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粉質體

造粉質體也稱造粉體,主要分布於儲藏組織中,如子葉、胚乳、塊莖和塊根等。是貯存澱粉的質體,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也有不規則形的。它是植物細胞內碳水化合物的臨時“倉庫”。

簡介

質體(plastid)。質體是植物細胞特有的細胞器。根據所含色素及結構不同,可分為葉綠體有色體白色體三種。
白色體(leucoplast)。白色體是不含任何色素,普遍存在於植物貯藏細胞中的一類質體,根據其貯藏物質的不同分為三類:貯藏澱粉的稱為造粉體或稱澱粉體(amyloplast),貯藏蛋白質的稱為蛋白體(proteinoplast),而貯藏脂類的稱為造油體(elaioplast)

作用

1、積累貯藏物質,造粉體——合成澱粉
植物細胞在代謝過程中,不僅為生長分化提供營養物質和能量,同時還能產生代謝中間產物,貯藏物質和廢物等。這些稱為後含物。常見的貯藏物質有(字幕):澱粉、脂肪、蛋白質。澱粉是由質體合成的,光合作用過程中產生的葡萄糖,可以在葉綠體中聚合成澱粉,暫時貯藏,以後又可分解成葡萄糖,轉運到貯藏細胞中,由造粉體重新合成澱粉粒。造粉體在形成澱粉粒時,由一個中心開始,從內向外層層沉積充滿整個造粉體。
2、造粉體是與前質體類似的無色質體,但含有澱粉顆粒。造粉體在根冠重力感應小柱細胞中,作為平衡石起到感應重力的作用.。

現認為感受重力的細胞器是平衡石。動物――砂粒;植物――造粉體。一個細胞內有4-12個造粉體,每個造粉體外有一層膜,內有1-8個澱粉粒。
平衡石學說認為根冠感受重力刺激的是細胞內可移動的顆粒,稱之為平衡石(statolith)。一般認為,造粉體(amyloplast)可能是根冠細胞中感受重力作用的平衡石或稱之為重力感測器(gravisensor)。1個造粉體細胞含有10~20個直徑為4~10μm的澱粉粒。含平衡石的細胞稱為平衡細胞(statocytes)。植物體內的平衡石分布因器官而異。根部的平衡石在根冠中,而莖部的平衡石分布在維管束周圍的1~2層細胞(澱粉鞘)。平衡石在重力影響下,下沉在細胞的底部。同時細胞中的造粉體還可保證根的向地生長,即保證其向地性(Gravitropism)。

相關研究

1、豌豆根瘤侵染細胞中造粉體的變化規律
透射電鏡研究表明,在豌豆根瘤侵染細胞發育過程中,造粉體的形態結構處在變化之中。在發育早期,造粉體較多,分布在細胞壁附近,它的基質很少,多含有呈長梭形的、電子密度非常低的澱粉粒,並有一些電子密度較高的條帶結構。隨著細胞的發育,造粉體逐漸移至胞間隙周圍,不斷變小,切面近似橢圓形或圓形。進一步發育時,造粉體中的澱粉粒越來越小,幾乎都近似橢圓形或圓形,與此相反,造粉體基質明顯增多,常含一些嗜鋨顆粒,有時還有一種特殊的泡狀結構。在衰老細胞中,造粉體很少,但不含澱粉粒的質體經常可見,在造粉體附近常有較多的線粒體和內質網。

2、關於礦質營養與果實發育及品質的關係,
本研究以“紅富士”蘋果果實為試材,鈣對細胞超微結構的影響主要是對細胞壁和造粉體的影響,果實發育的前期影響最為明顯 。其中,EGTA在花後10-30天三次處理造成細胞壁扭曲、斷裂等現象,LaCl3處理在花後20天處理,造成細胞壁扭曲和不均勻加厚。CaCl2處理使前期果實細胞中質體上電子密度大,中後期則使造粉體數量增加,EGTA和LaCl3處理減少了質體(或造粉體)數量,使質體結構異常。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