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縣城關鎮

鄖縣城關鎮

鄖縣轄鎮,縣府駐地。1950年設城關鎮至今。位於縣境中部,漢江北岸。面積34.6平方公里,人口8.2萬。水陸交通發達,兩鄖(鄖縣—鄖西)公路、209國道穿境而過,境內建有客貨運碼頭各1個,鄖丹客貨輪船晝夜穿梭。轄菜園、武陽嶺、牧場溝、紅橋4個村委會和朝陽、小西關、北門坡、鄖陽一中、水庫、廣場、商場、沿江、神鷹、人民、水廠、東大樓、西大樓、東嶺、前進、新鄖、嶺頭、城東、大慶、城西、中心巷、鄖陽路、鑄造廠23個居委會。鄉鎮企業以商貿、運輸、建築、建材、塑膠、汽車改裝、飲食服務等行業為主。農業以小麥、蔬菜種植為主。

基本信息

概況

十堰市鄖縣城關鎮衛星地圖十堰市鄖縣城關鎮衛星地圖
自古為鄂西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重鎮,素有“鄂之屏障,豫之口戶,陝之咽喉,蜀之外局”之稱。總人口11.3萬人,轄20個社區、村(居)委員會,288個村(居)小組。少數民族有回族、蒙古族、朝鮮族滿族、壯族。版圖面積178平方公里,呈金魚形格局。
該鎮盛產小麥、玉米、水稻、紅薯、芝麻花生等農作物,林特有柑桔、楊、松杉、胡桑、油桐等。
主要畜禽品種有豬、牛、羊等。城關鎮是以生態農業、汽車配件、建築建材、礦產開發、輕紡工業等為主導產業的工農業生產大鎮。

地理位置

城關鎮位鄖縣中部,濱臨漢江,三面環水,209國道穿城而過。東、北兩方與楊溪、大柳、青曲接壤,西、南兩面與茶店、柳陂隔江相望。背靠如黛青山,懷擁千畝平疇,控巴蜀以通秦川,襟豫鄂而帶荊襄。

城關鎮地處漢江河谷,地形以丘陵為主,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年均氣候濕潤,降雨充沛,日照充足。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75147

男 37858

女 37289

家庭戶戶數 22325

家庭戶總人口(總) 70308

家庭戶男 35100

家庭戶女 35208

0-14歲(總) 16930

0-14歲男 8937

0-14歲女 7993

15-64歲(總) 54563

15-64歲男 27210

15-64歲女 27353

65歲及以上(總) 3654

65歲及以上男 1711

65歲及以上女 1943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65660

下轄村

城關鎮菜園村

城關鎮武陽嶺村

城關鎮牧場溝村

城關鎮紅橋村

城關鎮後店子村

城關鎮堰河村

城關鎮金崗村

城關鎮馬場關村

城關鎮寺山窪村

城關鎮白廟山村

城關鎮翻山堰村

城關鎮響耳河村

城關鎮花果山村

城關鎮桃花溝村

城關鎮洛家河村

城關鎮黃土梁村

城關鎮桑樹埡村

城關鎮洞耳河村

城關鎮觀溝村

經濟發展

在滾滾東流的漢江之濱,正在升起一顆耀眼的新星——鄖縣城關鎮。

2009年,實現鎮域經濟總產值59830萬元,完成財政收入1.0646億元,財政收入占全縣1/3強。今年以來發展勢頭更加迅猛,一季度,全鎮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3.7%和28.3%。10多年來,繼先後摘下“全國投資環境300佳鄉鎮”、“楚天明星鄉鎮”的桂冠後,2009年又榮獲“全市先進鄉鎮”稱號。

