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南彝族自治縣

路南彝族自治縣

路南(石林)彝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東部,昆明市東南部,距昆明78千米,東部和南部與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彌勒縣接壤,北部與曲靖市陸良縣相鄰,西部和西北部與昆明市宜良縣毗連。總面積1777平方千米。總人口23.6萬人。“山石冠天下,風情醉國人。”路南(石林)是世界喀斯特的精華,中國阿詩瑪的故鄉,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基本信息

路南簡介
路南彝族自治縣路南彝族自治縣
路南(石林)彝族自治縣距昆明78公里。全縣國土面積1725平方公里,轄7鎮1鄉,88個村民委員會,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居住著漢、彝、苗、壯等20個民族,總人口23.6萬,其中少數民族占34%。1956年成立路南彝族自治縣,1998年10月8日更名為石林彝族自治縣。

“山石冠天下,風情醉國人。”石林是世界喀斯特的精華,中國阿詩瑪的故鄉,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大自然億萬年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歷史最久遠、面積最廣、類型齊全、形態獨特,具有極高科研價值、美學價值、旅遊觀光價值,被譽為“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館”、“地球天然迷宮”、“天下第一奇觀”的石林。生活在這片神奇紅土地上的彝族撒尼人民,創造了以“一詩”、“一影”、“一歌”、“一舞”、“一節”、“一繡”為代表,內涵較豐富、風情最濃郁的阿詩瑪文化。神奇獨特的自然景觀與風情醉人的阿詩瑪文化交相輝映,鑄就了石林旅遊馳名品牌,石林景區先後被評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首批國家地質公園、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和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榮獲“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旅遊品牌”、“中國最佳旅遊景區”、“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遊示範區”等榮譽稱號。2007年6月27日,在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表決通過,石林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路南彝族自治縣路南彝族自治縣
自然的石林風光絢麗多姿,文化的石林風情濃郁迷人,神奇美麗的石林充滿生機與活力。“十五”期間,石林縣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安寧市等各兄弟縣(市)區的大力支持下,充分發揮資源、文化、區位優勢,深入實施“33542”發展戰略、“12345”旅遊國際化發展戰略和“一路三區、一河三片”現代化城市發展戰略,經濟社會呈現出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旅遊烤菸兩大產業為支柱,以文化產業、畜牧業和民營企業為支撐的結構體系。全縣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安居樂業。200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億元,財政總收入2.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犯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39元。特別是近年來,石林縣按照“創建世界一流景區、打造國際旅遊勝地”目標要求和打好“國際牌、民族牌、文化牌、雲南牌”四張牌的要求,重視發揮規劃的龍頭作用,高起點規劃,科學編制和修編了城市總體規劃、石林旅遊業發展戰略規劃、生態美縣建設
路南彝族自治縣喀斯特地貌
規劃、綠地系統規劃和石林風景名勝區、石林旅遊服務區、石林撒尼古城、中國彝族第一村詳規等近四十項規劃,開展了石林縣功能定位研究;注重突出民族特色、石林特色、生態特色,著力展現獨特的民族建築風格,重點對縣城和石林岔口的主要街道、臨街建築、重要地段進行城市建築特色化改造,共改造房屋106幢,改造面積12萬多平方米;注重石林不可再生資源的保護,按照國家5A級景區和世界自然遺產申報的要求,拆遷、改造、提升石林主景區,重點對大小石林有礙觀瞻的建築物拆遷並進行生態綠化,對景區內現有的廁所按照5A級景區星級標準進行改造建設;注重提升城市形象,啟動了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省級平安縣、昆明市文明縣城“五創”工作,今年力爭創建為國家衛生縣城;注重生態環境建設,每年投入不少於1000萬元的資金用於“生態美縣”建設;注重增強城市功能,分步實施了巴江污染治理、東城區、旅遊服務區、生態工業集中區、石林中路改擴建等重點工程建設,實施了阿詩瑪文化生態園、石林遊客接待中心、喀斯特地貌博物館、多功能國際會議廳、城市主要道路改造、城市管網入地、公交線路和站台、駕駛員城和蓮花池片區景觀改造、中國彝族第一村、巴江儷島等一批項目建設。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品位不斷提升。一個環境整潔、民族文化特色濃郁的旅遊城市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中外遊客的眼前。
路南彝族自治縣路南彝族自治縣
“十一五”時期,路南縣進一步深化了“石林的基礎在糧煙,優勢在旅遊,特色在阿詩瑪文化”、“旅遊業是石林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的認識,確定了“加快跨越式發展,構建和諧石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更加突出旅遊產業的主導地位、更加突出打造阿詩瑪文化產業、更加突出創建與世界級景區相匹配的旅遊城市、更加突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更加突出建設良好的旅遊生態大環境、更加突出構建和諧社會。當前,全縣各族人民正按照“十一五”規劃描繪的發展藍圖,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現代新昆明建設為契機,以又好又快地發展大旅遊為主題,以旅遊立縣、糧煙穩縣、工業富縣、生態美縣為目標,深入實施“33542”發展戰略、“12345”旅遊國際化發展戰略、“一路三區、一河三片”現代化城市發展戰略,創建世界一流景區,打造國際旅遊勝地,全力推進旅遊國際化、城鄉一體化、農業產業化、工業新型化,以大旅遊帶動經濟結構大調整和經濟成長方式大轉變,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爭創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省級平安縣、昆明市文明縣城,力爭把石林建成昆明市國際旅遊度假休閒核心區和烤菸生產基地、畜牧業養殖基地、現代農業生產基地、旅遊商品加工基地,建成雲南省集旅遊、文化、交通、商貿為一體的區域性中心,建成全國最具魅力的生態旅遊城市,建成世界自然遺產的典型示範保護地,建成世界自然與文化完美融合的國際知名精品旅遊勝地。

