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集

葉集

葉集區隸屬安徽省六安市,中心位置東經115°93′15″、北緯31°86′92″,地處豫皖兩省交界,南依大別山、與金寨縣相連;北與江淮平原、與霍邱縣相鄰;東連六安市、合肥市;西與河南省信陽市接壤,有“大別山門戶”、“安徽西大門”之稱。 2014年,幅員面積320平方千米,2014年,戶籍人口163434人,轄2街道、1鎮、1鄉、1經濟開發區;2014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GDP)393730.4萬元,比2013年增長9.9%。 葉集區有312國道、寧西鐵路、滬陝高速穿境而過,合武高速、滬漢蓉高速鐵路與之緊鄰,是東進西出的咽喉、貫穿南北的節點。 葉集自建制以來,就是商家雲集之地,商品集散之都,鼎盛時期,湖北、江西、河南、山陝(山西、陝西)、河北、安徽六省在此設立商務會館;曾誕生過與魯迅先生一起創辦“未名社”的李霽野、韋素園、韋從蕪、臺靜農等“未名四傑”;一代將軍、開國重臣—陶勇等。

基本信息

簡介

葉集廣場一角葉集廣場一角

葉集為古蓼國地。春秋時魯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楚滅蓼,置楚蓼邑。後增置雞父邑,葉集附近為雞父邑治。隋以降,葉集屬霍邱縣。
明弘治至萬曆年間,始有葉姓商賈定居形成集鎮,初名葉家店。
清乾隆二年,葉家店已逐步興盛,遂取代開順街(今金寨縣城)為巡檢司治,定名為葉家集。同時壽州鎮標右哨轄下的開順汛亦遷至葉集,改為葉集汛(營汛)。葉家集亦曾設稅卡機構。
民國元年(1912年),霍邱縣轄十一區,其中南四區區公所駐葉家集,轄11保,即葉家集、鄭家畈、顧家畈、傅家河、開順街、白塔畈、八里灘、大顧店、堯嶺、戚家畈、張家店等保。保下閭、鄰二級,後改為旗一級。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霍邱縣十一區並為九區,其中六區區公所駐葉家集,轄5保,即太平寺、三元店、顧家畈、葉家集等5保。保下設旗,每旗10-15戶。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區公所改為區署,區下設聯保,劃大保為小保,改旗為甲。六區轄6聯保。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九區並為三區,葉集鎮聯保劃入二區(駐西皋店)。二區共轄21聯保:長塘梢、岔路口、張家集、白蓮塔、河口鎮、扈胡集、陡崗集、眾興集、西皋店、洪集、吳陽集、烏龍廟、魯家店、葉集鎮、孫崗、大顧店、太平寺、三元店、姚李廟、柳樹店、堯嶺。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改聯保為鄉,二區增設永綏、馬陳、牛角河3鄉,計24鄉。
其後,二區區署先後由西皋遷至河口、烏龍,最後至葉集。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2月,二區改稱葉集區。原一區馬子澗鄉劃歸葉集區,原二區岔路口、張集、河口3鄉鎮劃歸直屬區(無區署)。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撤銷葉集區,設立鄉鎮,其中包括葉集鎮。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霍邱縣組織8個聯防區,其中葉集聯防區轄1鎮8鄉,即葉集鎮和姚李廟、大顧店、永綏、三元店、太平寺、孫家崗、堯嶺、柳樹店等鄉。
1949年2月,霍邱縣解放,轄3縣屬鎮和7縣轄區。其中葉集為縣屬鎮,三元為縣轄區。是年9月,葉集鎮降為區屬鎮,三元區改為葉集區。10月,葉集區轄9鄉。
1950年3月,劃小鄉鎮,葉集區轄1鎮31鄉。是年9月,9區劃為13區,其中增設三元區。葉集區轄1鎮13鄉,即葉集鎮和橋店、堯嶺、竹園、太平橋、孫戚、葉南、齊王、柳樹、孫崗、新橋、武昌、玉皇閣、長崗等鄉。三元區轄15鄉,即西皋、新華,糖坊、粉坊,雙塘、王店、大橋、長塔寺、慈善、安全、大顧店、下駱山、四祖廟、三元、姚店等鄉。
