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老街

連雲港老街

連雲港老街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連雲區連雲街道,又稱“連雲老街”、“連雲古鎮”,為連雲港市的歷史發展變遷中的四條老街(海州古城、民主路文化街、連雲港老街、南城六朝一條街)之一。老街自1933年連雲港建港,經民國政府管理、日寇侵華占領及1948年解放後至今,山城石街石房的特殊地理風貌和不同歷史階段留下的時代印記,形成了具有一定自然特色和人文積澱的海濱山城石鎮。2013年,以“陸橋起點、老窯港埠、山海石城、中西雜糅”為特徵定位的老街建築性具體計畫取得連雲港市委市政府同意。重建後的連雲港老街將集民國神韻風情、傳統民俗文明、濱水酒吧文明、時髦精品購物與海景休閒休假於一體,是一座別具山海港城特徵的海邊石街,老街於10月25日正式開街。

基本信息

老街簡介

連雲港老街連雲港老街

連雲港老街,原名老窯,又稱“連雲老街”、“連雲古鎮”。原是黃海岸邊、雲台山腳下的一個小漁村,一千多年前,就有人在這裡定居。古代,這裡曾是犯人流放燒窯的地方,所以它被人們稱為老窯。1935年後,隨著連雲港海岸線東移,原大浦港船隻經常擱淺,港口遂於1933年遷至老窯,又在老窯出現一埠,名為“連雲”。當時隴海鐵路局廖秋傑局長認為港口建成後仍稱老窯太土,便從港口北邊的連島和南邊的雲台山各取首字拼成“連雲港”一名,後來在路過宿遷的火車上遇見時任縣長的王公嶼,二人商討後取得共識,遂以登報公布。

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列“海州”港為中國急需建設的四個二等海港第二位,1933年,孫中山先生的宏大構想開始實施,而實施的地點就在昔日的“老窯”、今天的連雲老街。開始建港後,小漁村逐漸熱鬧起來,並逐步形成連雲老街。這座老鎮面積僅37萬平方米,卻歷經荷蘭建港、民國建市、日寇占領和解放戰爭不同時期的風雨滄桑。“果城裡建築群”、“上海大旅社”、“海峽巷朱氏民居”、“連雲港人民影劇院”和“連雲港火車站舊址”等遺存的民國建築極富中西特色,依稀可見昔日丰姿。尤其是荷

蘭人在此建港時建造的“果城裡建築群”,異域風情濃郁。日軍侵華、連雲港保衛戰、國民黨傘軍三團起義、國民黨黃安艦起義、林則徐與連雲港、孫中山與連雲港、萬毅與連雲港保衛戰、谷牧與連雲港、張振漢與連雲港,連雲雖小,故事很多。這裡不僅是橫貫中國大地的隴海鐵路東段起點,而且是我國沿海臍部的重要港口連雲港港的所在地。這裡曾是連雲市的建市發源地,連雲區委、區政府的所在地,是連雲港市連雲區的政治、行政、經濟和文化中心,東隴海線的起點。又是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的第一鎮,見證了大港起步,成為億噸大港的發源地。

歷史沿革

近百年的中國歷史,風雲變幻,紛繁往復,在中國歷史的大背景下,連雲港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根據連雲港港口建設歷史和中國歷史大背景,現代連雲港的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

1933年建港前;1933年建港後——1949年;1949年解放後。

第一階段:1933年前

歷史上連雲港早就成為中國的東方良港,其前身海州朐港秦漢時就開始同越南、緬甸、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往來,素有“海道第一程”、“海上絲綢之路”之稱。唐宋年間,海州朐港可溝通外海內河,北通登、榮、膠、煙、南連通、泰、江、淅;清康熙年間,成為朝廷“欽定口岸”,設海關,徵收海船貨稅。1668年,海州發生8級地震,城崩,海水退後30里,朐港報廢。

1905年,新浦地區的大浦作為海州的商埠開放。 1921年2月,大浦以“膠海關海州分關”的名稱,正式對外開放。1925年7月1日,隴海鐵路徐海段通車至新浦、大浦。大浦港經過多年的建設,開埠時已有五座碼頭(位於今天大浦鎮西端的擋海堤外),3000噸的貨輪可以進口停泊。新浦、大浦的開放,更加促進了海上貿易的發展。新浦和大浦兩相依託,河海雙向聯運,更促進經濟繁榮和城市建設的發展。