行政區劃與人口

路南彝族自治縣地圖
路南(石林)彝族自治縣位於昆明市東南部,屬昆明市所轄的遠郊縣。縣城東部和南部與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彌勒縣接壤,北部與曲靖市陸良縣相鄰,西部和西北部與昆明市宜良縣毗連。2006年底,全縣轄7鎮1鄉,88個村委會和4個社區居委會,459個村民小組和49個居民小組,387個自然村,縣總面積1725平方千米。縣城鹿阜鎮距昆明78千米,縣城海拔1679.8米。2006年,年平均氣溫17.2℃,年降雨量913.9mm。全縣年未人口236908人,其中,男性119427人,女性117481人,占總人口的49.57%;非農業人口26301人,占總人口的11.1%;少數民族人口82178人,占總人口的34.69%;彝族人口80107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7.48%。全縣人口出生率為10.81‰,死亡率為5.08‰,自然增長率為5.72

自然地理

路南彝族自治縣路南彝族自治縣
水利資源

路南縣已查明的全縣地表、地下徑流、天然湖泊、已建水庫庫容計算,全縣境內年平均徑流量共5.66億立方米,徑流量人均2766.21立方米,略高於全人國均年水量約2700.00立方米的水平,低於全省人均年水量6500.00立方米的水平。其中,巴江徑流年產水量占全縣的40%以上,地下水大部分集中在石林景區。全年蓄水量的多少主要決定於5月~10月的降水量。全縣降水的特點:①西部和北部降水多,東部和南部降水少;②乾枯季節相差大,春旱較嚴重,乾濕季雨量懸殊;③山區、半山區缺水。全縣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5.35萬千瓦,可供開發的水資源達2.37萬千瓦,是理論蘊藏量的44.29%。

地理概況

路南彝族自治縣路南彝族自治縣
路南縣石林景區地處雲南省高原之滇東喀斯特南部,往西為滇中紅色高原,往東、往南過盤江進入滇東南峰叢窪地喀斯特區。在中國三大階梯地勢中,石林景區處於第二階梯面上。此處高原起伏和緩,切割輕微,海拔在1700米至1950米之間,個別山脈、山峰海拔超過2200米。大石林區海拔約在1750米;乃古石林區海拔在1820米左右。境內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東高西低。石林縣境山脈有圭山山脈九蟠山打羊山脈大佛山。石林景區主體位於九蟠山(又稱東山)和大佛山(又稱西山)之間的喀斯特區。九蟠山是區內重要的地質地貌分界線。北起北大村天生關,沿巴江盆地東緣,向南延伸至彌勒縣西北部,大致呈北北東--南南西延伸,長約60餘千米,因地勢蜿蜒似龍、九起九伏而得名九蟠山。又因與石林盆地西南俗稱西山的大佛山對峙亦稱東山。九蟠山主峰文筆山海拔2203米。九蟠山東北方向為對石林景區地質演化有重要影響的牛首山。石林景區東南部為圭山山脈,其主峰老圭山海拔2601米,是路南境內最高點。石林景區西部為北北東--南南西延伸的大佛山山脈,山脈長達60餘千米,北起南盤江畔的尖山(石林分布點),南至竹山,上段為山神廟峰(巴江源頭區),中段為大山坡,下段為竹山。
境內地貌類型主要有高原丘陵、低山、窪地、盆地、石丘、石林、石芽原野、峰叢和溶洞、湖泊、河谷。按山地、丘陵和壩區(盆地和窪地)、河谷劃分,其結構比是:山地69%,丘陵15.2%,壩區14.7%,河谷1.1%。石林、石芽主要出露在盆地、窪地、河谷附近和高原面上。

