鄀國

郭沫若在《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中考證鄀國器物。他指出,在銘文中,上鄀作鄀,下鄀作蠚。郭舉出的例子中銘文有上鄀公和下蠚公等。《中國歷史文物》2001年第1期登載了朱鳳瀚的文章《士山盤銘文初釋》,介紹了中國歷史博物館藏的西周器物士山盤,其銘文提到鄀方,可見西周時代已有名為鄀的方國。周寶宏將這個鄀方與春秋時代的鄀國聯繫在一起。

簡介

鄀國,允姓,原在湖北鍾祥北面漢水邊,春秋時遷到河南淅川南邊內鄉縣境,稱為下鄀。是秦楚界上的小國,曾被秦攻取鄀國都城商密,遷徙後滅於楚,以國為氏的為鄀氏

歷史

鄀國起初都城位於商密,商密又被稱為下鄀。公元前635年,秦國及其盟國晉國兩大國聯合討伐鄀國。而秦晉此時的對手楚國派軍隊助鄀國。商密人向秦師投降,楚師將領被秦師俘虜,於是秦師回國,楚人追趕不及。公元前622年,鄀國在親近秦國還是楚國的問題上來回搖擺,秦國攻入鄀都商密,其國土為秦國占有。鄀國人就此遷徙至今湖北省宜城市,被稱為上鄀。遷徙之後,鄀國成為楚國的附庸國。不知何年最終社稷滅亡,完全被楚人同化。
楚昭王十年,也就是公元前506年,吳國攻入楚國都城郢,楚國幾乎滅亡。次年,吳師撤退,楚昭王回到郢。下一年也就是楚昭王十二年,吳國擊敗楚國舟師,楚人又有亡國之憂,於是楚國將都城從郢遷移至鄀,也就是前述的湖北省宜城市一帶,以躲避吳國的鋒芒。楚國人習慣稱呼都城為郢,於是成為楚國都城的鄀,又被稱為北郢(根據《路史·國名紀》)。不知何年楚國都城又遷回郢,一說為楚惠王五十六年,也就是鄀為楚國都城約六十餘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