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山鰍

過山鰍

過山鰍,即鬍子鯰,主要分布於湘江上游的溪流中,體延長形,能耐低氧環境,且能蛇行穿越旱地,從這一水域移居另一水域。民間訝其這一特性,將之稱作過山鰍。肉質腴美細嫩,多脂而滋味鮮甜,最為粵中食家所重,稱“塘虱”,譽為天下第一河鮮。

基本信息

簡介

過山鰍過山鰍

魚綱,鬍子鯰科,為養殖品種的總稱,體長從20厘米到50厘米枝狀輔呼吸器,能直接呼吸空氣,使魚體離開水在空氣中能存活2-5個小時。主產於我中長江水系淡水中。人工養殖鬍子鯰較多,該魚野生種為肉食性魚,但家養種多為雜食性,生長快,由於有特殊的輔呼吸器,所以該魚耐高密度池塘養殖。

形態特徵

體延長,後部側扁。頭寬扁。口下位。眼小。須4對。體無鱗,側線明顯,較平直。背鰭很長,約占體長的 2/3,臀鰭也很長,均無硬刺,並不與尾鰭相連。胸鰭具鋸狀硬棘。尾鰭圓形。體棕黑色,腹部較淺。

主要產地

分布於長江和長江以南各水體,亦為廣東福建等省的重要養殖對象。

生活習性

過山鰍過山鰍

鬍子鯰屬於底棲性魚類,性情溫和。它白天飽食後喜歡聚集於池底、洞穴和陰暗處,夜間四處活動和覓食。由於長期棲息於底層穴居環境,造成視覺退化,對外界食物、刺激、敵害等的感覺,主要依靠口周圍四對發達的口須和發達的側線系統及嗅囊。同時鬍子鯰具有形似樹枝狀的鰓上輔助呼吸器官,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因此耐低氧能力很強。只要皮膚保持濕潤,長時間離開水也不會死亡。

鬍子鯰的遷徒能力很強,利用強壯的硬棘,在陸上支撐身體爬行,越過許多障礙物,從一個水體遷移到另一個水體去尋找新的生活環境。

鬍子鯰屬熱帶亞熱帶性魚類,耐低溫能力差。當水溫降到8-10℃,會造成凍傷,感染水霉病;當降到7℃以下時,則開始死亡。因此,鬍子鯰在人工越冬期間,水溫至少要保持在13℃以上。

鬍子鯰在溶氧量為0.8毫克/升的水體中(一般魚類要求水中溶氧量為1.7毫克/升)和PH4.8的酸性環境中(一般魚類要求水中PH值為5.6以上)仍能正常生活,甚至在腐敗發臭的水體中也能生存,但若長期生活在惡劣環境中,其生長也會受到抑制或導致多種魚病的發生。

經濟價值

肉細嫩味美,富營養,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具有補血、滋腎、調中、興陰之功效,故被視為滋補食品,為南方常見的食用魚,也是出口港、澳的重要品種。養殖鬍子鯰,因其生長快、抗病力強、產量高,經濟效益較高。

養殖技術

魚種選擇與放養

適宜養殖時間為4月下旬至11月上旬。池塘用生石灰漂白粉消毒,待毒性消失後,每平方米放養3cm以上的魚種20尾左右餌料豐富,養殖管理水平高,可放40尾左右。放養時,魚種規格要一致。下塘前最好用濃度為2%的食鹽水洗魚種5分鐘。

飼料的配製與採集

過山鰍的養殖過山鰍的養殖
革鬍子鯰食性雜,可就地採集各種動植物性飼料,如麥麩、餅類、玉米粉、米糠及魚粉、螺蚌肉、蠶蛹、蚯蚓、小雜魚、蠅姐、無毒昆蟲、動物內臟等。投餵飼料中,動物性飼料應占 30%以上。菜餅有毒,餵前耍用25℃上的溫水浸5~7天,待發出刺鼻氣味後,用棍棒攪拌成糊狀;也可將其粉碎,每 100kg加入2kg食鹽,在水中浸泡 20分鐘後投喂,螺蚌肉要去殼切細。蠅蛆用清水漂洗後再用開水燙死,方可投餵。還可燈光誘蟲、人工育姐補充飼料。

“四定”投飼

在早晚各投飼一次,每100平方米水面設飼料台一處,投量以半小時內吃完為準。一般投飼量為魚體重的8%~10%,攝食旺季應增為 15%,嚴禁投餵腐爛、變質、有毒的飼料。

防治魚病水質

池塘水深一般保持在lm以上。若發現革鬍子鯰不餓時仍張著嘴浮在水面,表明水體缺氧,應立即換水或加水。平時水面上放一些浮萍,供魚攝食,淨化水質。為使魚味鮮美,捕撈前—個月內要勤換水,池底不留有異味的食渣。此外,革鬍子鯰雖抗病力很強,但也會因水質不好,飼料變質等因素而發生魚病或中毒。魚病季節,可用1*10(-6)的漂白粉每半月潑灑一次;在飼料中拌些土黴素等抗生素藥物。由動物性飼料為主改為植物性飼料時,要慢慢過渡,逐步改變,以防革鬍子鯰患腸炎。一旦發病應及時治療,治療方法與“四大家魚’基本相同。

加強巡培,防止逃魚

革鬍子鯰水陸活動能力都很強,善爬行,能跳躍。下雨天氣耍加強巡塘;發現漏洞或水流,要立即堵塞。

革鬍子鯰最適水溫為25~33℃,水溫低於7℃就會死亡,因此在11月上旬前必須捕撈結束。另外,在放養期間應注意“間苗”,即捕大留小,這樣一方面避免集中上市,賣上好價,另一方面避免大魚吃小魚,小魚搶不上食的現象。革鬍子鯰一受驚便潛伏泥底,一般不易捕撈,可在投飼前將魚網沉於水底,待魚集中攝食時,先輕後猛提起魚網,捕起大魚,將小魚放回原他繼續飼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