氣候資源

路南彝族自治縣路南彝族自治縣
路南縣氣候屬亞熱帶低緯高原山地季風氣候,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乾濕分明"的特點。夏秋半年為雨季(每年5月~10月),冬春半年為旱季(11月~次年4月)。境內氣候具有一定的分帶性。海拔1500米~1600米的低谷河槽地區,年均溫為16℃~16.6℃,相當於中亞熱帶氣候;海拔1600米~1800米的壩區、緩丘區,年均溫14.8℃~15.9℃,相當於北亞熱帶氣候;海拔在1800米~2150米的山區、半山區,年均溫在12.8℃~14.7℃;相當於溫帶氣候;海拔在2150米以上的老圭山主峰,相當於12.7℃,相當於中溫帶氣候。石林縣石林景區氣候相當於北亞熱帶氣候至濕帶氣候

石林景區內的太陽輻射因地形地貌而有所差異:緩丘平坦區(北大村一帶),太陽輻射年總量在135千卡/平方厘米~136.8千卡/平方厘米;其他起伏緩丘地的太陽輻射年總量為134.6千卡/平方厘米~135.01千卡/平方厘米。每年3月是太陽輻射最大值月,月平均14.17千卡/平方厘米,最小值月是11月,月平均8.27千卡/平方厘米。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318小時,1994年總日照時數為2089.6小時。日照率53%,無霜期254天。常年主導向風向為西南風,次主導風向為南風,平均風速為3.13米/秒。

年平均溫度15.5℃,1994年平均氣溫16.5℃。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20.8℃;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8.2℃。極端最高溫度為33.6℃(1966年5月1日);極端最低氣溫為-8.9℃(1983年12月29日降大雪後出現)。本區溫度隨海拔增加而降低,大致每增高100米,平均氣溫降低0.59℃。多年平均無霜期252天,年均初霜期11月20日,終霜期為3月12日。

縣境內降水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在967.9毫米。石林景區屬石林縣境內降水較少區之一,年降水量在800毫米~850毫米之間,往東山或西山方向,降水量增加。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旱季降水量僅占12%~20%。境內平均濕度75%。

歷史沿革

路南彝族自治縣路南彝族自治縣
在這片土地上,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類在這裡生產和生活。到春秋戰國時期,路南與滇池地區的古滇人一道創造出了輝煌的青銅器文化,社會也隨之步入了有階段的部落奴隸制社會。秦代以後,漢文化被中原移民不斷傳到祖國西南邊疆,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在路南設立談稿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南昭、大理國時期,世代生活在路南的落蒙部得到發展壯大,成為三十七部中的強大力量。元初置為落蒙萬戶府,其轄地達彌勒、陸良、師宗等地。至元十三年(1276),元政府設立雲南行省調整政區之機,將落蒙萬戶府消弱為州,並命名為路南州,下轄邑市、彌沙二縣,隸屬於澄江路。二十四年(1287),並彌沙入邑市縣,路南州領邑市縣。明因元制,仍設路南州,隸屬於澄江府。弘治三年(1490)廢縣入州。清代仍襲明制。民國2年(1913)廢州設縣,路南始稱路南縣。先隸滇中道,後廢道隸於省,民國37年(1948)又隸於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屬宜良專區,1954年屬曲靖專區。1956年成立路南彝族自治縣,至1958年被裁併入宜良,1964年始恢復路南彝族自治縣建制,仍隸屬於曲靖專區。1984年路南彝族自治縣劃歸昆明市管轄。1998年更名為石林彝族自治縣。

