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城

在遺址西南的土壕岸上及東南耕地表面,發現了大量的灰坑灰層遺蹟,新石器時代的灰坑更是多處分布。 遺址內發現有大量灰坑,秦漢粗繩紋磚瓦,雲紋瓦當、五角水管、鑄鐵作坊遺址等。 尤其重要的是在這一帶出土了帶有“邰市”、“邰亭”印文的陶罐,刻有“邰”字銘文的秦代銅壺和銅溫壺等器物。

概要

斄(邰)城又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縣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國, 后稷所封也。有后稷及姜嫄”。該遺址西起姜嫄村,東至杜家坡村,沿渭河東西分布,全長7公里。這裡是周人的發源地,有兩個核心區,一個是、姜嫄村、白龍灣圍成的后稷邰城,一個是法禧村、杜家坡圍成的秦漢斄城。

簡介

在大邰城範圍內,已經肯定了姜嫄遺址、姜嫄東北遺址(即太室姜遺址)、尚德遺址、法禧遺址和疙瘩廟遺址等,初步發現了內涵極為豐富的新石器時代西周戰國秦漢等不同文化時期的大型居址、周人宗廟和大量地下文物。
目前邰城遺址並未全面發掘,地下還有什麼文物不好斷定,按照《山海經》記載,周王陵就在邰城。秦斄城有較多的搶救性發掘,夏邰城則未有任何發現,但地面特徵足以揭開歷史之謎,這是文化底蘊最為豐富的特殊環境。
在楊凌示範區李台鄉圪瘩廟村、柔谷鄉法喜村(柔谷鄉原隸屬寶雞市管轄,2008年下半年劃歸楊陵區)以南,渭河北岸的二級台地上,有一處內涵極為豐富的新石器時代—西周—戰國—秦漢等不同文化時期的大型居住遺址。
由於夏邰城存在春宮、閟宮、厈宮、成宮、康宮、師宮和鄭宮以及功能完整的周廟群,所以可以斷定夏邰城為宗周。相應地,秦斄城可以斷定為西周豐都,而秦豐村(秦汧都)可以斷定為西周南鄭。

秦漢邰城遺址

邰城遺址該遺址東西分布地勢較為平坦,由北向南呈緩坡狀。在遺址西南的土壕岸上及東南耕地表面,發現了大量的灰坑灰層遺蹟,新石器時代的灰坑更是多處分布。灰坑深2-5米、寬1.25-6米、形狀多以袋狀和錐狀為主,其次為不規則狀,並發現有紅燒土和光滑的土壁。從地層看,地表20厘米至50厘米以下是1.8米至3米厚的文化層。
位於楊凌(原扶風縣)揉谷鄉法禧村周圍。遺址內發現有大量灰坑,秦漢粗繩紋磚瓦,雲紋瓦當、五角水管、鑄鐵作坊遺址等。1978年平整土地時,發現有寬約10米左右的秦漢時期城牆基址。尤為重要的是這裡出土了刻有“邰”字銘文的秦代銅鼎和銅溫壺等。與史書記載相印證,這裡就是“邰”城遺址,亦即西魏之武功城所在。在其周圍的殿背灣、尚德、陵角、陵灣、陵東、石家、太子藏、楊陵火車站南各村,都發現有大量的從戰國到秦漢的墓葬區。僅石家六隊一條長不到百米的土崖上,就暴露有秦漢墓葬30多座,出土了大量銅、鐵、石、陶器等遺物。

文化類型

在遺址的東部,李台鄉圪塔廟村東南約500米處的斷面上發現有白灰層,灰層厚0.4-0.6厘米,內涵豐富。遺物多為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類型和龍山時期文化類型。
其中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的殘片多以泥質夾砂和紅陶為主,主要裝飾紋飾有線紋,繩紋和黑彩圓點弧線紋。從殘片可辯認的器形有圓底缽,重唇口尖底瓶,寬沿盆、罐、鬲足等。
龍山文化的陶片多為夾砂灰陶,主要裝飾紋飾為籃紋或附加堆墳,主要器形有寬沿盆、罐和三足器。石器有:石錛、石刀、石錘、石矛、石斧等;同時,遺址內有部分西周遺存,以夾砂紅褐陶為主,器物有繩紋飾的罐、鬲等。

發現過程

1978年平整土地時,在遺址的西邊柔谷鄉法禧村以東200米處發現有寬約10米秦漢時期夯牆遺蹟和長達12米的居住遺址、高約4米、寬約2米的窯穴遺蹟和鑄鐵作坊遺址等。
歷年來還出土了大量的建築材料,如:秦漢粗繩紋磚瓦,五角水管、繩紋、筒瓦、板瓦、雲紋瓦當等。另外,在殿背灣、尚德、陵角、圪塔廟村、以及東北處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院校區周圍還分布了大量的戰國到秦漢墓葬。
僅在1986年學校行政樓建設時,就發現秦漢墓葬80多座,鹹陽市文管會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報告見考古與文物、1992年3期),出土了大量不同質地的文物,如:石斧、陶碗、陶倉、陶釜、陶罐、陶紡綸、骨鋤、小銅鏡、銅戈等器物。

意義

尤其重要的是在這一帶出土了帶有“邰市”、“邰亭”印文的陶罐,刻有“邰”字銘文的秦代銅壺和銅溫壺等器物。
該遺址原名疙瘩廟遺址,1986年鹹陽市地名辦公室根據地名普查資料會同省文物專家對遺址進行實地考察。據《史記周本記》、《史記秦本記》、《水經注》、《扶風縣誌》、《武功縣誌》等文獻記載:“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始置邰縣,秦漢時置邰城”,出土器物銘文證明其地望與史籍記載相印證,故更名為---古邰國遺址(邰城為邰國都城)。
古邰國都城邰城遺址內涵豐富,地層疊壓清楚有序,跨時代區域性較長,對研究不同時期的文化遺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957年5月31被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