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革命

邊緣革命

邊緣革命是經濟學家科斯及其助手王寧提出的關於中國經濟改革的一個改革觀點。除了由中國政府引導的改革,當時中國還存在另一條獨立的改革渠道。第二種形式的改革是同時由幾種草根運動推動的。在中國經濟改革中,政府主導之外的由民間邊緣力量主導運作的自下而上的改革即為邊緣革命。

基本信息

簡介

邊緣革命主要的典型代表饑荒中的農民發明了承包制;鄉鎮企業引進了農村工業化;個體戶打開了城市私營經濟之門;經濟特區吸納外商直接投資,開啟勞動力市場。與國有企業相比,所有這些都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中的“邊緣力量”的“邊緣革命”。

效應

邊緣革命邊緣革命
政府主導的改革從文革結束之後即開始啟動。當時的主要措施是:在農村領域,承諾提高農產品的採購價格,增加對農村地區的投資,增加糧食進口,提高農民糧食消費的數量,鼓勵副業的發展,包括社隊企業的發展;在工業領域,要求降低重工業的發展速度,加速對輕工業的投資,減少在生產領域的資本投入,增加住房和其他非生產領域的政府開支,包括提高勞動報酬;在國有企業的經營方面,推出“放權讓利”政策,賦予地方政府和各類企業更多的自主權,提高它們的積極性。所有這些改革措施,在科斯和王寧看來,雖然有一定的效果,卻沒有將國企從政府的控制下解放出來,更不用說對現有體制產生革命性影響。

詳細內容

與政府主導的小心翼翼改革形成鮮明對比,由民間邊緣力量所推動的改革首先在農村領域促成了巨大變化,土地承包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鄉鎮企業建立了初步的農村工業化,農民身份開始轉換,大規模的農村勞動力開始轉移。城市個體經濟由小到大,促進了國私營經濟的發展,為停滯的國營經濟樹立了榜樣。經濟特區的設立和開放,則在更大的範圍內引發了中國經濟管理模式的創新,從引進資金、人才、觀念到引進機制,全面推動了改革開放。
顯然,邊緣力量所推動的改革,對中國的市場化轉型起到了根本性的影響,帶來的是制度變革和制度創新。中國民間主導的改革,是一個不斷地從邊緣成為主流的過程,是政府主導的改革的源泉。隨著草根的創新性力量日漸顯著,執政黨內部的改革派日漸看到了改革的路徑和方向。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表明邊緣力量終於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脊樑。來自上層的改革被融入到底層改革所開創的經濟活力之中,兩種性質不同的改革最終匯合成一個巨大的合力,共同推動了中國的經濟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