旅遊景點

路南彝族自治縣民族舞蹈
路南彝族自治縣2006年按照“創建世界一流景區、打造國際旅遊勝地”的要求,著力實施“12345”旅遊國際化發展戰略。年內完成了《石林旅遊發展規劃》、《石林撒尼古城整體規劃》、《中國彝族第一村概念性規劃》等規劃的編制工作。積極推進石林旅遊設施建設,完成遊客接待中心、阿詩瑪生態文化園建設一期工程和石林景區擴容改造、環境整治和美化工作,啟動石林撒尼古城一期建設項目和石林景區供水工程,進一步營造了良好的旅遊環境。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和5A級景區工作進展順利。旅遊業綜合效益明顯提高,實現遊客人數和門票收入“雙增長”,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和5A級景區創建國際、國內品牌的“雙突破”。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4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1%;旅遊直接收入2.6億元,增長62.5%;旅遊綜合收入6.5億元,增長30%。

阿詩瑪文化對旅遊業的促進作用逐步明顯,成功創作並在縣慶50周年期間演出了大型原生態民族歌舞《阿詩瑪秘地》和大型廣場舞《輝煌石林》,彝族撒尼敘事長詩《阿詩瑪》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林被評為“雲南十大名片”之一、“昆明十大名片”之首。2006年文化產業增加值1.33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7.01%。

路南彝族自治縣瀑布
【大疊水瀑布】

舊稱疊水燕雲。在雲南路南彝族自治縣城西南23公里處。是雲南省最大、最壯觀的瀑布。巴江水流經這裡的一塊斷層,從懸岩峭壁上跌落而下,落差40餘米,寬20餘米,形成瀑布飛流,似絹帛懸空飄蕩;下跌深淵,則煙波瀰漫,勢如雲霧,聲如霹靂,數里外可聞。每當正午陽光照射,五光十色的浪花凌空飛舞,與周圍的蔥林翠竹相映,蔚為奇觀。

【石林】

俗稱李子箐。在雲南路南彝族自治縣內。面積40餘萬畝,包括大石林、小石林、外石林、芝雲洞、奇風洞、黑松岩、藏湖等處。形成於古生代,是發育典型的岩溶地貌。有石灰岩形成的石峰、石柱、石芽、石鐘乳、石筍、溶蝕窪地、地下河流和地下溶洞。這裡群峰壁立,奇峰危石,千姿百態。一支支巨大的灰黑色石峰、石柱拔地而起,直刺青天,遠望猶如一片莽莽森林,蔚為壯觀,並因此而得名。石峰、石柱的相對高度從兒米至三四十米不等,處處是怪山名泉。有的山石還被當地撒尼族人民賦予美好的民間傳說。在明代已成為名勝,並見於記載。己開闢遊覽區1.200餘畝,遊覽路程5公里,並興建賓館、旅社、商業區,廣植奇花異木,美化環境,成為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

路南彝族自治縣石林
【大石林】

是石林風景區的主要遊覽點。著名的劍峰池水源來自地下暗河。一泓碧水,象明鏡鑲嵌於奇峰異石之間,池水蜿蜒流淌於岩石中,其上有橋相連。憑欄望池,一石峰兀立水中,猶如一柄利劍直刺青天,此即劍峰。循石階下行,曲徑通幽,峰迴路轉,別有洞天。在岩溶石洞中有石室、石床、石凳,仰臥小憩,僅見藍天一線。蓮花峰造型逼真,氣勢雄偉,象一朵碩大無比的石蓮,亭亭玉立在群峰眾石之間。更有許多象生石峰,如鳳凰靈儀、孔雀梳翅、象踞石台、雙鳥度食等,無不維妙維肖,栩栩如生,使人嘆為觀止。

【小石林】

在石林風景區內。與大石林相連。其間有數十畝草坪,春秋時節山花遍野。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當地撒尼族在此歡度火把節,白天摔跤比武、爬竿、騎射,夜晚燃篝火歌舞,通宵達旦。最著名的石峰是在一潭碧波側畔的阿詩瑪石峰,它碩長高挑,風姿綽約,背後又有一峰相連,側視宛若一位背簍少女的身影。當地撒尼族人民中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撒尼姑娘阿詩瑪被富人熱布巴拉搶占為媳,哥哥阿黑前來營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逃出虎穴。當兄妹倆走到此地時,熱布巴拉勾結崖神變出滔滔洪水,淹死了阿詩瑪。後來,她就變成這尊巨大的阿詩瑪

