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津橋[福建霞浦縣牙城鎮橋樑]

通津橋[福建霞浦縣牙城鎮橋樑]

該橋建於宋代(年代己失考),為單孔石拱橋。原名潯溪橋,後改名通津橋,俗稱大橋。清嘉慶三年(1798)重建,鹹豐五年(1855),七年(1857)整修,同治五年(1866)又修。橋長28米,寬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級,拱卷石採用縱聯分節並列砌置法。

基本信息

霞浦縣牙城鎮通津橋

通津橋,位於霞浦縣牙城鎮楊家溪村,清雍正十年(1732)建。橋周奇石崢嶸,草木橫垂,橋全長123.3米,寬2.88米,為梁式石橋,橋面以六塊石板銜接,橋高3.1米,計32堵、每堵長4米,每堵墩左右以石柱斜撐。距橋約2米的上游橫向間隔豎有3米長的石柱,以阻擋山洪瀑發,山澗松木直接沖跨橋柱。
楊家溪通津橋
橋東、西盡頭各屹立著單層泗洲佛石塔,每座高約3.5米,寬4米,在東邊佛塔旁建有觀音閣,閣內神龕石座鐫刻“元至元四年,元至正十二年造”。橋北豎兩通“通津橋碑記”,一通記載修橋歷史沿革,一通記載募緣修橋人名,碑高3米,寬90厘米。1949年國民黨為阻止紅軍南下,特拆毀部分橋板並在此打了一仗,為紀念這一歷史性戰鬥遺址,1956年縣人民政府特修橋立碑,然上遊河床改直,流水湍急,造成橋面崩塌40餘米,成了斷橋。1986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湖州市南潯鎮通津橋

通津橋
通津橋位於過去南潯鎮中心,是十字形水系的交叉點。明清時期,通津橋畔成為繁華的絲市。橋南面有一條小街名叫絲行垛,素以經營蠶絲業著稱,曾是歷史上“輯里湖絲”的集散中心。早在道光時,輯里村人溫豐在《南得絲市行》中寫道:“蠶絲乍罷絲市起,鄉人賣絲爭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千言萬語襲人耳。低率高揭絲市廣,沿門決戶相接連。喧華鼎費晨午至,驕肩累跡不得前。”清朝邢典寫道“萬戶周遭見,千搜日夜通”。曹仁虎《溥溪竹枝詞》也有“聽道今年絲價好,通津橋口販船多”的描述。這就是當時通津橋頭、絲行擦一帶盛況的反映。
該橋建於宋代(年代己失考),為單孔石拱橋。原名潯溪橋,後改名通津橋,俗稱大橋。清嘉慶三年(1798)重建,鹹豐五年(1855),七年(1857)整修,同治五年(1866)又修。橋長28米,寬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級,拱卷石採用縱聯分節並列砌置法。
1989年3月被列為湖州市文物保持單位。

上海新寺鎮通津橋

通津橋位於新寺鎮新塘村,始建於南宋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是區內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也是上海地區為數不多的宋代石拱橋之一。橋畔兩株千年古銀杏為宋初所植,已有千歲高齡,是上海地區現存的七株千年“老壽星”樹之一,樹冠之大,為全市之首,立於茂盛樹蔭之下,不禁感慨前輩古人的庇蔭之德。古樹古橋,佇立在寧靜的鄉村河畔,值得欣然一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