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學

辯論學

辯論學是指彼此用一定理由來說明自己對事物或問題的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以便取得最後的認識或共同的意辯論學。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民事訴訟當事人有權對爭議的問題進行辯論。”並且在第一審普通程式中,將開庭審理作為重心,除附條件的特殊情況外,一般都要公開審理。審判過程中,專門規定了一個階段稱之為“法庭辯論”,而該法第50條規定的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中,就有“進行辯論”的權利。由此可見,這裡的辯論,專指“法庭辯論”。是雙方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在法庭上就有爭議的事實和法律問題,進行辯駁和論證。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概況

辯論學辯論學

社會進步的標誌之一:論辯學的進步

時勢造英雄,時勢造辯才,古往今來的雄辯家莫不都是時代的產物。

古希臘的辯才輩出,是古希臘奴隸主民主制社會繁榮的標誌和需要。當時以雅典為中心的城邦中,公民有權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他們可以出席討論和表決國家大事的公民大會,可以在法庭陪審、起訴或為自己申辯;這些活動無一不要求公民必須充分使用自己的口舌來為自身的利益而奮鬥。正因為這樣,以智者為代表的雄辯家們便應運而生。

中國

而我國的春秋戰國之交,正是中國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大踏步前進的歷史進步關頭,新興的地主階級實行了一系列的較為開明的政策,出現了人和興學、策士橫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思想和文化的興旺發達時期,荀子等人便是當時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在爭鳴中,他們差不多沒有一個不是“率其群徒,辯其談說”的。當時一個很平凡的策士,通過遊說,一經國君賞識,便可封為卿相。在激烈的軍事和外交鬥爭中,這些能言善辯的策士,為主人出謀劃策,奔走呼號,展開著名的合縱連橫活動,其中尤以張儀在秦國推行連橫策略及蘇秦合縱五國攻秦的活動最為著名。結果“蘇張之口”便成了形容能言善辯的成語。

由上所述,不難體會到:社會發達,必興論辯。中國自從秦統一中國開創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之後,先是“焚書坑儒”,繼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直至明清兩代禁講學社、大興文字獄,人民民眾的嘴上都被貼上了封條,言論自由被取消了,莫談國事成了人們明哲保身的處世格言,言談稍一不慎,就有可能腦袋搬家,株連九族。那個時期專制主義橫行,愚民政策強化,皇天之下,百姓們的口訣是:“禍從口出”,“少說為佳”;官場上的信條是:多磕頭,少說話“;雄辯之士倍受壓抑,民族思維停滯不前。當然,即使在這“萬馬齊喑”的漫漫長夜中,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會爆出極富辯才的人物,如三國時期舌戰群儒的諸葛亮,但這比起春秋戰國時代的群雄競辯的宏偉圖景來,已屬於鳳毛麟角,寥寥無幾了。

現狀

中國正處在空前興旺、繁榮的歷史大發展時期,黨的十三大再一次強調了建設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性,人民民眾享有社會主義的民主和言論自由的權利。隨著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人們的思維也日趨活躍,演講和論辯重新受到政府和人民民眾的高度重視,把它們作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啟迪人們的思維,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徑。我們可以期望,在現代中國,論辯活動必將結出豐碩之果。

歷史紀錄

智慧的“接生婆”

辯論學辯論學

如果翻開人類的歷史,我們便可以發現各個古代文明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論辯的理論和實踐。

在古希臘的歷史上,曾出現了一個以教授修辭學、論辯術為業的學派----“智者學派”。他們自稱為是“智慧的教授者”或者“智慧的接生婆”。他們向學生收取學費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因此被後人稱為第一批職業教師。又因為他們論辯十分高明,也有人稱他們是職業演說家和律師。他們的代表人物是普羅泰戈拉和高爾吉亞。

高爾吉亞是和普羅泰戈拉齊名的演說家。古希臘著名劇作家阿里斯多芬在劇本中說高爾吉亞是“靠舌頭過活”的人,他“春種、秋收、植葡萄,連採果子都用舌頭”,可見其口才之高。在他的著作殘篇《帕拉姆多斯辯護詞》中可以看到他的邏輯論證力量的強大。高爾吉亞的學生很多,在當時的影響很大,因此很受當時雅典人民的愛戴,人們為他在德爾斐神廟中鑄造了一個全金的塑像。

雖然智者學派中的一些人後期漸漸演變為詭辯論者,但是,他們對古希臘文化、藝術、思想和哲學的繁榮所做的偉大貢獻是不可抹煞的,他們關於論辯的一些創見,至今仍是人們學習論辯的經典參考教材。

