:“醬成於鹽而鹹於鹽,夫物之變有時而重。”所以在當時曾被稱作美食。到周代人們發覺草木之屬都可以為醬,於是醬的品類日益增多,貴族們每天膳食中,醬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從《周禮》中的記載到《禮記》中的記載看,醬的作用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從主要的配食品變成了很具體的調味品。早時醬除有調味功能,還有除毒功能。到了明朝(十三世紀),豆醬的生產更為發展,而魚、肉制則日漸被淘汰。制醬的技術亦普遍流傳於城鄉勞動人民之間。

功用主治

除熱,解毒。治蜂蠆蟲傷,湯火傷。

①《別錄》:"主除熱,止煩滿,殺百藥、熱湯及火毒。"

②《日華子本草》:"殺一切魚、肉、菜蔬、草毒;並治蛇、蟲、蜂、蠆等毒。"

③《綱目》:"醬汁灌入下部,治大便不通;灌耳中,治飛蛾蟲蟻入耳;塗猘犬咬及湯火傷灼未成瘡者有效;中砒毒,調水服。"

④《本草匯言》:"祛時行暑熱、癘毒、瘴氣。"

⑤《本草求真》:"解腎熱邪。"

【宜忌】《隨息居飲食譜》:"痘痂新脫時食之則瘢黑。"

【選方】

①治百藥、百蟲、百獸之毒損人者:豆醬,水洗去汁,以豆瓣搗爛一盞,白湯調服。再以豆瓣搗爛,敷傷損處。(《方脈正宗》)

②解輕粉毒(服輕粉口破者):以三年陳醬,化水,頻漱之。(《瀕湖集簡方》)

③治湯火燒灼未成瘡:豆醬汁敷之。(《肘後方》)

④治人卒中煙火毒:黃豆醬一塊。調溫湯一碗灌之。(《本草匯言》)

⑤治癧瘍:醬汁研石硫黃作泥,以生布揩破,敷瘍上。(《救急方》)

⑥治妊娠下血:豆醬二升。漉去汁,熬令燥,末,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古今錄驗方》豆醬散)

⑦治妊娠尿血:豆醬一大盞(微焙令乾),生乾地黃二兩。上搗羅為末,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一錢服之。(《海上方》)

⑧治手足指掣痛不可忍:醬清和蜜,溫塗之。(《千金方》)【名家論述】《本草經疏》:"按醬之品不一,惟豆醬陳久者入藥,其味鹹酸冷利,故主除熱、止煩滿及湯火傷毒也。能殺一切魚、肉、菜蔬,蕈毒,《本經》雲殺百藥毒者誤也。又有榆仁醬,味辛美,殺諸蟲,利大小便,心腹惡氣;蕪荑醬主療相同。"

網路用語

醬:接在人稱代詞後。來源於日語“ちゃん”的諧音的網路新詞,多用於稱呼年輕女性,小孩,自己家人或關係親近的人。表達親近,親昵,溺愛,喜愛的態度和心情。還可以稱謂心愛的小動物。相當於漢語的小~等意。例如海賊王中“娜美”稱呼為娜美醬,張晉新可叫做新新醬等!

醬:這樣。比較嗲的發音,比如醬紫,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