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寺[陝西西安]

華嚴寺[陝西西安]

華嚴寺是“佛教八宗”之一“華嚴宗”的祖庭 ,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全國佛教重點寺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少陵原。據《長安志》所載,華嚴寺建於唐太宗貞觀年間(627年—649年),是長安城南著名風景區,這裡既是春秋宴樂、夏日避暑的勝地,又是文人墨客駐足蟄隱之處,留下了大量的詩文詠誦。唐代詩人杜牧《望故園賦》中寫道:“餘三思歸兮,走杜陵之西道。岩曲天深,地平木栳。隴雲秦樹,風高霜早。周台漢園,斜陽暮草。”1956年,華嚴寺被列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華嚴寺中的華嚴寺塔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華嚴寺華嚴寺

華嚴宗祖庭華嚴寺,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韋曲鎮東畔少陵原。據《長安志》記載,華嚴寺建於唐太宗貞觀十四年,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華嚴宗的發祥地,為國內外信眾朝聖禮拜的聖地。它北踞西安市區15公里,交通非常便利。風景獨特,站在寺中可一俯敢樊川,西望神禾原,南觀終南山。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描述道:“南望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溜光滅遠山”。

華嚴寺現有簡易佛殿三間,僧舍數間,僧眾7名,還有唐代青石經幢頂石一個、歷代石碑三通、舍利三十餘顆。

歷史

《長安志》載,華嚴寺建於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因地處塬體半坡,受地形所限,在初建後的數百年間,沒有高大殿堂建築,而是依塬勢掘窯以安置佛像和供僧眾居住,是一座典型的具有西北特色的“窯洞寺院”。
寺內曾有東閣法堂、會聖院及初祖杜順法師靈塔、二祖智儼法師靈塔、三祖賢首法師靈塔、四祖澄觀法師靈塔、五祖宗密法師靈塔和真如塔等建築,後歷經宋、金、元、明等朝代,雖多次修葺,但因遭遇多次塬體滑坡而漸趨荒落,規模已無法與舊時相比。特別是清乾隆年間的一次大崩塌,使寺內殿宇全毀。1930年重修兩塔,建殿三間,並在初祖杜順、四祖澄觀塔下小堂內分別石刻兩祖遺影。
杜順法師靈塔位於東側,磚砌方形七層,上層刻有橫額“嚴主”二字,第三層鑲嵌有“無垢淨光寶塔”六字碣。塔的基座層南辟券門,內築龕堂,塔身各層間用磚砌出的菱角牙子,以及仿木結構的依柱、欄額。塔頂平磚攢尖、置寶瓶式塔剎。杜順法師圓寂於唐貞觀十四年(640),這座塔已經在華嚴寺矗立了1370年,是極具價值的歷史文物,是華嚴寺的鎮寺寶塔。
西邊的塔為澄觀法師靈塔,磚砌實心,呈六角形五層。因法師曾被封為“僧統清涼國師”,故塔上嵌有“大唐清涼國師妙覺之塔”十字碣。

1956年8月,華嚴寺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批准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6月,華嚴寺塔又被國務院批准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結構

由於種種原因,目前華嚴寺主體建築以不存,唯留兩座東西相對的磚塔。東邊為華嚴宗初祖杜順大師塔,塔高7層13米,塔身為摟閣式仿木建築結構,最上層有石刻“嚴主”橫額;西邊為四祖澄觀大師塔,塔高5層7米,為實心磚塔,也是仿木建築結構,第二層有石刻“大唐清涼國師妙覺之塔”額。

傳播思想

華嚴宗思想源於古印度佛陀時代。中國自東漢時期即開始傳播,經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到唐初正式創宗立派。主要據典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因竟立宗,故稱“華嚴宗”。又因實際創始人法藏大師被我國唯一的女皇武則天《華嚴經》禮為國師,賜號“賢首”,故該宗又名“賢首宗”。華嚴宗在世界各地流傳非常廣泛,而《華嚴經》則成為佛者必讀的重要經典。此經是佛成道第十四天后在古印度菩提伽耶大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上首菩提宣說的內證法門。《華嚴經》主要說明菩提從樹立信仰到解脫成佛的階段修行及修行感果的差別。
華嚴經以杜順、智儼、法藏、澄觀,宗密為“五祖”。