1952年11月至1955年3月,葉集區增設9鄉,共轄1鎮22鄉,增設的9鄉為花園、新街、東郢、下樓、荷柵、石河、萬佛、熊店、轉盤等鄉。三元區增唐家畈、朱家畈2鄉,共轄17鄉。
1955年4月,葉集區撤銷孫戚、花園、轉盤、東郢4鄉,增設老店、新樓2鄉,共轄1鎮20鄉。三元區撤銷朱家畈鄉,增設林店鄉,仍轄17鄉。
1956年,鄉鎮合併,葉集區共轄1鎮6鄉,即葉集鎮和石龍河、熊店、孫崗、新樓、橋店、武昌等鄉。三元區共轄10鄉,即三元、洪集、姚李、大顧店、下駱山、唐家畈、安全、西皋、王店、烏龍廟等鄉。
1957年1月,葉集鎮為縣屬鎮。三元區併入葉集區,並調整為10鄉,即撤銷撤武昌、熊店、石龍河、孫崗、安全、王店、下駱山7鄉,重建堯嶺鄉共10鄉。
1958年10月,撤銷區鄉建制,設立17個人民公社。其中紅星公社為葉集地區,紅衛公社為三元地區。
1959年11月,紅星公社改為葉集公社,紅衛公社改為三元公社。
1961年7月,公社劃小。11月,霍邱縣復設11個區,其中包括葉集區、三元區,葉集鎮由縣屬改為區管理。葉集區轄:葉集(鎮公社)、新樓、孫崗、柳樹、長崗、平崗共6個公社。三元區轄三元、王店、林店、烏龍、西皋共5個公社。
1962年11月,三元區併入葉集區,葉集區轄11公社(含葉集鎮)。
1964年4月,葉集區烏龍公社劃歸扈胡區。葉集鎮降為區轄。
1966年1月,西皋公社劃出改屬長集區,原姚李區大顧橋、大橋公社劃入。6月,葉集區平崗公社分劃為平崗、堯嶺2公社。8月,葉集鎮改為縣屬。
1969年4月,林店、王店、三元公社並為三元公社;平崗、堯嶺、柳樹公社並為平崗公社;孫崗、長崗、新樓公社並為孫崗公社。
1972年1月,葉集區增設橋店公社。12月,葉集區復設王店、柳樹公社。葉集區轄6個公社,即平崗、三元、孫崗、橋店、王店、柳樹等6公社。
1983年,葉集區所轄平崗、三元、孫崗、橋店、王店、柳樹等6公社改設為鄉。
1984年8月,葉集區、葉集鎮合併為葉集鎮,為副縣級鎮,平崗、三元、孫崗、橋店、王店、柳樹等6鄉屬葉集鎮,並設立南街、北街2個辦事處。
1992年,橋店鄉併入孫崗鄉,王店鄉併入三元鄉,柳樹鄉、平崗鄉併入葉集鎮,葉集鎮撤銷南街、北街辦事處。葉集鎮兼轄孫崗鄉、三元鄉。
1993年,葉集鎮為六安地區計畫單列鎮,副縣級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4年,葉集鎮設立平崗、柳樹2辦事處。
1995年,葉集鎮為全國綜合改革試點鎮。
1998年12月,葉集鎮為葉集改革發展試驗區,正縣級建制,範圍擴至孫崗鄉、三元鄉。翌年5月,正式掛牌成立。葉集改革發展試驗區轄平崗辦事處、柳樹辦事處、孫崗鄉、三元鄉。
2000年10月,柳樹辦事處改設為鎮區辦事處。葉集改革發展試驗區轄鎮區辦事處、平崗辦事處、孫崗鄉、三元鄉。
2002年8月,安徽省政府批准設立葉集經濟技術開發區。至此,葉集改革發展試驗區轄鎮區辦事處、平崗辦事處、孫崗鄉、三元鄉和葉集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4年6月,撤銷三元鄉,設立三元鎮。
2015年12月,析霍邱縣葉集鎮、三元鎮、孫崗鄉正式設立六安市葉集區。

交通地理

葉集公路里程達260千米,境內312國道、105國道、滬陝高速、合武高速、寧西鐵路、滬漢蓉鐵路等快速通道形成了“米”字形交匯,距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僅1小時車程,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寧西鐵路在葉集設市級站。
據2016年1月官網信息顯示,全長4.3千米的滬陝高速連線線一期工程竣工通車,金葉連線線一期可望年前通車,全長23.28千米的S417一級公路改建完成規劃設計,全長12.5千米的S366合六葉南通道葉集段開始做前期工作。葉集區位優越,東距上海500千米、距合肥駱崗機場130千米,西距武漢300千米,均可朝發夕至。