路南彝族自治縣路南彝族自治縣
石峰。

【外石林】

在石林風景區內。此地有眾多石峰星羅棋布,峰外有峰,林外有林;千峰百態,目不暇給。西南邊的獅子山如雄獅高踞,其上有亭,可鳥瞰大小石林。東邊的五老峰,象五位老人吟詩閒坐,峰上亦有亭。石峰中有著名的母偕子游、書生趕考等景,全是大自然造就。萬年靈芝峰高達10米,上覆華蓋,下如圓柱,象一枝巨大的靈芝仙草,又似破土而出的鮮菌蘑菇。賓館附近地勢開闊,林木蔚然,有石林湖、獅子池等景可游。

經濟發展

路南彝族自治縣路南彝族自治縣
2004年,全縣完成發電量1384.24萬千瓦小時,為年計畫的79.1%,同比增16.94%;原煤51.26萬千千克,為年計畫的170.9%,同比增69.74%;焦炭9.5萬千千克,為年計畫的211.1%,同比增130.02%;水泥15.58萬千千克,為年計畫的70.8%,同比下降14.72%;碳化矽製品408千千克,為年計畫的136%,同比增45.71%;鹵腐681千千克,為年計畫的97.3%,同比增6.41%;大理石板材159.65萬平方米,為年計畫的133%,同比增19.18%。

2004年,石林縣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快速增長,為實現工業強縣目標拉開了序幕,工業經濟創造的增加值為31616萬元,占GDP的比重為21.26%,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93468萬元,按可比價比上年增長18.51%,其中:縣屬國有2376萬元,比上年增長17.85%;縣屬集體70萬元,比上年增長34.67%;股份有限責任公司8557萬元,比上年增長23.29%;鄉鎮企業工業51552萬元,比上年增長24.22%。由於能源價格上漲,促進了原煤、焦炭的生產,產量大幅增長;水泥產量由於上半年受缺電等因素影響有所下降。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完成情況:原煤產量51.26萬噸,比上年增長69.74%;焦炭產量9.5萬噸,比上年增長130.02%;水泥產量15.58萬噸,比上年下降14.72%;碳化矽製品產量408噸,比上年增長45.71%;大理石板材159.6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9.18%;鹵腐產量681噸,比上年增長6.41%;發電量1384.24萬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16.94%。

工業經濟效益增長,全縣工業總產值完成77082.3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16.6%。其中,縣屬工業完成2999.7萬元,同比增9.3%;天合菸葉復烤公司完成33945.1萬元,同比減13.8%。縣屬12戶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65萬元,同比增175.7%,上繳稅金582萬元,同比增15.5%。民營經濟發展加快,全縣新上項目49個,新發展個體工商戶796戶,私營企業60戶,個體私營企業營業收入在鄉鎮企業中的比重達到84%。鄉鎮企業全年完成工業產值40137.5萬元,同比增18.6%;實現增加值29521萬元,同比增9.3%;實交稅金2841萬元,同比增長4.2%。

農業發展

路南彝族自治縣梯田
以實現“三增一穩定”目標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突出優勢產業,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計畫和品牌行銷戰略,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快農產品深加工、行銷企業的培育和市場建設,積極引導發展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提升農業的綜合效益,推進農村經營體制創新和農業產業化經營進程。2004年,市農業產業化經營辦公室安排石林縣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1個,龍頭企業扶持項目9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2個,信息網路中心建設項目1個。完成了洋薊推廣示範3210畝;建設了種子繁育基地15畝、育苗基地50畝,新建曬場2000平方米;成立了石林縣農業網站,建起了專門機房,配置了初步的硬體設備;進一步扶持生龍生態有限公司、萬家歡農業科技生態園、夢達爾農林牧開發公司、石豐種業有限公司、醬菜廠、綠汀甜柿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贏鴻養殖場、維則鄉玉米協會、糧貿公司等9家龍頭企業的發展。9家企業從業人數達到354人,資產總額7899萬元,固定資產5271萬元,產值2597.18萬元,種植基地21702畝,養殖量9790頭,帶動農戶91756戶,戶均增收182~1000元,產業化從業人數達到10424人,有效地帶動了本縣農業結構調整產業化經營進程和農民增收。同時還湧現出綠星農產品有限公司、達利農產品有限公司公司、昆明中元堂民族製藥有限公司製藥廠、恆晟乳製品廠、洪源畜產品銷售公司等一批新興企業,為推進我縣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進程,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注入新的動力。

