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中間體市場

所謂醫藥中間體,即指生產醫藥產品的過程中,使用的原料、材料、輔料等中間產品。實際上是一些用於藥品合成工藝過程中的一些化工原料或化工產品。這種化工產品,不需要藥品的生產許可證,在普通的化工廠即可生產,只要達到一些的級別,即可用於藥品的合成。

定義

什麼是醫藥中間體?
目前,我國每年約需與化工配套的原料和中間體2000多種,需求量達250萬噸以上。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醫藥生產所需的化工原料和中間體基本能夠配套,只有少部分需要進口。而且由於我國資源比較豐富,原材料價格較低,有許多中間體實現了大量出口。 醫藥中間體的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最終產品的質量。因此,我國一向非常重視醫藥中間體的監管和標準工作。

概況

我國醫藥中間體市場概況
“我國的醫藥中間體發展前景仍被看好,”這是記者在日前召開的2006年第二屆醫藥中間體研發進展及市場前景研討會上從與會專家口中得知的信息。
近日,包括SFDA信息中心王普善研究員,中國藥科大學廖清江教授、SFDA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陶劍虹副所長等專家和來自國內70多位醫藥中間體行業的專業人員共同參加了這次研討會。

趨勢

隨市場走強
會上,專家們透露了一組振奮人心的數據:2005年1~12月,我國化學原料藥工業總產值達到1162.77億元,同比增長33.51%;利潤額67.8億元,同比增長27.5%;尤其是出口額,達到了79.03億美元,較上一年同期增長達27.55%。
從這些經濟指標來看,醫藥產業依然保持著相當明顯的增勢。專家們認為,醫藥市場的前景看好,必將推動上游醫藥中間體的走強。
常規下,藥品生產需要的中間體原來大多由醫藥企業自行生產。但近幾年隨著社會分工的深入以及生產技術的進步,一些醫藥中間體生產逐漸從醫藥企業生產中分離出來,而轉交給化工企業生產。從國際範圍來看,醫藥中間體目前已成為國際化工界的一大產業。
在我國,醫藥中間體生產企業大多為私營企業,投資規模不大,基本在數百萬到一兩千萬元之間。由於醫藥中間體生產利潤高於一般化工產品,生產過程又基本相同,所以有越來越多的小型化工企業加入醫藥中間體的生產行列中;生產中間體的利潤率比原料藥偏低,而原料藥與中間體生產過程又相似,因此,部分企業不僅生產中間體,也開始向原料藥延伸。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醫藥生產所需的化工原料和中間體基本能夠配套,只有少部分需要進口,而且由於我國資源比較豐富,原材料價格較低,目前有許多中間體實現了大量出口。
相對於原料藥及製劑,醫藥中間體的出口受到進口國的限制要少得多,而且近年來,美國和歐洲的許多大製藥公司從節省生產成本與環保要求的層面考慮,將其醫藥中間體的生產逐漸向開發中國家轉移,或者多從開發中國家進口質量可靠的醫藥中間體。這都給我國的醫藥中間體生產企業帶來了極好的商機。專家認為,由於多年累積的技術優勢和未來醫藥市場的巨大需求,我國醫藥中間體行業蘊蓄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國家對環保日益重視,環保成本對中間體生產行業來說將是一道不容忽視的難題。

品種

我國的醫藥中間體產品鏈上,中、上游基礎原料藥的中間體產品由於套用領域較廣泛,占據了整個鏈條的優勢地位,因此得到了較快速的發展,也在市場上備受矚目。
然而,我國醫藥中間體產品出口也遭到了來自其他國家的壓力,特別是印度。印度在醫藥產業上飛速崛起,如今與我國形成了競爭與共生的關係。事實證明,在我國醫藥中間體主要的出口地區歐盟、北美、中東、東南亞等,來自印度的衝擊不容小視。
由此,我國醫藥中間體行業必須調整出口策略。專家們認為,選擇有競爭力的中間體品種或將是一個有效的突破口。
具體品種來看,磺胺類、四環素類、安乃近等商品是我國較早走出去的品種。隨著時間推移,我國的醫藥中間體發展迅速,從目前部分品種占全球的主要產銷份額可見我們的優勢。如VC、青黴素、對乙醯胺基酚、撲熱息痛、檸檬酸等占了全球60%以上的份額,阿莫西林、頭孢曲松、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均為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的產品種類。在產品分類上,抗感染藥、維生素、解熱鎮痛藥、胺基酸等是我國出口型原料藥系列,占全部原料藥出口總量的90%以上,相應的中間體國內需求量也較大。
專家們還提醒相關的醫藥中間體生產企業:隨著形勢的推移,醫藥中間體的研究和生產也要有所調整。專家們認為,疾病譜的變化將造就醫藥市場新的領域,相應的醫藥中間體也會發生變化,因此帶來了新的機遇。研討會上,專家們推測:2010年發病率最高的疾病有精神疾病、絕經期疾病、勃起功能障礙、肥胖症、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鼻竇炎、偏頭痛、糖尿病、老年性疾病、致命性感染等,這必將迎來相關藥物中間體需求的增加。

出口結構要升級

專家們還指出,儘管我國醫藥中間體產業面臨走強的趨勢,但也要看到,在藥品產業的金字塔形價值排布來看,醫藥中間體利潤處於塔底,甚至低於大宗原料藥。
而事實上,我國醫藥中間體行業自身也存在如產品附加值低、缺少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出口渠道建立不暢、信息支持不足、信息資源利用不充分等等方面的“短板”,再加上水電煤運和化工原材料的漲價、環保成本的提高以及部分醫藥商品出口退稅率下調等外因,其國際市場優勢競爭力漸漸受到威脅。
專家指出,國內醫藥中間體生產企業對國際市場的把握缺乏經驗,對貿易國(區域)醫藥市場、政策、貿易規則亦缺乏系統研究,以致中間體出口的綜合質量並不高。因此,專家提出,必須改變國內中間體的出口結構,產業自身建設及生產軟體建設亟待加強,努力打造一批具有cGMP、FDA、E/DMF、COS等認證的企業和產品。

核心競爭力

專家指出,即使對於利潤相對較好的企業,如何形成核心競爭力,樹立自有品牌,增強技術消化能力和創新能力,也應是考慮之中的問題。從長遠來看,國內醫藥中間體行業必須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加速形成核心競爭力。
目前,國內多數企業已經對“大路貨”失去了興趣,皆認為即使行情出現好轉,其盈利水平也不會太高,所以,各種所謂的特色原料藥才會大受追捧,企業不惜重金投入全力轉產。然而,值得反思的是,特色原料藥的需求比較有限,一旦市場供應量激增,價格波動極大,中間體生產企業所承擔的經營風險將是巨大的。因此,企業要做的,不是追逐短期利益的盲目跟風,而是尋找到維持企業利潤“長青”的核心競爭力。
然而,儘管國內中間體生產和出口的主力軍是大型國有企業,民營、三資企業近年來也得到快速成長,但整體來看,中間體生產企業大部分為中小企業,實力有限,行業競爭激烈但處於無序狀態。
記者在會上獲悉,目前一些國外的醫藥中間體生產企業已經在積極實施進軍中國的發展計畫,儘管產品定位不同,但相信這對國內大大小小的醫藥中間體企業來說壓力又更添一重,是時候想想如何“內練筋骨”了。
摘自“生物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