歷史沿革

葉集古屬東夷(淮夷)。古稱雞父邑,口傳稱雞父城,始建於春秋。《尚書·禹貢》載地理此處位置屬古揚州之域。《史記·夏本紀》載: 禹封皋陶之後(偃姓)於英六。 《正義》: “英即蓼也”,是為虞蓼子國,殷(商)屬徐州,《禹貢指南》 “殷割淮南江北以益徐”。西周仍為蓼國地(蓼故都在固始縣蓼城崗遺址),屬揚州之域。

春秋,魯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楚公子燮滅蓼設蓼邑屬楚。後又分蓼邑設雩婁邑 (邑治在今固始縣陳淋鎮附近)和雞父邑(固始東南)。自此雞父邑開始在史書有所記載。

歷史上著名雞父之戰也發生在這裡。雞父之戰,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被稱為春秋戰國十大著名戰爭之一。爆發於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夏,它是吳、楚兩國為爭霸江淮流域而在楚地雞父(今河南固始東南)進行的一次重要會戰。在這場會戰中,吳軍實施正確的作戰指導,巧妙選擇作戰地點和時間,運用示形動敵,伏擊突襲等戰法,出奇制勝,大破楚軍,從而逐漸奪取了吳楚戰爭的主動權。

西漢,在霍邱縣境設安風縣(治所在今邵崗鄉許集村)、陽泉縣(治所在今臨水集)屬淮南國九江郡。又在現霍邱固始之間設蓼縣(治蓼故城),安豐縣(治所在固始縣東南)、雩婁縣(治所在固始縣黎集附近)。自西晉以後,南北分裂,郡縣廢置無常。《晉書·地 理志》: “胡寇南下,百姓皆渡江,縣多廢” 人口逐漸遷徙,雞父邑逐漸湮沒不見記載。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一葉姓徽商在此構築市井,立埠經產,集散交易大別山及沿淮土特產品,據此得名葉家集。清乾隆二年,開順鎮汛遷到葉家集,改稱葉集巡檢司,清乾隆、道光年間(公元1736—1850年),葉集市井繁華,盛極一時,南北街道及各港口分布著河南、山西、湖北、陝西、江西、安徽六家商務會館和600餘家貨行、商店、手工作坊,常住人口3000餘人,縣誌載“邑中舟車之集,商賈所輳,以葉家集為最”。

此後,葉集一直為豫皖邊際一個重要經濟政治中心。

基礎設施

葉集區功能健全,設施配套。按照規劃高起點、建設高質量

葉集葉集

、管理高水平的思路,推行城鎮建設市場化運作。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入13.9億元,基本建設投入4.6億元,先後建成了110千伏變電所,2萬噸自來水廠,新增水泥路面近20萬平方米,加快了城鎮規模擴張和品位提升。葉集城區骨幹路網完善,城鎮功能分區明確,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截至2012年,城鎮建成區面積由1.5平方公里擴大到5.5平方公里,建成區人口由1.8萬人增加到5.0萬人,城鎮化水平達35%,初步形成了三縱四橫城市框架,建成了沿崗工業園區、木竹產業園區、商貿物流園區和行政文化中心。各功能區布局合理,設施完善,城鎮給排水、供電、通訊等綜合功能配套,綠化、美化、亮化、淨化整體推進,實現了工業進園區、住宅進小區、商貿進市場、農業進基地的城市開發建設構想。葉集教育設施健全,全鎮擁有葉集高中、皖西當代中學,皖西當代中專。其中以葉集高中為主向高等學府輸送各類人才。改革開放以來,葉集加速了教育基礎的建設,在經濟成長的同時還成立了大專學校,葉集對教育的建設又前進了一步。

