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章太炎

追憶章太炎

《追憶章太炎(修訂本)》只選錄師友、弟子及親屬的文章。內分六輯:第一輯為蓋棺論定式文章,所記事實跨越不同時期,可作傳記閱讀。第二輯為親友眼中的太炎先生。第三、四輯以辛亥為界收錄師友及弟子有關章氏生活的回憶文章。晚年講學蘇州的文章單獨集為第五輯。最後一輯為傳奇色彩甚濃的“軼聞”,很能體現太炎先生的性格與才情。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身兼鬥士與學者的章太炎,一生屢遭世變,多次捲入政治鬥爭漩渦,可依然著述、講學不輟。章太炎的好處是乾什麼像什麼,是個大政治家,也是個大學者。在編者看來,章太炎不只是革命家,更是近代中國最博學、思想最複雜高深的人物,可作“有思想的學問家”來考察,有別於魯迅所稱的“有學問的革命家”。

編輯推薦

《追憶章太炎(修訂本)》叢書人選學者獨具魅力,至今仍為學界和普通讀者津津樂道。這種魅力,既源尹其學術成就,也來自其精神境界一這是較好地體現了古與今、中與西、學術與思想、求是與致用的結合的一代。在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與學術轉型中,這些人都曾飽領風騷、獨開風氣,因而成為時人和後人的追憶對象。
本集所選追憶文章,兼有史學價值與文學韻味,剔除了許多過分專業化的、需要特別知識準備才能閱讀的“準論文”。希望這些有專業而又不囿於專業,能文章而不只是文章的基本風貌,讀來或莊重,或瑣碎,或灑脫,或俏皮.或長篇大淪,或三言兩語,卻有助於顯示傳主生命歷程及精神境界的不同側面。

目錄

總序 三聯增訂版序
章先生別傳
餘杭章先生事略
餘杭章先生墓志銘
章太炎事略
太炎先生行事記
章太炎
紀念太炎先生
記章太炎與余訂交始末
伯兄太炎先生五十有六壽序
悲憶太炎師
記先外祖父陳乾與章太炎先生的交往
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
紀念先師章太炎先生
餘杭章師逝世三周年追憶
回憶章太炎先生
談章太炎先生
星廬筆記·章炳麟
太炎先生二三事
本師章太炎先生口授少年事跡筆記
記本師章公自述治學之功夫及志向
太炎先生軼事簡述
我的外太公章太炎二三事
我的母親章王氏
憶辛亥革命前後先父章太炎若干事
章太炎與王金髮
《章太炎先生家書》敘言
記先父母章太炎、湯國梨在抗戰中二三事
章太炎營葬始末
章太炎先生軼事(詠莪堂隨筆)
記鳳凰山館論學
章太炎與支那亡國紀念會
中國教育會之回憶
回憶蔣竹莊先生之回憶
章太炎先生在獄佚聞錄
鐵窗感遇記
從章先生學
民報社聽講
記章太炎先生
記太炎先生學梵文事
辛亥革命·辦《四川》雜誌(節錄)
辛亥革命前後雜憶(節錄)
章太炎民國元年在南通
我在六十歲以前(節錄)
《古史辨》第一冊自序(節錄)
記太炎
紀念太炎先生
關於章太炎先生的回憶
回想四十八年前事(節錄)
芥川龍之介氏的中國觀·章炳麟氏
追念餘杭大師
師事國學大師章太炎
章太炎師門的晨課
章太炎面折劉半農
我所見晚年的章炳麟(1868—1936)
《太炎先生書札》跋
章公問業記略
章太炎的北游
章太炎
《師友雜憶》(節錄)
章太炎先生在蘇州
記章太炎先生·在蘇州
謁餘杭章先生紀語
章太炎弟子論述師說
章太炎贈丁鼎丞先生詩卷後記(節錄)
《章炳麟之生平及其學術文章》後記
章太炎先生晚年在蘇州講學始末
太炎先生《國學講演錄》序
憶太炎先生
追記章太炎師主辦“蘇州章氏國學講習會”
太炎講學記
章太炎的講學
國學大師章太炎
章太炎先生訪問記
樸學大師章太炎故宅訪問記
章太炎先生軼事
謦款小識
書餘杭章先生軼事
章太炎先生
談薊漢閣
太炎先生言行軼錄
章太炎先生在莒錄
章太炎被羈北京軼事
世載堂雜憶(選錄)
憲紀事詩本事注(選錄)
劉允臣日記(節錄)
胡適的日記(節錄)
太炎大師謁問
記章太炎及其軼事
章先生逸事
後記
……

文摘

“頃有印度婆羅門師,欲至中土傳吠檀多哲學,其人名蘇蕤奢婆弱,以中土未傳吠檀多派,而摩訶衍那之書彼土亦半被回教摧殘,故懇懇以交輸智識為念。某等詳婆羅門正宗之教本為大乘先聲,中間或相攻伐,近則佛教與婆羅門教漸已合為一家,得此扶掖,聖教當為一振,又令大乘經論得返梵方,誠萬世之幸也.先生有意護持,望以善來之音相接,並為灑掃精廬,作東道主,幸甚幸甚。末底近已請得一梵文師,名密屍邏,印度人非人人皆知梵文,在此者三十餘人,獨密屍邏一人知之,以其近留日本,且以大義相許.故每月只索四十銀圓,若由印度聘請來此者,則歲須二三千金矣。末底初約十人往習,頃竟不果,月支薪水四十圓非一人所能任,貴處年少沙門甚眾,亦必有白衣喜學者,如能告仁山居士設法資遣數人到此學習,相與支持此局,則幸甚。”楊仁山所代作余同伯的答書乃云:
“來書呈之仁師,師復於公曰:佛法自東漢人支那,歷六朝而至唐宋,精微奧妙之義闡發無遺,深知如來在世轉婆羅門而入佛教,不容絲毫假借。今當末法之時,而以婆羅門與佛教合為一家,是混亂正法而漸人於滅亡,吾不忍聞也。桑榆晚景,一刻千金,不於此時而體究無上妙理,遑及異途問津乎。至於派人東渡學習梵文,美則美矣,其如經費何。此時祗桓精舍勉強支持,暑假以後下期學費未卜從何處飛來,唯冀龍天護佑,檀信施資,方免枯竭之虞耳。在校僧徒程度太淺,英語不能接談,學佛亦未見道,遲之二三年或有出洋資格也。仁師之言如此。”此兩信雖無年月,從暑假以後的話看來可知是在己酉夏天。第二書不附“來書”,茲從略。太炎先生以樸學大師兼治佛法,又以依白不依他為標準,故推重法相與禪宗,而淨土秘密二宗獨所不取,此即與普通信徒大異,宜其與楊仁山言格格不相人。且先生不但承認佛教出於婆羅門正宗(楊仁山答夏穗卿書便竭力否認此事),又欲翻讀《吠檀多奧義書》,中年以後發心學習梵天語,不辭以外道為師,此種博大精進的精神,實為凡人所不能及,足為後學之模範者也。所供職,每日必在午後四時始得下班也。時先生雖已屆六十五歲;齡,然能縱談二三小時不倦。章夫人湯國黎女士,偶出點心饗客,種糯米所制之小餅,蒸食,黏性頗大,失之太甜,余見先生食之津不能不食之津津也。先生述一故事,往往枝葉扶疏,能使聽者如親:事中之人物,躬履當時之境地,不願聽其中斷,章夫人恐先生過勞,再催用晚膳,但先生不顧,余不待其辭畢,亦決不敢興辭也。
先生嗜紙菸,往往一枝尚余寸許,又燃一枝,曾見其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