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米餃

三河米餃

三河米餃是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傳統小吃。三河米餃以秈米粉製成餃皮,用五花肉等及調料製成餡,成餃後油炸而成。色澤金黃,外皮微酥脆、餡味鮮美。2016年11月,三河米餃獲中國金牌旅遊小吃獎。

基本信息

簡介

三河米餃三河米餃
三河,是當年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指揮抗擊清軍的著名“三河大捷”的戰場。據傳,英王陳玉成大敗清軍後,受到當地人民的熱烈歡迎,紛紛製作點心送給陳玉成的部隊,以示慰勞,得到英王部隊上下一致讚揚,一直流傳至今。因形似餃子,故被稱為“三河米餃”。

做法

三河米餃三河米餃
(以30隻計算)秈米粉1500克,豬五花肉200克,豆腐乾500克,醬油100克,精鹽15克,蔥末75克,薑末10克,味素1克,乾澱粉75克,熟豬油35克,菜籽油1500克。

做法

制餃皮:米粉在鍋中煮熟,加水炒至米粉達60°C時,至熟出鍋,放案上晾涼,揉透,將劑揉成圓形,用刀壓扁成麵皮。

制餡:豬肉末、豆腐茸,加調料拌勻。

烹製:麵皮包餡心,用菜油炸至呈金黃色,出鍋即成。

1.將豬肉、豆腐乾切成黃豆大的丁。炒鍋置旺火上,放入熟油燒熱,先將肉丁倒入炒熟,再加入豆腐乾丁、蔥末、薑末、醬油、精鹽5克、味素煸炒,同時將乾澱粉加水調稀,緩緩淋入鍋內,用鍋鏟不停的攪動,燒開即成餡心。

2.將鍋置中火上,放入米粉和精鹽10克拌勻,炒至米粉溫度至60℃左右時,加入清水2400克,攪拌均勻,燒熟出鍋。將粉團放在案板上稍涼、揉透,做成每個重約65克的面劑。先將案板上抹菜油少許,把面劑揉成圓放在上面,用刀壓成直徑10厘米、厚1.7毫米的麵皮,左手托皮,包上餡心1份,捏成餃子形狀,即成生坯。

3.鐵鍋置旺火上,放入菜籽油,燒至七成熱時下入餃子生坯,炸至呈金黃色時,改用中火再炸5分鐘左右,出鍋即成。

營養價值

米中含碳水化合物75%左右,蛋白質7%-8%,脂肪1.3%-1. 8%,並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等。大米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澱粉,所含的蛋白質主要是米谷蛋白,其次是米膠蛋白和球蛋白,其蛋白質的生物價和胺基酸的構成比例都比小麥、大麥、小米、玉米等禾穀類作物高,消化率66.8%-83.1%,也是穀類蛋白質中較高的一種.因此,食用大米有較高的營養價值。但米蛋白質中賴氨酸和蘇氨酸的含量比較少,所以不是一種完全蛋白質,其營養價值比不上動物蛋白質。

注意事項

1.餡料加濕澱粉時要邊加入邊攪動,以免不勻凝團;

2.油炸時炸至餃子浮出油麵時,改用中小火再炸酥脆

歷史典故

三河米餃三河米餃
在安徽合肥不遠處有個三河小鎮。這裡有一種秈米粉製作的帶餡餃子極有名氣,人稱“三河米餃”。它與太平天國的青年將領陳玉成甚有瓜葛。

陳玉成生於廣西藤縣,14歲參加洪秀全領導的金田起義。他隨太平軍長期轉戰大江南北,屢立戰功。清鹹豐四年,他率領太平軍一舉攻克了重鎮武昌城,接著隨秦日昌大破清提督孔廣順於應山,斬清西安將軍扎拉芬於隨州。陳玉成的太平軍所向披靡,清軍聞風喪膽。不久,他被天王洪秀全授予正丞相之職。以後幾年中,他四處作戰,數次攻破清軍主力江北大營,有力地保衛了天京安全,又被天王授於前軍統帥之職。

1858年陳玉成率太平軍與清軍另一主力湘軍決戰於安徽合肥的三河鎮。年輕的主帥身先士卒,一馬當先沖入敵陣,全軍將士備受鼓舞,無不奮勇殺敵。太平軍猶如天降神兵,經數日苦戰,全殲湘軍李續賓部,徹底扭轉了天朝後期軍事上不利的形勢。天王洪秀全為表彰陳玉成的赫赫戰功,加授他“英王”稱號。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太平軍“三河大捷”。陳玉成的豐功永載史冊。

英王陳玉成的軍隊愛護百姓,所到之處軍紀嚴明,秋毫無犯。三河鎮老百姓擁護太平軍,在戰鬥最艱苦的日子裡,家家戶戶給太平軍將士送吃送喝。其間,最受太平軍戰士喜愛的就是“三河米餃”了。以後,陳玉成及太平軍的足跡踏遍了江南江北,“三河米餃”的美名也被傳揚到各地,至今盛名不減當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