華嚴宗初祖杜順法師,依據《華嚴經》開創華嚴宗,大張華嚴教綱。據《大唐華嚴寺杜順和尚行記碑》記載,他以精湛的醫術免費為民治病,主講《華嚴經》,受到唐太宗禮遇,尊為“帝心尊者”。由於他智慧無邊,史料甚至記載他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二祖智儼大師在雲華寺講說《華嚴經》,使華嚴宗宗風大振,時人稱為“雲華尊者”,又因居住終南山至相寺,被稱“至相大師”。

三祖法藏大師在新譯《華嚴經》告成後,武則天與他在長生殿問《華嚴經》六相十玄的義理,大師以大殿一隅的金獅子作譬喻,使武后豁然領解,受到朝廷和僧俗各界的敬仰,被賜號“賢首國師”,並且為中宗和睿宗授菩薩戒,是華嚴宗的實際創始人。

四祖澄觀大師曾為唐德宗講《華嚴經》,被授“鎮國大師”號,御賜金印主持全國佛教事務,加封為“僧統清涼國師”,穆宗和敬宗又先後加封他為“大照國師”,文宗進一步加封為“大統國師”,先後連任“五朝帝師”,使華嚴宗達到鼎盛,對中唐以後的佛教影響很大。

五祖宗密大師文宗邀請入內殿詢問佛法大意,後賜袍敕號,宣宗追謚“定慧禪師”,因居圭峰山,世稱“圭峰禪師”。

重建工作

20世紀80年代,由於前臨絕崖,接近傾倒,文物管理部門將清涼國師塔向內側北向距離東塔20米處移建。拆遷時在塔心發現有鎏金銅佛像、千佛碑和佛經等文物。在塔底下又發現了風格迥異、雕刻精美的兩層磚塔。據記載,元至元九年(1272)曾重修清涼國師塔,但從出土的銅佛與佛經看,都是清初的遺物。由此可見,地上的五層塔應為清乾隆年間在元代的基礎上重建的。在拆遷中發現的兩層磚塔才是元代重修的殘塔,殘塔下還發現塔心內室所藏石函內裝有白玉瓶,瓶內盛有舍利。

華嚴寺雙塔危境依舊華嚴寺雙塔危境依舊

由於雨水沖刷侵蝕等原因,華嚴寺周圍的土崖多次發生坍塌。2011年中新網記者曾就該寺多處禪房被衝垮,齋堂倒塌,兩座祖師塔岌岌可危等情況進行過報導,引起了社會各界關注,呼籲當地政府採取保護措施。

2011年11月26日,西安市長安區政府組織召開“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華嚴寺塔保護專家研討會”,並拒絕了新聞媒體採訪。會後,長安區民族宗教事務(文物)局表示,將“儘快委託專業部門編制相應保護規範和方案,做整體的排水系統,對塔和塬體進行全面監測,整治周邊環境,減少人為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2013年1月21日,保護研討會過去一年多,該寺危境依舊。華嚴初祖杜順塔塔基南側的滑坡斷面仍未得到任何修整和加固措施,而是被幾塊巨大的帆布覆蓋遮擋。寺院北側的土崖也未採取保護措施。兩座祖師塔仍然時刻受到滑坡威脅。

旅遊小貼士

景點類型:旅遊景點
開放時間:05:30-18:00
門票價格:收費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芙蓉大道西側華藏山
最佳旅遊時間
由於是人造旅遊景點,可以說是四季皆宜
實用貼士
在空靈悠遠的佛樂聲中,162位護法居士陸續從廣州花都華嚴寺方丈印覺法師的手中接過《佛像典藏》,逐一護持至法堂……2011年3月5日上午,總計兩套《佛像典藏》(每套81冊)在廣州花都華嚴寺舉行了收藏儀式。其中一套供奉於藏經閣,另一套安放於寺內圖書館,供市民翻閱。
怎么到達
經過“華嚴寺”的線路花都23路花都63路儒林村班車花都63路花都86路。
當地美食
附近有常言稻海鮮餐廳、可樂貓義大利冰淇淋、潮汕農家湯粉王等餐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