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亞里士多德同時也是一位論辯理論的大師,他對這門學問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他對論辯所提出的原理,今天仍舊有實用價值。他以為,論辯是一種思想交流,而任何思想 交流要順利進行則須有三個基本點:演說者、信息和聽眾。他專門寫的一篇學術論文《論辯學》 ,200多年來吸引了無數的學者。

相關學派

辯論學辯論學

中國戰國時以辯論名實問題為中心的一個學派,是一個辯論學派。 《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戰國時稱“刑(形)名家”、“辯者”,西漢稱“名家”。名家強調“控名責實,參伍不失”,名稱和事實必須完全相符。其見解常和當時流行的看法相反,“以非為是,以是為非”。對於名、實問題,惠施主張“契約異”,認為一切差別、對立都是相對的,過分誇大事物的同一性;公孫龍主張“離堅白”,重在分析感覺和概念,區別個別與一般、具體與抽象,過分強調事物之個性。雖各有所偏,然對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貢獻。

名家代表人物的著作,有《鄧析子》 、 《尹文子》 、 《惠子》 、 《公孫龍子》等。今傳本《鄧析子》 、 《尹文子》皆後人偽作。馮友蘭 《中國哲學簡史》第八章:“惠施、公孫龍代表名家中的兩種趨向,一種是強調實的相對性,另一種是強調名的絕對性。”又“名家的哲學家通過分析名,分析名與實的關係或區別,發現了中國哲學中稱為‘超乎形象’的世界。”

代表人物

惠施

惠施惠施

惠施(大約出生於公元前370年 ,逝世於公元前310年)戰國著名的辯論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

他最主要的行政地區是魏國,惠施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國、齊國和楚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並建議尊齊為王。 魏惠王在位時,惠施因為與張儀不和而被驅逐出魏國,他首先到楚國,後來回到家鄉宋國,並在那裡與莊子成為朋友。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死後,由於東方各國的支持,魏國改用公孫衍為相國,張儀失寵離去,惠施重回魏國。

作為合縱的組織人,他在當時各個國家裡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因此經常為外交事務被魏王派到其它國家,曾隨同魏惠王到齊的徐州,朝見齊威王。他為魏國制訂過法律。惠施的著作沒有能夠流傳下來,因此他的哲學思想只有通過其他人的轉述而為後人所知。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莊子的著作中提到的他的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歷物十事”。他主張廣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來從中總結出世界的規律。除了《莊子》外, 《荀子》、 《韓非子》、 《呂氏春秋》等書中也有對他思想的記載。 惠施也和墨家一樣,曾努力鑽研宇宙間萬物構成的原因。據說,南方有個奇人叫黃繚的,曾詢問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風雨雷霆發生的原因,惠施不假思索,立刻應對,“遍為萬物說”(《莊子·天下篇》)。莊子曾說惠施“以堅白鳴”(《莊子·德充符篇》),批評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莊子·齊物篇》)。可知惠施的論題,主要的還是有關宇宙萬物的學說。他的著作已經失傳,只有《莊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個命題。

公孫龍

公孫龍公孫龍

公孫龍,相傳字子秉,趙國人(今邯鄲),著名的辯論家。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320年至前250年間。他的生平事跡已經無從詳知。他可能較長時間作平原君的門客。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說,“平原君厚待公孫龍”。約於公元前248年至前279年間,公孫龍曾從趙國帶領弟子到燕國, 《呂氏春秋·應言》載,是為了說燕昭王以“偃兵”。燕王雖然表示同意,公孫龍卻當面對燕王說,當初大王招納欲破齊、能破齊的“天下之士”到燕國來,後來終於破齊。目前“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盡善用兵者”,所以我認為大王不會偃兵,燕昭王無言應答。 公孫龍又曾游魏,與公子牟論學。 在趙國,《呂氏春秋·審應覽》載,公孫龍曾與趙惠文王論偃兵。趙王問公孫龍說:“寡人事偃兵十餘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孫龍回答說:“趙國的藺、離石兩地被秦侵占,王就穿上喪國的服裝,縞素布總;東攻齊得城,而王加膳置酒,以示慶祝。這怎能會偃兵?” 《呂氏春秋·淫辭》說:秦國跟趙國訂立盟約:“秦之所欲為,趙助之;趙之所欲為,秦助之。”過了不久。

