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牆五堡

邊牆五堡

邊牆五堡是指大同[地名]明長城上修建的堡城。大同鎮邊牆五堡有內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之分。通常說的“邊牆五堡”是指“內五堡”,即鎮邊、鎮川、宏賜、鎮魯、鎮河五堡,均在大同城北。

基本信息

概況

邊牆五堡邊牆五堡
如今由鎮邊堡西經三墩、鎮川口,西跨西寺梁山,抵宏賜堡這段內五堡長城,為黃土夯築,牆體十分堅固,保存較好,城牆高5米以上,是大同市境內明長城較為突出地段,又與永固陵、萬年堂鄰近,是邊塞風情旅遊的最佳地段。登方山,越長城,攀堡台,一條巨龍飛騰在塞上古城崇山峻岭之間,配以內堡外墩,烽堆相望,邊塞風光盡收眼底,蔚為大觀。
五堡邊牆始建於明代,是為防禦蒙古族南侵而修建的。五堡為鎮邊堡、鎮川堡、宏賜堡、鎮魯堡和鎮河堡,它們分布在大同府城西北50多里的長城沿線上,每堡相距25里。
鎮邊堡東接陽高縣,堡城周長1公里;鎮川堡東接鎮邊堡十六墩,堡城周長也為1公里;宏賜堡東接鎮川堡十九墩,堡城周長1.5公里;鎮魯堡東接宏賜堡十五墩;鎮河堡東接鎮魯堡二十墩。在這裡,可以盡覽塞外風光,了解古代行軍作戰的知識。

五堡介紹

鎮邊堡

邊牆五堡邊牆五堡
鎮邊堡位於大市鎮大一村。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312米,東西寬215米,周長1054米,城內占地面積67080平方米。城牆高5米,基寬5.6米,頂寬3.3米,內外用石頭包砌,中夯黃土。城牆四隅各設有一方形角台。南牆中部開有一門,寬5米,門額上刻“鎮邊堡”三字。西牆北部設有馬面。城門已毀。北面牆體保存較為完整。東、南、西面牆多塌毀近半,有部分牆段無存。

鎮川堡

鎮川堡原名水盡頭,屬大同鎮分巡冀北道北東路所轄。據《三雲籌俎考》載,為嘉靖十八年(1539)創築,萬曆十年(1582)磚包。堡城周"二里五分,高四丈一尺"。明時在此設守備,分守長城"二十里,邊墩二十八座,火路墩三座"。
鎮川口東至高陽鎮邊堡(邊牆五堡之一)30里;西至弘賜堡20里;南至大同50里;北至邊牆5里。今堡破壞嚴重,砌磚全部被拆毀,夯土城牆西側、南側已毀為平地,東側牆半毀,僅北側牆多殘存。

宏賜堡

宏賜堡亦稱紅寺堡,屬大同鎮分巡冀北道北東路所轄。據《三雲籌俎考》載,為嘉靖十八年(1539)築,萬曆二年(1574)磚包。宏賜堡周"四里三十二步,高三丈六尺"。明時在此設守備,分守長城"十九里,邊墩二十六座,火路墩八座"。此堡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直接關係到大同鎮城的安危。
宏賜堡口東至鎮川堡20里;西至鎮魯堡20里;南至大同60里;北鎮羌堡20里。今堡城砌磚早已被拆光,殘土牆亦破壞嚴重,城南側牆基本已平,南門原為磚砌券拱門,今已成豁口狀。

鎮魯堡

鎮魯堡原名護村,屬大同鎮分巡冀北道北東路所轄。
據史載:"鎮虜堡於嘉靖十八年(1539)築,萬曆十四年(1586)包磚。周二里有奇,牆高四仗。"此城周長是250米見方。牆體高厚,當年非常宏偉。與史書記載相近。城西開一門,有瓮城。鎮虜堡當初,"設守備官一員,所領見在官軍二百四十五員名,馬騾四十七匹頭。無邊。只管火路墩七座。"大同五堡雖然地勢平夷無險可恃,如果敵虜一旦突入拒牆,不測之禍必延及本堡,進而危及雲崗和大同。所以鎮虜堡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鎮河堡

鎮河堡原名沙河,屬大同鎮分巡冀北道北東路所轄。據史載:"鎮虜堡於嘉靖十八年(1539)設,萬曆十四年(1586)包磚。邊牆五堡(鎮邊、鎮川、弘賜、鎮魯、鎮河)是內蒙高原通向內陸的重要戰略要地、交通要道,是農業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分野。明時始終受到北方強悍的遊牧民族的侵擾,明代統治者為了對付元朝後裔的殘餘勢力和東北方向女真部落的崛起,用盡全力加強邊防建設。
鎮河堡東至鎮魯堡25里;西至破魯堡20里;南至大同40里;北至據牆堡40里。鎮河堡在雲岡古窟至內蒙集寧公路省路的右側,御河之西,東接鎮魯堡二十墩,距鎮魯堡25里,西鄰三墩、土溝、四墩、七墩,北對羅村西山,南直雷公山。堡城周長2里3分,高2丈5尺,厚2丈5尺,城牆內黃土夯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