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式探詢法

辯證式探詢法

辯證式探詢法(Dialectic Inquiry),或稱辯證法(Dialectics),有一個很長的歷史,在這過程中它的內涵也有所變遷。

辯證式探詢法

沿革

示意示意

辯證式探詢法(Dialectic Inquiry),或稱辯證法(Dialectics),有一個很長的歷史,在這過程中它的內涵也有所變遷。 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即所謂的陰和陽,這一理論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中國典籍《易經》,以及2500多年前道家鼻祖老子的思想與著述。 道家哲學認為變化是宇宙存在的唯一形態, 並提出了“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從量變到質變的變化思想。同樣是在2500年前左右,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所有的變化來自對立面的鬥爭。 中美洲的古代阿茲特克人(Aztecs)也認為,地球是在對立鬥爭中形成的, 北美洲的拉科塔族(Lakotas)印第安人也認同這一觀點。 在柏拉圖對話集中,我們注意到,蘇格拉底往往是通過盤詰對方的觀點來表達自己的主張, 通過這一方法,他能夠找出對方觀點的內在矛盾衝突。 亞里士多德在比較了辯證法(Dialectics)與修辭法(Rhetoric)之後,說道“辯證法是探尋真理的正道”。 但是,不知由於什麼原因,對立統一思想在西方世界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直至工業革命前夕,康德與黑格爾的論著才又使得這一思想重獲新生。最後,費希特通過明確辯析立論、駁論與綜合三者之間的關係,在黑格爾外顯形式的基礎上建立起了內隱三角,這一思想後被馬克思和恩格斯所繼承和發展

釋義

通過將對立命題並置,從而達到真理的邏輯過程。 辯證是典型的中世紀哲學和神學語彙,後也經常出現在黑格爾與馬克思的著作里。
是一個被套用於辯論術的哲學術語,它運用邏輯、推理來證明或反駁某一真理。
通過對立力量的矛盾衝突(悖論)產生變革的思想交流過程
參考上圖片來比較辯證(Dialectics)與折中(Trade-off)、困境(Dilemma)、疑惑(Puzzle)以及平均(Average)之間的區別。

優點

不管是戰略、管理,還是商業倫理,都具有複雜性的特徵。 辯證法的優勢充分體現在應對那些具有內在複雜性的事物以及表面衝突力量。
De Wit和Meyer在《戰略:流程、內容、情境》(Strategy:Process、Content、Context)一書中提到, 在處理戰略矛盾和複雜性的時候,運用辯證法較之採取折中、困境、疑惑或平均等方法態度,有如下一些優點:
1. 可以挖掘探索各種主意;
2. 有助於聚焦論點(核心觀點);
3. 為跨接表面不可調和的對立體提供了刺激因素
4. 為給出創造性的結論提供了刺激因素(找出綜合結論,而不是折中結論)。
與辯證法類似的一種方法是魔鬼代言人法(Devil's Advocate Approach), 這種方法在推究那些潛在假設、提高決策質量方面也非常有效,它與辯證法的不同之處在於,這種方法專門質疑別人的觀點,更側重負面,而辯證法則較為平衡,不失和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