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家窪遺址

赫家窪遺址

赫家窪遺址地處長江南岸,位於枝江縣百里洲鄉白馬寺村北的長江邊上,系百里洲枝江縣故城,老百姓叫“丹陽城”。因此處防洪大堤向垸內彎曲的幅度特別大,住戶又多為姓赫的人家,故俗稱此地為“赫家窪子”,遺址也因此而得名。

赫家窪遺址地處長江南岸,位於枝江縣百里洲鄉白馬寺村北的長江邊上,系百里洲枝江縣故城,老百姓叫

赫家窪遺址遺址現場
“丹陽城”。因此處防洪大堤向垸內彎曲的幅度特別大,住戶又多為姓赫的人家,故俗稱此地為“赫家窪子”,遺址也因此而得名。
據清康熙九年《枝江縣誌》記載:“東晉太元年間(376—396),因秦人苻堅南侵,縣治移至百里洲首。”從東晉到宋末,枝江縣治所在此800多年。
該遺址面積為2平方公里,文化堆積厚達2米多,石器、陶器、瓷器標本露於此表,遍地皆是。1984年,湖北省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們對其進行過試掘,出土了不少文物。有屬於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類型的石斧、石錛、石杵、陶器有罐、盤、釜等;有屬於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的牛肩夾卜骨、青銅禮器、兵器等;有自秦漢以來各朝代各窯口瓷器。這些出土文物,可以清楚地看出枝江故城從原始社會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的物質文化面貌。
1830年,長江改道,北沱變為主航道,該遺址被沖毀。解放初期,這裡還可以看到殘存的街道里巷和城坦牆基。因江水逐年沖刷,破壞極為嚴重,該遺址的中心部分已全部潰於江中。

赫家窪文化堆積豐厚,歷史悠久。從東晉到宋末,枝江縣治所在此800年。1830年,長江改道,百里洲北沱成為主航道,百里洲漸成廢城。

史料稱,該遺址面積為2平方公里,文化堆積厚達2米多。石器、陶器、瓷器標本露於地面遍地皆是。1984年,湖北省博物館在此作過試掘,出土了不少文物。有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類型的石斧、石錛、石杵;陶器有盤等;有屬於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的牛肩夾卜骨、青銅禮器、兵器等;還有自秦漢以來各朝代的窯口瓷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