而大浦港所在的臨洪口是沭河的主要入海口。歷史上受黃河奪淮的影響,薔薇河口上游的青伊、桑墟諸湖,日漸淤淀。每當夏秋山洪暴發,客水過境,在原湖區大肆泛濫,致使臨洪口與秦山之間形成攔門沙,河水下瀉,再遇潮汐頂托,交融“凝絮”,極易“海漲沙淤”。

1933年臨洪口淤塞更為嚴重,又不值得全力疏浚,不得不在孫家山、老窯(今連雲港港)另築新港。1934年隨著連雲港港口的一號碼頭投入使用,大浦30年發展繁榮,終於退出了歷史舞台。新浦繁榮與發展也不得不遲緩了步伐,進入了城市衰微期。

1933年以前,連雲港港口尚未正式開始建設,老窯(今連雲港老街)的基本經濟形態是落後貧窮封閉的小漁村,1925年後,隨著連雲港海岸線東移,原大浦港船隻經常擱淺,港口遂於1933年遷至老窯(今連雲港老街),港口發展已現雛形,1925年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中把連雲港建設成東方大港的夢想為連雲港以後的發展描繪了藍圖。

第二階段:1933年至建國前

1933年連雲港港口正式開始建設,這是連雲港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式事件。1935年,連雲港籌備建市,1936年港口一期建設完成。連雲港的發展前景似乎很美好,然而,動盪的歷史背景下,連雲港的發展困難重重。這段時期,連雲港的發展在動盪中前進,奠定了東方大港的基礎。

1933到1949年的時間裡,幾個標誌性事件將這一階段分成特點鮮明的幾個時期:

1933至1937:港口大建設時期

1937至1945:連雲港淪陷時期

1945至1948:國民黨統治時期

第三階段:1949年建國後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連雲港的發展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尤其是改革開放後,更是進入了大開發、大建設的時期,百年前的東方大港夢想今天終於就要實現了。

名人軼事

張振漢

張振漢夫婦張振漢夫婦

連雲市的第一任市長張振漢,別號炎生,江蘇省銅山縣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2期炮科畢業,中將。

北閥戰爭爆發後,他參加了北閥軍,1928年任國民黨革命軍48師142旅283團團長,1930年任第48師旅長,1931年任41師中將師長。1935年在湘鄂圍剿紅軍,在忠堡戰役中被紅軍俘獲,參加紅軍,親自操炮投入龍山圍攻戰,並隨紅軍參加長征。1937年,蔣介石被迫接受國共合作一致抗日。這時,毛澤東在棗林接見了張振漢,勸他到蔣營區做抗日統一戰線工作。經過反覆思考,接受了黨的安排,帶著周恩來同志親自安排的“安家費”,途經西安返回漢口,後又移遷重慶,他開辦公司,利用國民黨中將高級參謀的名義為黨做了許多統戰工作。1945年抗戰勝利後的9月被任命為連雲市市長,實際到任時間為1946年4月1日,1947年4月辭職。市政廳設在上海大旅社。

張振漢任連雲市市長,前後只有一年多的時間,他的政績,主要體現在通過考察、測量,整理出連雲市發展建設思路。制定了《連雲市建設芻議》,在《連雲市建設芻議》一文中,他提出了連雲市建設的基本目標、市政建設和海港建設計畫。

張振漢對連雲市的規劃,氣魄是比較大的。他看到了連雲市的獨到區位優勢和巨大的發展空間。在文中寫道:“連雲地處我國中部海濱……橫貫東西隴海乾線,由此起始,將來如照國夫計畫,展築是路(隴海鐵路)至新疆,與蘇聯之西伯利亞鐵路相接,則連雲不但為我國西北各省之重要門戶,也將成為國際交通之樞紐、東方重要之水陸聯運站。”

基於此,他提出,用“三十年”時間,使港口吞吐量達每年“四千五百餘萬噸”,城市居民“增至一百五十餘萬人”,要使“連雲市成為一現代化都市,連雲港成為一現代化海港”。

關於海港規劃,張振漢要講連雲市建設成為“堪與上海相仲伯,以較青島遠過之”的大港。

關於都市建設規劃。在市區296平方公里範圍內,進行功能定位,從老窯港區向西至墟溝車站,凡鐵路以北沿海一帶填平之地……

民國37年5月辭職後投奔國民黨湖南省主席程潛,受任為參議;1949年隨程潛率部起義。解放後,擔任湖南省政協常委,1956年遷居北京,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張振漢一家被定位國名黨特務,被關進北京秦城監獄。次年張振漢夫婦於獄中病逝,兒子張天佑(我國著名科學家)兩年後出獄。文化大革命後,張振漢夫婦分別於1979年和1980年被平反和恢復名譽,全國政協為張振漢等被迫害致死的委員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