在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的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的基礎上,通過加強各類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和樣板的示範作用,為農民提供最直接的科技示範服務。

糧食生產方面:小春作物完成鮮銷蠶豆20000畝,優質小麥豐產栽培技術推廣40000畝,加工型馬鈴薯10000畝;大春作物完成優質水稻30900畝,水稻旱育稀植60500畝,水稻蜂巢式栽培30900畝,水稻多樣性最佳化栽培12500畝,水稻壯秧劑2號推廣12000畝,玉米“118”工程41500畝(其中育苗移栽完成21000畝),加工型馬鈴薯11300畝,水稻、玉米的良種覆蓋率達到種植面積的100%;全縣共舉辦糧食作物高產示範樣板10600畝,其中縣級樣板5600畝(水稻4600畝、玉米1000畝),鄉級樣板5000畝(水稻3000畝、玉米2000畝),做到每一個鄉(鎮)都有一片指導生產的示範樣板,水稻樣板實現了較大規模(4600畝)連片,玉米樣板做到了良種、地膜覆蓋、育苗移栽、合理施肥、規格化種植五配套;種子生產完成了路單系列的玉米制種138萬千克,繁殖小麥良種28.75萬千克,並進行了路單系列優質玉米新品種選育、水稻新品種和小麥良種種植試驗、示範等一系列基礎試驗工作。
畜牧業生產方面:完成生豬人工授精改良18387窩(其中人工授精改良12712窩),肉牛凍精改良918頭,通過贏鴻養殖場帶動和推廣飼養PIC母豬250頭;完成高床羊舍12437.34平方米,運動場9544平方米建設;推廣優質牧草

路南彝族自治縣路南彝族自治縣
3325畝,青貯、氨化飼料86930噸。

果蔬茶生產方面:完成果樹冬季修剪2000畝,進行了低產果園提質增效、老果園改造,完成了高頭換種56000株,嫁接28萬頭,實施果實套袋41萬個;全年共引進新品種37個,通過試驗篩選出適宜石林縣生產的優良品種17個,推廣無公害蔬菜生產25780畝(其中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示範1560畝),完成蜜本南瓜、丹波赫大豆2個品種的無公害產品認證。這些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範和推廣運用,有力地促進了農牧業的發展。

2004年糧煙喜獲豐收,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達117837噸,比上年增長8.5%;烤菸種殖面積8020公頃,菸葉產量16326噸,收購量15500噸,實現收購總值17638萬元,比上年增加1979萬元,收購單價11.38元,比上年增加1.31元,種菸農民人均烤菸增收143元,創雙控以來最好水平。畜牧產業化經營初具雛形,實現產值26960萬元,比上年增19.9%。肉用豬、牛、羊出欄數為162428頭、6021頭、63968隻,分別比上年增長13%、22.2%、21.6%。蔬菜、水果產量大幅提高,達59556噸、6845噸,分別比上年增長33.3%、25.8%。

風土人情

世界的阿詩瑪

路南彝族自治縣阿詩瑪
2004年火把節。以“世界的阿詩瑪”為主題,舉辦了大型文藝晚會;“阿詩瑪國際學術研討會展覽”;中、日、韓少兒文藝聯歡;大型文藝展演;摔跤、鬥牛等文體活動。其中“世界的阿詩瑪”大型文藝晚會是節日的重頭戲,除了石林縣的歌舞節目和大型廣場火把舞外,還有韓國日本、國內歌唱家胡松華、杜麗華、中央民族樂團、雲南省歌舞劇院的中外藝術家參加了演出,他們精湛的表演為晚會主題增光添彩。

文藝展演有來自各鄉鎮及學校的1100名演員參加,有民族禮儀、過山號、大三弦、獅舞等11個隊,不但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展現了石林的原生態文化,而且還從民眾文化的角度展現了“歌舞之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