城鄉同走小康路

10多年前的城關鎮,雖處魚米之鄉的漢江河畔,春天裡,農民滿懷信心地播下希望的種子,指望著金秋有豐碩的收穫。可是一天忙到晚,一個硬朗朗的漢子竟掙不到10元錢。

2003年7月開始的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像一縷縷和煦的春風,吹綠這塊貧瘠的土地。城關鎮黨委政府決定以“強化中心,突出兩線,縮小差距,實現一體,打造‘Y’型經濟走廊”的發展思路,推動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強化中心,就是要做大做強城區內的工業和第三產業;突出兩線,就是要使貫穿全鎮農村的鄖廟路、鄖漫路沿線的農民,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儘快富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實現共興共榮。
工業是城關鎮經濟的脊樑。全鎮有工業企業20多家,它們曾經為全鎮經濟發展立過汗馬功勞。然而,由於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到2001年底,全鎮80%的企業一蹶不振,資不抵債。

重振工業雄風迫在眉睫,改制改革是唯一選擇。2002年開始,按照產權制度改革要求,鎮委、鎮政府採取賣斷一批、破產一批的措施,大刀闊斧地對工業企業進行了民營化改制,實現了企業運行機制的創新。到2010年初,改制後的企業活力倍增,生機勃發。久醇王公司產品遠銷河南、陝西等地;偉毅公司由1條生產線擴大到3條生產線,加工能力由50噸增加到250噸……

如果說企業改制盤活了資產存量的話,那么,招商引資則是擴大了經濟總量。2005年後,浙華、偉士通、孚泰等一批汽車零部件企業相繼落戶城關。偉士通公司入駐城關以來,將東風小康微型汽車座椅功能件作為主打產品,經過研發、試製,已生產出滑軌總成,現在產品銷往江西、重慶、武漢等地。今年該公司產值有望突破2000萬元,稅金有望達50多萬元。
改制與引進,促進了全鎮工業經濟效益提升。到目前,全鎮擁有建築建材、汽車配件、石材加工、輕工生產4大類別30多家企業,其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7家,工業企業年創產值4億多元。

農業結構調整的號角在全鎮14個村全面吹響。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全鎮形成了菜、果、桑、畜四大特色產業板塊,全鎮80%以上農戶發展特色產業。到目前,全鎮已發展蔬菜5749畝、柑橘5680畝、胡桑1350畝,年生豬、家禽飼養量分別達到48000頭和64萬隻以上。
依託特色基地建協會,城關農民增收的道路越走越寬。桑蠶協會、柑橘協會、蔬菜協會、畜牧業協會、產業合作社……10多個民間產業組織應運而生,像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在農戶與基地之間搭起一座座橋樑。馬場關村按照“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通過“協會+橘農”的模式,組建的柑橘技術協會,在品種改良、柑橘銷售等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全村已有近300名農民成為柑橘協會成員,在柑橘產業發展中充當了中堅力量。在黃土梁村,按照“入社自願,退社自由”和“民借、民管、民還、民用、民受益”的原則成立的農業生產發展合作社,成為農民發展特色產業的保護神。自建立以來,這個合作社為農民提供發展經費20多萬元,扶持年種桑樹10畝、養蠶15張以上大戶22個,養豬10頭以上大戶16個,養牛5頭以上大戶12個,養雞150隻以上大戶40個。
通過發展特色農業,農民走出了一條致富之路。據統計,去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708元,其中特色產業提供的收入占50%以上。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農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如今,全鎮40%以上農戶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小洋房,30%的農戶用上了洗衣機電冰櫃,小汽車、寬頻網路已進入尋常百姓家。