谷牧

谷牧谷牧

谷牧(1914-2009),新海連市(連雲港市的舊稱)解放後首任市委書記兼新海連警備區政治委員。

1973年2月,周恩來總理髮出“三年改變港口面貌”的號召,這是我國港口建設史上的一個里程碑。3月2日,國務院成立以粟裕為組長、谷牧為副組長的“港口建設領導小組”。4月25日,谷牧在中共江蘇省委書記彭沖的陪同下來到連雲港視察,具體調研落實港口建設問題。谷牧說:“從全國港口合理布局考慮,連雲港處在我國沿海中部,可以充分利用隴海鐵路,應該承擔西北地區和川、蘇、皖、豫、魯部分物資的進出口任務,這些省區的貨不必繞道上海和青島,這樣既可以減輕港口和鐵路的壓力,又可以減少中轉環節,節省運輸費用。

賴璉

賴璉賴璉

1935年民國江蘇省政府第718次會議決定設立連雲市,並決定調他任連雲市籌備組的組長,全權負責連雲建市的各項籌備事務,賴璉也是擬議中的連雲市第一任市長。

賴璉多次拜會了隴海鐵路辦事處負責人錢宗澤,兩淮鹽運史繆秋傑以及當地的一些紳士,多次考察東西連島,港口碼頭,大桅尖,鐵路沿線,為連雲市的城市規劃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經過艱苦的工作,一個東方大都市規劃逐漸形成,規劃以老窯一帶為港務區,墟溝為住宅風景區,大浦為工業區,黃九堰一帶為市政中心和商業區。這是我市最早的,具有現代理念的城市規劃。但由於抗戰爆發,政府已無暇顧及新都市的建設,連雲市的籌備工作也告一段落。儘管海濱大都市的建設中途夭折,但是賴璉及其籌備組的開創性工作永遠為海屬人民所記憶。

新書首發

2012年10月22日下午,由連雲港日報社黨委副書記、副社長王緒年編著的《山海石城——品讀連雲老街》一書在連雲區舉行首發儀式1,同時向連雲區各部門和鄉街贈書。市領導滕雯、李廣成出席儀式。

連雲老街依港而建,因港而興,有著獨特的歷史遺存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自2011年起,連雲古鎮的保護性開發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並納入連雲區委、區政府的議事日程。為了更好地收集整理古鎮歷史文化,連雲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對連雲古鎮的規劃建設採取“文化先行”的策略,先期邀請王緒年深入挖掘石城老街的各種文化元素,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歷史文化積累,並籌劃編著了《山海石城——品讀連雲老街》一書。

據了解,《山海石城——品讀連雲老街》一書站在時代和人民的高度回眸歷史、展望未來,系統整理並歸納了連雲老街的歷史和文化,寄託了連雲人對家鄉的熱愛。新書作者王緒年此前還出版過《海邊紀事》、《鹽的記憶》姊妹篇,而本書的編輯出版不僅是全市文藝界的一件盛事,更為連雲古鎮未來的保護性開發建設提供了有利的歷史文化支撐。

首發式上,市文化界的學者、專家以及作者王緒年分別從新書創作的意義和對連雲古鎮開發建設乃至連雲區城市發展的不同角度作了點評和闡述。

主要景點

這裡,誕生了連雲港歷史上第一個市政府辦公樓——原上海大旅社。解放後,被改為了連雲港第三招待所這裡,誕生了連雲港國民黨陸軍司令部。這個頗具西式私人別墅,曾於1976年7月25日接待過來連考察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粟裕大將;這裡,保存了日軍摧殘中國勞工的血證——十三道房。這是一座人間煉獄,十三排房子,最多的時候擁擠了四五千人,大量的勞工在這裡被折磨死。這裡,有蜿蜒綿延的盤山公路;這裡,有古老斑駁的青石板路;這裡,還有你在別處遍訪不到的法國梧桐。