經濟發展

改革、試點、試驗加快了試驗區的跨越式發展,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初步探索出一條貧困地區依靠體制創新加快發展的新路子。2005年,全區共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65億元,較2000年(下同)年均增長13.6%,實現財政收入5018萬元,按可比口徑年均增長10.7%。葉集以其優越的綜合投資環境優勢,正在成為皖西經濟新的增長極、大別山沿淮地區區域性經濟中心。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試驗區工委、管委確立了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改革創新為先導,以招商引資和項目為抓手,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戰略,奮力打造木竹加工、輕紡食品和商貿物流三大支柱產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努力把葉集建成豫皖邊際上的新興城市。在“十一五”期間,我們堅持工業化、城鎮化主戰略,堅持招商引資不動搖,力爭在木竹加工、輕紡食品等重大項目上取得突破,實現“五五”目標,即:建設五大專業市場;培育50家超5000萬元產值的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0億元,其中木竹加工產值20億元,輕紡製鞋工業產值15億元,食品工業產值5億元,其他工業產值10億元;開發商品住房面積50萬平方米,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5000元。

名稱由來

葉集葉集

葉集位於六安市西部,為安徽西大門。明永樂年間一葉姓人家在此立埠經商,葉集由此得名。

民俗風情

“鬼節”與蒿子粑粑:傳說在很古很古的時候,陽間和陰間之間的界限沒有現在這樣的森嚴,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陽間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陰間看看,方便得就象走親戚一樣。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陰陽生死之間的界限更加寬鬆了。三月初三晚上,陰間的街市到處張燈結彩,披紅掛綠,大街小巷擠滿著華麗的鬼魂。隨處可見龍燈、獅舞、高蹺、花船,其熱鬧繁榮非人間的春節可比,因而在這天晚上,人的魂魄經受不了陰間的誘惑,紛紛到鬼市去遊玩,他們有的遊蕩於街頭巷尾觀燈看戲;有的在酒樓茶肆喝酒聽曲;有的趁機去望從未見過面的列祖列宗。待到雄雞報曉,鬼市收市時,大多數的遊魂心滿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軀體。少數遊魂樂而忘返,就留在陰間了。翌日,陽間一片哭聲。我們為那些魂魄不歸的親人請來和尚道士念經畫符招魂。親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經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貪玩的遊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體腐爛後,就長離人間了。因此,農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間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們稱為“鬼節”。

不管人們如何恐懼,每年三月三的“鬼節”還是照常光臨。“鬼節”前夕,人們都擁到廟裡燒香磕頭,祈求神靈菩薩保佑。人間濃烈的香火,直衝到觀音菩薩的蓮花座前。觀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間燒香的原委。一天晚上,她託夢給一個老奶奶:“我是南海觀音菩薩,知道人間有難,特來拯救你們。我增你仙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三月初三保管無恙。

老奶奶一覺醒來,手裡果然拿著一株青茸茸的小草,仔細一看,跟地里長的青蒿一樣。她把觀音菩薩託夢贈草的事告訴鄉親,大家都很歡喜,忙到地里去採摘青蒿,磨麵做粑粑吃。說也奇怪,凡是三月三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過了“鬼節“關。這個訊息很快傳遍各地,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婦女就成群結隊到山間地里採摘青蒿做粑粑。直到現在,霍山民間還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習俗呢。

農事活動

轉暖較早,“試牛”多在農曆正月下旬進行,六安西鄉大麻產區春耕春播一般在立春、雨水間開始。霍邱鄉間忌二月二打碾使牛,春耕一般於次日開始。

拔秧栽插 舊時農家多在春分、清明間浸種催芽,清明、穀雨間拔秧栽插。農諺有“清明泡稻,穀雨下秧”、“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之說。拔秧開始時,嗚炮焚香,親鄰齊來幫忙,不索報酬。中午主家宴請吃元宵、掛麵。拔秧最快者居上座,飲“黃泥酒”,吃“秧包飯”。栽秧多採取換工方式,一日四餐。稻田栽完,栽秧人互擲田裡泥巴,稱“泥倉”,預祝豐收。

採茶 山區在穀雨後開始採摘頭遍茶。採茶乃婦女重要農事,山歌此起彼落,至今南境山區尚沿此俗。茶區此時最為忙碌,男子白天插秧,晚上制茶。

午收夏種 小滿時,小麥、油菜等午季作物成熟。午收全面開始。農諺“芒種地里無青麥”。午收期間,農民以儘快吃到當年新麵食為樂事。搶收後,還須翻耕麥茬田,搶種晚季水稻、玉米。午收夏種期間天長夜短,勞動強度大,下午四時左右主家送麵條、油饃到田間,勞動者吃罷繼續幹活,稱“吃下晝”或“打尖”。

