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灶粑粑

送灶粑粑

送灶粑粑是安徽合肥市以南的幾個縣市,如廬江縣、巢湖市、無為縣、蕪湖市、馬鞍山市、宣城市等地方的傳統小吃,民間節日祭品。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日為送灶節,當天晚上居民用米粉做成餅,用豆乾、肉、蔬菜或鹹菜等為餡,用素油煎出舉家共食,迎接小年和即將到來的新年。傳說在小年的時候,灶王爺會上天庭稟報各家事宜。人們希望灶王爺可以多美言自家事情,做的一種食物供奉灶王爺,叫做送灶粑粑。送灶粑粑貼鍋的一面色澤金黃,脆而不焦,酥香味美;不貼鍋面,光滑油潤,軟而不粘;餡心多汁,鮮鹹味美,清香可口。送灶粑粑的餡料多變,除蘿蔔肉餡外,還常有“鹹菜肉餡”、“芹芽炒肉絲餡”、“桂花糖餡”、“芝麻糖餡”、“辣味餡”等風味品種。

基本信息

簡介

送灶粑粑送灶粑粑
送灶粑粑用秈米梗米為主料製作而成(糯加入過多時候送灶粑粑偏軟粘,有些地方不加糯米粉)。
“送灶”是舊時中國民間祭“灶神”的一種風俗。中國舊時民間認為“灶神”是掌管一家人一年禍福的神靈。因此,每逢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人們使用紙馬、飴糖、米粑粑等送“灶神”上天,稱為“送灶”,到除夕日又貼上新的灶神像,謂之“迎灶”。幾乎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這種習俗,“送灶神”的時間一般都是農曆臘月二十三前後,而送灶神的祭品南方和北方有所不同。有的地方民間以製作米粑粑作為送“灶神”的祭品。每當臘月二十三這天,家家都做送灶粑粑。一般上午準備米粉、餡心等原料,下午加工成形,傍晚煎烤。煎烤好的第一鍋粑粑則首先用來祭灶神。人們把粑粑盛在大盤裡,放在供奉“灶神”的神龕里,然後點上香火,放鞭炮,歡送灶神上天,頗為嚴肅認真,灶神送走後,全家人即可進食粑粑了。如今,很少有人那么虔誠地去“送灶神”了。但每當臘月二十三、二十四日這兩天,製作“送灶粑粑”的習俗依然流行甚廣,只是大都用來自家享用,很少有人用來作祭品了。“送灶粑粑”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傳統的節令食品。

材料

秈米、糯米、豆乾、瘦肉、蔬菜或醃製的鹹菜、姜、蒜、香油、醬油、澱粉、鹽、味素及胡椒粉等。

製作方法

送灶粑粑送灶粑粑
將秈米和糯米按比例混合(一般比例為7:3或不加糯米),洗淨後瀝水晾乾,磨成細粉。
將備好的蘿蔔洗淨,剁成碎末,再入籠蒸熟或煮熟,擠出水分。
把肥瘦兼有的豬肉剁成肉末,放入鍋內加醬油煸一下,再依次加入蘿蔔末、鹽等,邊加邊翻炒至熟。這裡特別注意餡料一定要有胡椒粉,方能保證成品具有蘿蔔和胡椒粉的香味。
將米粉加熱水和製成麵團,分劑後,用手捏成麵皮,放上餡料,包製成扁圓形的粑粑坯。
把坯入鐵鍋內煎烤,入鍋前先在燒熱的鍋內壁上塗層食用油,放好粑粑坯後,蓋上鍋蓋,用中火煎烤至有輕微油煙氣從鍋蓋邊冒出,打開蓋,均勻地灑些清水,加蓋繼續煎烤,如此反覆二三次後,即可。
特點:形狀扁圓,色澤金黃,脆而不焦,酥香味美,不貼鍋的一面,光滑油潤,軟而不黏。餡料多汁,鮮鹹味美,清香可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