連雲車站鐘樓

連雲車站鐘樓連雲車站鐘樓

連雲港東站(鐘樓)位於雲台社區車站路,民國22年國民政府隴海鐵路管理局交南京復興公司下屬方紀公司承建,民國24年竣工。為連雲港建港初期建築之一。西洋式平頂建築,4層,高17米,東側鐘樓10層高40米,第6層裝大鐘,建築占地面積1170平方米,鋼架混凝土結構。該樓原為連雲港港口和車站的共用辦公樓,鐘樓一直是連雲港標誌性建築之一。2009年停止客運服務。2012年公布為江蘇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產權單位為上海鐵路局。2013年連雲港老火車站西半部改為連雲港港口博物館,東半部改為隴海鐵路連雲港歷史博物館

果城裡建築群

果城裡果城裡
連雲港老街連雲港老街

果城裡位於勝利社區果城裡巷,是一座獨立小城。由荷蘭人在此建港時建造。建築風格如同喬家大院,布局精妙,工藝考究,院中有院,據說日軍曾在此開過慰安所,房檐、房頂通透的圓窗是青磚砌成的江南氣息,而立柱、窗戶及門框皆是西洋的格調,共有四座相同的四合院落組合而成。獨特的建築樣式似天外飛仙,給人以超凡脫俗之感。它從布局到細節,都是二、三十年代建築中的精品,它曾經見證著歷史的變更,荷蘭人、日本人、國民黨駐軍等不同的人住過這裡,給它添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和傳奇。果城裡民國建築群在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列為“十大新發現”。

上海大旅社

原市第三招待所(又稱上海大旅社),位於勝利社區勝利路。民國22年由上海人馬某建,為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築,建築面積861平方米,中式起脊屋頂,紅瓦鋪頂。內有迴廊,正門額上裝飾有中國傳統的“福、祿、壽”三星浮雕(“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前門兩側為龍盤主。民國34年,連雲市政府曾駐此。市長為張振漢,中將軍銜,是唯一一位跟隨紅軍長征的國民黨中將。1949年初,陳毅同志曾派人在此社辦華東青年幹校。2010年公布為連雲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連雲港人民影劇院

位於勝利路中部,為原市政廳遺址,保存有原市政廳建築。現狀為閒置華東石油賓館。由於占地規模和建築體量相對較大,標誌性地位顯著,對市政廳進行文物保護修繕,整體地塊規劃整治為港口文化博鰲論壇綜合體,包括商務會議、文化展示、旅遊服務等複合功能,為連雲港城的重要地標。

七一廣場

七一民俗廣場緊鄰臨海路,原為老鎮的傳統小吃街,現狀為鎮區最大的開放空間,廣場內簡單布置有球場和健身設施場地。廣場周邊東側為六層農商銀行;南側為六層海軍宿舍樓;北側四層臨海社區中心、幼稚園、二層的搭建酒店和棚戶用房;西側為三層原連雲鎮政府招待所、二層鑫裕大酒店;西側通過廣場巷和郵局巷與與與雲台路相通達,廣場與雲台路間現狀為改建的夕陽居養老中心、原漁業銷售部家屬院、海軍家屬大樓、閒置以及插建的棚戶房等。

人間地獄“十三道房”

連雲港人民影劇院連雲港人民影劇院

中山東路向東,梅嶺北麓山腳下有一塊地方依次建有十三排房子,當地人稱他為“十三道房”。這是侵華日軍利用隴海鐵路和港口瘋狂掠奪中國資源,強迫中國人為其做苦役,敲骨吸髓,殘酷摧殘中國勞工的一座人間地獄。“十三道房”位於連雲港港口南邊的雲台山腳下,依山勢而建。經過近半個世紀風雨侵襲,有的還保存原樣,有些已經成為殘垣斷壁。每排房子東西長約30米,南北寬約4米,高約3.5米,灰沙石頭牆,頂上蓋有灰瓦,是典型的中國平房。為了住更多的中國勞工,日軍將高度僅為三米多的房子分隔成上下兩層,在房間裡是不能直立行走的。每一層又被分割成若干校格,人們稱之為“格子間”,每個格子住五個人,人在裡面直不起腰來,400來人住在一排房子裡。由於住的人太多,氣味難聞,每道房子的下檐,建有通風的煙囪,用於排氣。據史料記載,後來整個“十三道房”,居然住著4500-5000名中國勞工,其擁擠狀況可想而知、“十三道房”內空氣污濁,衛生條件極差,臭蟲、蒼蠅、蚊子亂飛亂咬。據倖存勞工連雲港港務局退休幹部俞正富等老人回憶,在“十三道房”每天都有三五個工人死於各種傳染病,尤其是1942年傷寒病大流行,病死的人就更多了,最多的一天就從“十三道房”里抬出了27具屍體。慘無人道的日軍將工人的屍體丟棄在梅嶺、馬腰山的山谷中,屍骨成山,臭氣熏天。