歇伏 農曆小暑、大暑間,農事較閒。六月初六,舊稱“長工節”。是日僱主宴請長工,並發給長工澡巾、帽、扇。長工僱主間如相處不睦,可在這一天辭工。這段時間農民可稍事休息,俗稱“歇伏”。

秋收秋種 “秋分”前後秋收開始,隨後即到播種油菜、小麥季節。農諺有“寒露油菜霜降麥”,“寒露早,立冬遲,霜降種麥正當時”之說。

歲時節令

春節 農曆每年的最後一晚為除夕。除夕與次年的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民間習稱“過年”,初一謂春節。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舊時為“送灶”之日,亦稱“過小年”,每家於灶龕中貼灶君圖像、置灶君牌位,兩旁貼“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對聯,備“馬料”(剪短的稻草和黃豆),燃燭鳴炮焚香禱告,禮送灶君“上天匯報民事”。祭品中有“祭灶糖”,系飴糖製成,粘性大,謂封住灶君之口,免其上天言多有失。壽縣城關居民取正方形豆腐作為祭品,謂“刀打豆腐兩面光”。是日,家家撣塵,磨製豆腐和湯元面,烹製過年食品,進入備年高潮。

葉集葉集

除夕日,張燈結彩,貼年畫、春聯(舊有貼上春聯後索債者不

再上門討要之俗),蓄水備餚,貯足春節三日之用。舒城有在除夕早晨或下午用公雞、鰱魚、豬頭“三牲”請菩薩之習。晚間,燈燭長明,爆竹聲聲,焚香、燃燭、擺供餚於香案祖宗牌位之前,老幼伴鼓罄之聲向天地和祖先牌位行跪拜之禮。然後共食“年飯”,又稱“團圓飯”。俗謂“有錢無錢,回家過年,父子見面,夫妻團圓”,如家中有人在外,則於席間虛設一位,置盅、碗、筷於其前。年飯多至十碗十碟,圖“十全十美之吉”,有幾樣菜必不可少:魚,只擺不食,寓“年年有餘”之義。舊時山區缺魚,便以木雕魚置於席上;圓子,喻“元寶”;粉條,喻“錢串子”;青菜豆腐,寓“保平安”。年飯畢,晚輩向長輩“辭歲”,長輩給晚輩“壓歲錢”,而後合家圍爐暢談守歲,共敘天倫之樂。境內農村有除夕“封存”之俗,即年飯後用紅紙塊貼於盛滿米的斗、升、秤及工具、農具之上。舒城有在大門背面貼紅封條習俗,以示“財門緊閉”,“封門大吉”。至午夜再度焚香鳴炮,於燭台上擺設酒肴.行叩拜之禮,請灶君下界過年,謂“接灶”。初一早起,燃長掛“開戶炮”,迎接財神,男子向家中長輩賀新後,即相偕出門給親友拜年。賀式一般為拱手或跪拜(對長輩)。民間有“初一拜叔,初二拜舅,初三初四拜岳父”之規;城鎮有用“年帖(類今賀年片)”拜年者,上書(印)“恭賀新禧”,下署“×××頓首”,持此片穿街過巷,送交親友。新婚男子第一個新年去岳父家拜年,凡接受新客拜年禮品的岳家親戚和本家長輩,均需擺宴接待。正月初三早晨焚香“送年”。壽縣農村有燃燒封檐紙錢、松枝之俗。下午,撤去供品,倒去幾天來積下的垃圾污水。城鎮也有晚間過年的。