2004年是《阿詩瑪》長詩發表50周年,電影《阿詩瑪》攝製40周年的日子,為了弘揚阿詩瑪文化品牌,火把節期間舉辦了《阿詩瑪》國際學術研討會,為了配合會議的召開,文體局配合雲南省民族博物館承辦了“阿詩瑪文化展”。展覽共分3個展室21個版面,展出了石林自然和社會的概貌;石林撒尼民間生活場景和生活器具;國內和國外對《阿詩瑪》敘事長詩的挖掘整理,並以各自獨特的藝術形式演澤《阿詩瑪》的情況;通過展覽不但讓觀眾了解了石林撒尼人豐富燦爛的民族民間文化,而且通過對《阿詩瑪》的廣泛宣傳,使人們認識到《阿詩瑪》已成為了世界的阿詩瑪,已成為了石林民族文化品牌的代言人。為了配合會議的召開,8月7日晚在石林歌舞表演場還舉行了中日韓少兒文藝聯歡晚會,共演出節目13個。

婚戀習俗

路南彝族自治縣 婚戀習俗
戀愛自主,婚姻自由,家庭和睦,尊老愛幼,是撒尼人民的傳統美德。撒尼青年男女找對象談戀愛,主要是節假喜慶的文體活動中,用跳舞和對歌的方式來進行。

跳大三弦是青年男女社交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每當月夜,小伙子們帶著大三弦、月琴、笛子、三胡,約著姑娘們成群結對地來到村旁樹林間跳起粗獷、優美的《大三弦舞》 。小伙子們吹著清脆的短笛、彈撥著渾厚的大三弦;姑娘們隨著音樂的鏇律,默默含笑的邁著輕盈的舞步,左鏇右轉。用她們的話來說“是人不跳樂,白來世上活;聽見三弦響,心喜腳板癢”。《大三弦舞》氣氛熱烈歡樂而又叫“跳樂”。它舞姿優美,感情豐富,男女青年若跳得合心合意,就可以在舞場裡訂終身。

竹笛和樹葉是撒尼人交流感情的樂器。竹笛用粗細適宜、皮薄節長的竹子製作,長約一尺,七個眼,不貼竹膜。特別是小竹笛發音激昂活潑,似“百靈鳥”在唱歌,如“叫天子”飛入雲端。有的撒尼青年男女談情說愛,不跳舞、不唱歌、不講話、就是藉助竹備和樹葉來傾吐彼此的愛慕之情。約會時,小伙子使用竹笛,吹奏出高亢、宏亮的曲調;小姑娘則用一片樹葉,吹出優美的曲調回答對方,竹笛和樹葉幫助他們成為恩愛的侶伴。

撒民小伙子為了尋求良緣,在晚間常常裹著窩波(披單)在路邊等待。一見姑娘,就以閃電般的動作抖開身上的披單,將姑娘與自己緊緊地裹起來,邊走邊談,談得合心,便找個僻靜的地方互敘衷情,談不在一起就分手。
每逢傳統的節日,方圓幾十里的撒尼青年男女,都會來到活動地點參加節日活動。這一天,小伙子們穿上心愛的麻布短褂,吹著竹笛;小姑娘們頭帶彩虹包頭,一路嬉笑追逐著來到歡慶場地。在這裡選擇對象,互贈愛情信物,男的贈送一件褂褂,女的回贈一條腰帶。如果兩相情願,就離開夥伴,到樹林叢中去對唱“該迷”來各自介紹情況,互相傾吐愛慕之情,商定婚約。如

路南彝族自治縣火把節
火把節

每年農曆6月24是撒尼人的傳統火把節,在雲南石林縣的彝族村寨都要舉行盛大的鬥牛、摔跤、歌舞活動來慶祝,節日的人們身著盛裝,四面八方雲集到約定的會場,開始慶祝節日,在掀天鼓樂聲中,人們歡欣歌舞,不分男女老少,盡情享受。開幕式結束,隨後舉行鬥牛,摔跤等競技活動,場面十分熱烈,緊張,刺激,一派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的火熱場面,巍為壯觀。入夜,人們燃起篝火,點起火把,火把隨人流形成股股火龍,恰似繁星墜落大地,在石林風景區,每年火把節人們都圍著篝火縱情歌舞,通宵達旦。節日里的人們圍著篝火,舉著火把,縱情歌舞,場面十分壯觀!近年來,石林縣政府十分重視火把節慶祝活動,每年參加火把節的各族民眾超過10萬人。為使到石林旅遊的客人能觀賞民族歌舞,在李子箐石林專門修建民族風情表演場,成立石林藝術團,每天免費為遊客表演民族歌,展示彝族獨特的風情。

相關詞條

雲南省 昆明市 喀斯特地貌 阿詩瑪 彝族 火把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