事跡

秦興兵攻魏,趙欲救魏。秦王使人責備趙惠文王不遵守盟約。趙王將這件事告訴平原君。公孫龍給平原君出主意說,趙可以派遣使者去責備秦王說,秦不幫助趙國救魏,也是違背盟約。 趙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兵攻趙,平原君使人向魏國求救。涪陵君率兵救趙,邯鄲得以保存。趙國的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鄲為平原君請求增加封地。公孫龍聽說這件事,勸阻平原君說:“君無復軍殺將之功,而封以東武城。趙國豪傑之士,多在君之右,而君為相國者以親故。夫君封以東武城,不讓無功,佩趙國相印,不辭無能,一解國患,欲求益地,是親戚受封,而國人計功也。為君計者,不如勿受便。”平原君接受了公孫龍的意見,沒有接受封地。 公孫龍善於辯論。《公孫龍子·跡府》說,公孫龍與孔穿在平原君家相會,談辯公孫龍的“白馬非馬”。

晚年

晚年,齊使鄒衍過趙,平原君使與公孫龍論“白馬非馬”之說。公孫龍由是遂詘,後不知所終。 公孫龍的主要思想,保存在《公孫龍子》一書中。 《漢書·藝文志》名家有《公孫龍子》十四篇。今存六篇。 《跡府》,是後人匯集公孫龍的生平言行寫成的傳略。其餘五篇是: 《白馬論》、 《指物論》、 《通變論》 、 《堅白論》、 《名實論》,其中以《白馬論》最著名。

代表作品

《孟子》的論辯文之所以高人一籌,還在於它論證上飽含激情,往往讓人在信服於其理的同時又感染於其情,具

辯論學辯論學

有很強的表現力,我們可以看到孟子文章的感情,文采,氣勢。論及堯舜禹時候“蕩蕩乎”“巍巍乎”的讚美溢於筆端,說到“非先王之道”的許行時則嘲罵之為“南蠻鴃舌之人”,厭惡之情也形於字間,充沛的感情使得文章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行文中還運用了各種句式,長短句相間具有音樂節奏美,句式上的排比、句意間的鋪陳,又使得文章氣勢磅礴,渾然一體。

圖書《辯論學》

作者簡介

劉伯奎,1948年生,祖籍安徽蕭縣;現任: 教育部“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口才與演講》(新編)獨立撰稿人;

“劉氏口才訓練體系”的獨立創建人;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套用口才研究所所長;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外語與人文科學系系主任;廣州外語外貿大學國家文科研究基地兼職研究員。曾任: 《演講與口才》雜誌社蘇州全面授式培訓基地主任(三年、1999—2001)

劉伯奎教授本人專業特長

一、文學研究

文學論文:曾在《外國文學研究》、《明清小說研究》等以及高校學報上發表文學論文10餘篇,計10餘萬字。

文學翻譯:英譯中、短篇小說4篇,名為《失蹤者》、《美人兒佐爾阿依德》、《塞斯坦夫人離婚》、《查莉》,共5萬餘字,發表在廣西灕江出版社出版的小說集《老虎!老虎!》、《覺醒》中。

二、音樂專長

1970-1975年曾在專業文藝團體任聲樂演員和打擊樂器演奏員5年

目錄

前言

本質論

第一章什麼叫辯論?

一歷史回顧:辯論的學科理認建設為什麼如此滯後?

二巨觀考察:辨論發生的兩個基本屬性

三微觀考察:辯論進行的五個基本特點

四界定考察:明晰“辯論”的幾個模糊點

五概念確立:什麼叫辯論?

第二章辯論的實用功能與歷史價值

一辯論是人們交流思想,探求真理,摒棄謬誤的重要途徑

二辯論是人們溝通思想感情與態度立場的常用方式

三辯論是人們捍衛自己的權益、名譽的有效武器

四辯論推動人們加速完成對主客觀世界認識的哲學升華

五辯論的興盛,推動社會文明程式的提高

第三章提高辯論水平的三項原則

一辯論須防有“論”無“辯”

二辯論須遵守道德原則

三辯論須符合審美要求

第四章辯論交鋒的基本類型

一雄辨迎戰雄辯

二事實迎戰詭辨

三雄辯迎戰詭辯

四獎辯迎戰詭辯

五詭辯迎戰雄辯

方法論

第一章雄辯

一什麼是雄辯?

二雄辯的四個基本特點

三實現雄辯的四大前提

四怎樣確立最佳交鋒角度

五雄辯論證的四種基本形式

六雄辯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七怎樣迎戰雄辯

第二章詭辯

一什麼是詭辯

二詭辯不應是一個壞字眼

三詭辯不是“以任意的方式”進行的

……

訓練論

後記

世界學派縱覽

學派是指一個學科、學說中由於學說、觀點、師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別。世界學派縱覽,概括了政治、歷史、科學等學科與各個學科中的學說的大數派別的特點,特性以及各個學派之間的區別與聯繫!讓人們更加了解各個學派的特點與彼此之間的聯繫,更好的學習與生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