春節期間,城鄉均有鬧花燈習俗,常見的有車船燈、獅子燈、蚌燈、龍燈。傳統戲曲演唱亦常見。

建國後,“過小年”之日多事撣塵和製作春節食品,不再搞“送灶”儀式,春節期間習俗大多依舊。不同者是春聯內容多具新意,賀年片逐漸普及至城鎮一般農戶,青少年尤喜互蹭。拜年儀式改為握手,賀語一般為互道“新年好”、“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節日愉快”等;各級黨政領導、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年前登門向軍烈屬、離退休人員、五保老人、駐軍拜年慰問;各機關單位全體人員或本系統各方代表歡聚一堂,互道吉語,共慶佳節,此謂“團拜”,後即不需再互相登門拜年了。城鄉演唱傳統戲曲、表演傳統燈舞之風50年代尚熾,80年代後,人民生活大為改善,互飲“春酒”之風仍很盛行。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舊謂“正月十五大似年”。是日早起,家家懸彩燈於門前,焚香燃燭,送祖歸位。早餐元宵、餃子,中餐菜餚豐盛,亦有早食美酒佳肴、午食水餃、晚食元宵的。早餐後,或趕會,或觀燈。夜晚家家燈燭通宵長明。孩童手提燈籠走街串村。金寨、霍山農村有往祖墳送燈之俗,燈用小竹竿劈開紮成,糊以白紙,中間燃燭,每墳至少一盞。六安、霍邱、金寨等縣有“炒跳蚤”之俗,即將瓜籽、花生、玉米放在鍋中翻炒,謂可保持衛生。城鎮燈會巡行時,所經居戶、商店門前,均放爆竹,送煙糖。是夜官民同樂,舉城共慶,直至夜闌。建國後,燈會仍存。文化大革命期間消失,70年代末重又恢復。各文化館站舉辦“燈謎 會”、“遊藝會”等新式燈會。

清明 為祭掃祖墓之日。清明前十日至後十日,給親人墳墓培土修葺,做“墳標”(兩塊相迭的圓台形土塊),六安南鄉和霍山一帶興插“掛標”(用紅、黃、綠紙剪成齒狀或圓錢形),而後祭祀。但需避“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家家插柳於戶,求避災免禍。金寨、霍山有“清明不插柳,死在大門口”之諺。城鎮居民清明前後至郊外游頤“踏青”。建國後,清明掃墓習俗猶存。是日,城鎮機關單位組織人員向烈士陵墓敬獻花圈。青少年組織春遊,商業部門常於清明前後舉辦物資交流會。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名“端陽節”、“詩人節”。家家包粽子,“炸鬼腿(炸油條)”,飲雄黃酒,懸盤香,焚蒼朮,貼鍾馗捉鬼圖或張天師劍斬“五毒”(蛇、蠍、蜘蛛、蟾蜍、蜈蚣或老虎)圖,門前插艾掛蒲。小孩胸垂香荷包(中草藥配製縫成),戴“五毒”或“八卦”兜肚,擦雄黃酒於耳鼻眼口;嬰兒穿虎頭鞋。舊謂如此可驅疫免災。六安等地有送扇、帽給新女婿之習。建國後,捉鬼圖、斬“五毒”圖等已極少見,其他習俗沿襲。

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又稱“七月半”、“鬼節”。是夕,舉辦“盂蘭會”祭弔孤魂野鬼,放“河燈”,以彩紙、木片製成彩燈,用船載至河心,點燃燈中蠟燭後,逐一放入水面,致滿河燈光閃爍,舊謂此舉可為溺死者照明,使其早日超生。建國後,“孟蘭會”、“放河燈”等俗革除,以紙錢等祭悼新亡親人之俗尚存。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入夜合家圍坐賞月,案桌上置香爐及月餅、菱角、柿子、板栗、石榴等果品,焚香叩拜,農村有“摸秋”習俗(摸摘瓜果蔬菜)。建國後,擺香案賞月之習 沿襲者浙少,餘俗多存。

冬至 又稱“冬節”,是日有做“冬至丸(米糰)”,吃油炸點心和百味餛飩之俗。六安以食南瓜、南瓜粑粑和油炸雞蛋為主。南境山區多食油炸豆腐、山芋。此俗仍存。

臘八節 農曆十二月初八為臘八節。是日家家煮“臘八粥”,由八種雜糧、乾果合煮而成。舊傳此日女穿耳孔不痛,辦婚嫁喜事的亦多。建國後,食“臘八粥”之俗僅山區猶存。

葉集方言

辭彙特點形同義異方面

詞義擴大同一詞語在方言中涵義較廣,而在國語中涵義較窄。

排場一般指外露的鋪張奢侈。六安地區各地方言中含有體面、闊氣、豐盛的意思,如:他結婚排場;又含有好看、漂亮、精緻的意思,如:這姑娘長得排場,穿得也排場。另外葉集方言中俏巴也是指漂亮、好、體面的意思。如:她長的挺俏巴的。這菜燒的俏巴