陸軍司令部

國民黨連雲港陸軍司令部約建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為石木結構。主體建築兩層,面寬五開間,中部開間約4.5米,兩側兩開間約3.3米,左右對稱。入口朝南,北立面臨海,東、西兩山牆建一層帶門廊披屋,每間寬約3米,門廊分別朝東北、西北向,整個建築跨度為12.9米,東西長24.2米,門廊廊柱直徑53公分,有圓形柱礎與柱帽。屋蓋兩坡落水,機制青平瓦,挑檐約50公分。整體建築石牆為整毛石砌築,水泥砂漿勾凸縫。南、北石牆砌築方式為立砌,每層有過牆石,不超過三層高度找平一次,平砌石較少,原則上每一至二層找平一次,為典型的連雲地區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建築方式。東、西山牆石牆砌築方式具有東、西洋風味。由於石牆面寬大,考慮石牆面砌築美學組合圖案效果,增加了平砌石、立砌石、方條石、過牆石的組合,既為構造牢固的需要,又增強了圖案的效果,較為美觀。該建築至今保存完好,現為駐連部隊使用。1976年7月25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粟裕大將來連視察時曾在此居住。

國民黨連雲市港口國小

在連雲港老街勝利路邊上,離原國民黨連雲市市政廳,後又叫“上海大旅社”、連雲港市第三招待所不遠,有一幢二層舊樓和部分民房,它就是原國民黨連雲市港口國小舊址(現連雲郵電局東民房),該校址部分還在,它的前身就是現在的連雲港市臨海路國小,該國小從1932年創辦,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它經歷了民國時期(1932-1936年)、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解放戰爭時期(1948-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改革開放時期,從3名教師開始,先後經歷了十九任校長,培養了七十二屆學子,1945-1948年的港口國小校歌,它的詞作者就是當時的校長朱俊林先生,歌詞為“雲台蒼蒼,黃海茫茫,我們的學校,偎依其旁,環境秀麗,港口美風光,在此讀書樂無疆,願各勉勵探討學業莫怠荒,鍛鍊身體品行端正,向上向上,莫愧父母和師長,前程萬里浩蕩”。

據原市八屆政協委員、港口國小二屆畢業生,我的老師朱泗林回憶,解放前的連雲港,有鐵路、公路、碼頭,交通方便,四通八達,歷來為海防軍事要塞。當時原連雲市又是國民黨江蘇省的模範區,統治當局者重視,而共產黨地下工作者也重視。僅在連雲港口國小為數不多的教師中(9名在職教師)就有三位來自山東的丁亞華老師、湖南的劉秋賢老師和江蘇的章家樂老師。他們都是以教師的身份作掩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當時不知,事後方明)。他們利用課堂內授課的形式,字裡行間向學生宣講祖國疆土的遼闊,幅員之廣大、物產之豐富,人民應團結起來捍衛她;利用音樂課教唱“義勇軍進行曲”、“大刀歌”、“畢業歌”等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幾位平易近人的老師,當時和學生的關係,特別是五、六年級學生的關係密切,至今記憶猶新(章家樂老師曾任江蘇淮陰中學校長、書記,丁亞華老師曾任山東省副省長)。

建築風格

連雲老街,具有民族特色的石屋、石牆、石街、石路也在延續著老鎮的文脈。老鎮內傳統街巷格局、街巷和胡同名稱、四合院形態幾乎都保留原狀,傳統街區風貌鮮明,形成了以傳統商業建築為主體,中西合璧的民國建築點綴其間的時代特徵,獨具中國文化的建築風貌和精緻多彩的建築藝術。

交通路線

連雲港火車站、新浦汽車總站、連雲港電視台乘坐連雲港快速公交BRTB1K路車至五羊路站換乘B13至港口汽車站;從蘇欣快客站、華聯廣場、連島海濱浴場乘坐B12路公車至五羊路站換乘B13至港口汽車站,從海州客運站乘坐B1路車至五羊路站換乘B13至港口汽車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