鋪設致富新坦途

2003年初春,萬物復甦,大地一片生機盎然,城關鎮的鄉村正在演繹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公路建設大戲,全鎮8條通村公路同時拉開建設序幕。2005年5月,隨著“堰朝”(堰河至黃土梁)公路的開通,第一次讓地處秦巴余脈的黃土梁村村民感到與縣城的距離如此近,更直接地讓他們感受到交通對經濟的巨大作用。它不僅使黃土梁村到縣城的距離縮短了整整11公里,而且在當年拉動了全村經濟成長近15個百分點。黃土梁村因此一舉甩掉了“貧困村”的帽子,成為全縣乃至全市經濟發展的典型。“在十分惡劣的地理條件下,能修築如此高等級的公路,不簡單。”2005年秋,全市扶貧辦主任會議在黃土梁村召開,當時的市委副書記王鐵軍對山區民眾的這一“傑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全鎮投資交通建設的資金超過1億元,新修、維修、硬化城鄉公路20多條130多公里,不僅實現了公路“村村通”、“組組通”目標,而且全鎮14個村全部開通了公交線路,山村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交通建設,只是該鎮基礎建設的一朵“浪花”。接下來,全鎮一個個務實之舉,使山鄉面貌大為改觀:“引大入黃”工程的實施和大堰水廠等飲水設施建設,解決了近5000人飲水難問題;3500多套“三位一體”沼氣工程,成為12000多人受益的“惠民工程”;90%的村組開通了光纖傳輸網路,鄉村農民民眾能收聽收看到清晰的視聽節目;100%的村實現電網覆蓋……城關的路越走越寬,城關的山越來越美……環境的改善,引來“金鳳凰”紛紛落戶,投資興業,形成了“人氣聚集”的景象。到去年底,全鎮民營企業發展到7000多家,其中產值過1000萬元的20家,過100萬元的25家,過50萬元的300多家,過10萬元的2000多家,總產值達到4.5億元,實現利稅1000多萬元。

奏和諧新樂章

曲一:

居者有所安。城關境內13萬人口,治安情況複雜多變。如何保持城關大局穩定,鎮黨委、政府作出了創建“平安城關”的決定,提出用5年時間把城關建設成為法治嚴明、管理嚴格、防衛嚴密、社會安定、環境安定、民眾安寧的“安全城關”。“安全城關”雖寥寥數字,份量卻不輕。別說全城區大大小小700多家單位、1000多家個體工商戶,單是一條鄖陽路就商賈雲集,樓台亭榭鱗次櫛比,要做到萬無一失、盡善盡美,絕非一件容易事。變靜態管理為動態管理,全鎮各地建立起快速反應、處置靈敏的控制系統和多種聯動機制。建立了縱到底、橫到邊的治安聯防小組、巡邏隊、護廠護校隊250支,人員達到3000多人,實現了區域聯防、邊界聯防、水陸聯防、企地聯防,形成了門戶有人守、路段有人管、可疑人員有人問、事故隱患有人抓、鄰里糾紛有人勸的立體工作網路,有效控制了社會不穩定因素的發生,城鄉居民的安全感進一步增強。鎮委、政府連續多年獲得縣級以上相關表彰和獎勵。
曲二:

貧者有所幫。一座小蠶共育室,一個標準化豬欄,一塊鬱鬱蔥蔥的桑園……這是黃土梁村肖富才在鎮、村幹部的幫扶下興辦的庭院經濟。肖富才因長期有病,導致吃無糧、蓋無被、穿無衣、醫無藥,家庭陷入貧困。面對弱勢群體,全鎮黨員幹部進百家門、問百家苦、知百家情、暖百家心,與人民民眾展開心與心的交流與溝通,解決人民民眾的所需所望、所期所盼。僅去年以來,全鎮實行黨員幹部結對幫扶412戶,集中解決民眾生產生活難題246件。除黨員幹部幫扶外,鎮委政府還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鎮1120名城鎮貧困居民納入最低生活保障,426名農村貧困民眾納入救助範圍,農村五保對象全部實現集中供養。
曲三:

勞者有其崗。儘量讓每一個下崗失業人員重返工作崗位,鎮委、政府多途徑開闢就業渠道。全鎮6個社區均成立了勞動就業服務站。各就業服務站摸清了包括返鄉農民工在內的下崗失業狀況,及時收集發布勞務信息、辦理求職登記,動員返鄉農民工和失業人員積極參加縣勞動就業部門舉辦的人才招聘會,加強與縣內外企業的溝通聯繫,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力度,多形式開展就業安置工作。僅去年以來,全鎮提供就業諮詢27480人次,接受各種技能培訓的城鄉下崗失業人員7300人次,轉移農村勞動力1.5萬多人次。
曲四:

病者有所醫。全鎮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建立以鎮衛生院為龍頭的衛生服務網點20多個,其中14個衛生室實現標準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穩步推進,“兩醫”參合率均達到95%以上,醫藥費報銷標準提高到70%,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逐步得到緩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