把國語和方言中用作動詞、介詞時,都有拿、抓住,控制、掌握,守衛、看守,將的意思。在舒城肥蕪方言中還有幫、給的意思。如;他把人家幹活。我沒東西把你。後頭國語和方言都指後面。霍邱話中還有妻子的意思。

斗國語的涵義,方言中都具有。此外,在霍邱方言中還有一些別的涵義,如:斗拳(猜拳)、斗肉(吃肉)、斗架(打架)、斗棋(下棋)、斗煙(吃煙)、斗酒(喝酒)等等。 詞義縮小同一詞語在方言中涵義較窄,而在國語中涵義較寬。

房屋房子的總稱。肥蕪方言區和金寨楚語區方言有時特指臥室。如:這間房屋兄弟倆住,那間房屋我住。

羊各種羊的總稱,包括山羊、綿羊、羚羊等。金寨話中僅指山羊。

腿脛(小腿)股(大腿)的總稱。六安話中一般僅指脛(小腿),膝蓋以上的股習稱大腿。詞義轉移有些詞語在方言中通過引申、借喻、對換詞形等途徑,使詞義發生轉化,同時詞的原義在方言中消失或不用。

清亮原義清晰光亮。舒城話中轉指乾淨、整潔。如;米里沙太多,揀不清亮。她打扮得清清亮亮的。

賓服本指禮儀用服。舒城話轉指整齊、勻稱。如:衣裳要搞賓服。

涇渭本指關中清、濁兩條河流,意喻界限分明。本地區西南部方言轉指挑剔、吹毛求疵。如:他這人太涇渭了。

爹北方話指父親。霍邱話指祖父或叔叔,六安、壽縣一般指祖父。鞥指硬。這個字也常常在肥蕪方言中使用。

日能是窩囊、髒、亂的意思。如:這個人真日能。

過勁本指精明能幹、強、厲害的意思。如:這一家子都過勁。後來在日常生活用語中又加入了貶義色彩,指小氣,太過精明。如:他也太過勁了吧。

憨子:兒子的意思。老憨子:小兒子。

螚:女兒的意思,更多的是長輩對喜愛的晚輩的稱呼。形異義同方面語素同、結構異國語中勉強、司機等詞,本地區方言有講成強勉、機司的。語素有同有異國語中松針、倒霉、假裝等詞,本地區方言有講成松毛、背霉、假馬的。南瓜,金寨話講成方瓜。駝背,霍邱話講成背鍋子。構詞方式不同例如蘑菇、被子、拐角,在地區方言中說成菇子、被條、拐子。錘子,金寨話稱錘頭。這,霍邱話說成這子。詞形完全不同國語狐狸,在地區方中,一般稱毛狗。舅母,壽縣話稱妗妗。乾什麼,壽縣沿淮一說成知麻子。小心,舒城話說成恍墩。古語詞遺留方面:

地區肥蕪方言區有遺留古語詞現象,

如:

南蠻《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蠻鶆舌之人也。”古時北人稱南方楚人為蠻夷。今方言沿用此語,稱南方人為蠻子。緥《說文》:“緥,小兒衣也。”字亦作“褓”、“葆”。《史記·趙世家》:“衣以文葆。”今方言以“褓被子”指嬰兒用的小被子。

胤《說文》:“子孫相承續也。”今方言稱繁衍後代為胤。如:胤種。胤後。金寨楚語區遺留古語詞現象,

如:滮《說文》:“滮,水流也。”今方言稱液體流出、湧出為滮。如:管子破了,水往外滮。頭打破了,血直滮。

柯《詩·豳風‘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毛傳:“柯,斧柄也。”今方言稱用刀、斧修枝打丫為柯。如:柯樹丫子。

相於漢孔融《與韋休甫書》:“不得復與足下岸幩廣坐,舉杯相於,以為邑邑。”相於,意相親近,相友好。今方言謂男女交往噯昧為相於。如:那個女人相於人。

某些領域辭彙豐富,表義精細。

親屬稱謂比國語細,從自身往上述,四代有專門的詞:爸爸、爸(父親)大大、大(母親),老伯(bai)爹爹,老爹(祖父)奶奶、老奶(祖母。舒城話念陰平指祖母,上聲指母親。)太太、老太(曾祖父母,可加“男”“女”分指。)板板(高祖父母,可加“男”“女”分指。)

從自身往下述,五代有專門的詞;

兒子女兒

孫子孫女

重重(下試牛農曆二月初二謂“龍抬頭”,農家“試牛”。焚香、鳴炮,揚鞭於地頭,而後開耕。也有在自家場地上象徵性的犁一道,謂自此一年農事正式開始。南部平原地區氣溫三代)

灰灰(下四代)

蹦蹦(下五代)時段劃分比較細霍山話分早晨為大清早上、早上,上午分上晝、中上,下午分下晝、下晝黑,晚上分挨黑、晚上。

就滴通常是指是的、好的、行……等意思,如:這東西是你的答:就滴。

好架象傢伙通常是指,這東西不賴,很好,很有架勢的感覺,如:哇,你穿的這衣服好架象傢伙喲。

燒鍋(做飯)面魚子:一種用面做成的小長條條的東西,就象是一種用面做成的小魚。

歷史名人

陶勇(1913—1967),1913年1月21日生,原名張道庸,參加革命後陳毅軍長認為該名字過於平庸,建議用諧音陶勇,後來,該名字一直伴隨他的後半生。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兼東海艦隊司令員,1955年受中將銜,是當時最年輕將軍之一。文革中因反對林彪等反革命集團的一些做法,受人迫害,死在一口水深不足30厘米的水井中。由於死因太過蹊蹺,粟裕將軍一直找尋真相,以至於成為他臨終唯一抱憾之事。

邰靜農邰靜農

臺靜農(1903--1990),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字伯簡,筆名有青曲

、孔嘉等,安徽葉集人。為著名教授、作家、書法家。魯迅先生編選的《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里選了他的《天二哥》、《紅燈》、《新墳》、《蚯蚓們》等四篇。1903年生於安徽省六安市葉集區,幼承庭訓,讀經史,習書法。1917年於葉集民強國小畢業後考入漢口大華中學,1920年夏去北京大學中文系旁聽。1921年加入林如稷倡辦的文學團體“明天社”,後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肄業,奠定了國學基礎。二十年代就有小說集《地之子》、《建塔者》問世,是魯迅指導下的未名四驍將之一,深得魯迅欣賞並贊其“貢獻了文藝”。曾編輯《歌謠》周刊。1925年春初識魯迅,後兩人關係密切,友誼深厚。1925年8月加入“未名社”。1927年後,任教於輔仁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及齊魯大學等。1928年至1934年曾因“共黨嫌疑”三次入獄。1930年秋加入“北方左翼作家聯盟”並選為常務委員。曾任魯迅紀念館第一任館長。抗戰後,舉家遷四川,任職國立編譯館。1946年赴台,後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1973年於台灣大學退休。

臺靜農治學嚴謹,在文學、藝術、經史等多種領域均涉之甚深,並以人格耿介、文章書畫高絕馳名。有《靜農論文集》、《靜農書藝集》、《臺靜農散文集》、《臺靜農短篇小說集》等行世。

臺靜農一生從事教育、文學創作,並酷愛書法,曾於台灣歷史博物館舉辦書法展覽,展示他的書法50作品余件,在國外甚有影響,日本控書法研究所出版了《臺靜農書法特集》。

未名四傑——1925年,魯迅在北京發起組織“未名社”文學團體,成員有魯迅、韋素園、曹靖華等6人。其中韋素園、李霽野、臺靜農、韋叢蕪4人皆六安葉集籍作家,因稱葉集“未名四傑”。未名社成員追隨魯迅先生,積極投身“五四”新文化運動,創作進步作品,介紹和出版國外進步文學作品,是現代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社團。未名社活動期間,葉集“四傑”作出了重要貢獻,並在魯迅、曹靖華離京後成為未名社的實際骨幹。

方誌 原名杜寶鏡,女,1924年生於安徽省六安市葉集區茶棚村。1937年參加紅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在第五戰區抗敵青年團工作。1940年1月至1943年2月在華中解放區淮北地區任鄉黨支部書記、縣委委員、縣婦女部部長,1943年3月至1944年3月,任淮北解放區第三軍分區婦聯副主任、區委書記。1945年任華中一分區睢寧縣委常務委員兼婦聯主任。1946年參加解放戰爭。

1949年11月至1955年4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混成旅組織科副科長、空軍第十師組織科長、南京空軍政治部統計科長,其間參加了抗美援朝。1955年5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幹部處處長,現退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