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泛舟

赤壁泛舟

作品欣賞 傅抱石可謂自學成才,尤其敬仰石濤。其山水畫注重石濤的“法自然”。在對自然的觀察中,提煉出山水的意境。其作畫好用典故,以詩入畫。此幅作品以赤壁為主題,畫中壁立千仞,一尾小舟悠然而過。船尾艄公掌舵,船頭高士攏袖觀景。赤壁的壓迫感與船上人的恬淡表情,形成鮮明對比。不僅令人聯想到《念奴嬌·赤壁懷古》等歷史典故。此畫意境深邃,章法新穎,善用濃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體,達到翁郁淋漓,氣勢磅礴的效果。

畫作簡介

《赤壁泛舟》是由中國著名山水畫大師——傅抱石 的作品。

《赤壁泛舟》的尺寸為:99×34cm。鈐印:抱石私印、壬寅

款識:一千九百六十有二年十二月。抱石遣興之制。

作品欣賞

傅抱石作畫時皆酣酒助勢,不可一世。陳傳席描述其曰“大多是解衣般礴,猛刷橫刷,如風鏇水瀉,毫飛墨噴,若閃電雷鳴,似驚宙濤撲岸,類狂飆戾天,如濃雲慘澹,若宇宙洪荒,似離合恍惚。大筆揮掃之後,加以小心收拾。於磅礴大氣中見精微,於蓬勃生機中見率真。”其對於創作的激情,可見一斑。

1962年,傅抱石的事業達到了新的高峰,但他的健康也受到挑戰。病臂使他徹夜難眠,飲食不安。浙江有關方面安排他全家到杭州休養。然而此後的半年,傅抱石並沒有放下畫筆,在藝術熱情的鼓舞下,反而創作了大量的高水準作品。此幅作品便創作於這個時期。

畫家簡介

傅抱石(1904年-1965年),祖籍江西新余,是我國20世紀傑出的國畫家、篆刻家、美術史論家、美術教育家。青少年時代的傅抱石家境極為貧寒,父親去世得又早,傅抱石靠自學獲得了大量知識,尤其是關於中國繪畫史與篆刻史的知識。二十餘歲就撰寫了《國畫源流述概》(22歲)、《摹印學》(23歲)、《中國繪畫變遷史綱》(26歲)之類具有深厚學術修養的專業論著。  1933年,傅抱石在徐悲鴻先生的幫助下得到了赴日本留學的機會。1935年,傅抱石在老師金原省吾及當時在日本的郭沫若先生的大力幫助下,在東京舉辦了《傅抱石書畫篆刻個展》,取得了很大成功。  同年,傅抱石因母親病故,由日本返回中國,並應徐悲鴻先生之邀到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抗戰爆發後,傅抱石隨中央大學遷至重慶,在中央大學及國立藝專授課,同時從事抗日宣傳工作。  傅抱石在重慶待了8年,在這期間,傅氏在授課及抗日宣傳之餘,仍繼續進行他的美術史論研究(尤其是對石濤的研究)。此外,在篆刻及繪畫創作方面也在全力進行實踐。8年之中,曾在重慶、成都、桂林等地多次舉辦畫展,展出作品以其全新的畫風與獨特的個性,得到海內外人士的讚譽。  新中國成立後,傅抱石任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教授。1960年成立江蘇省國畫院,傅抱石任院長。同年傅抱石率江蘇國畫寫生團,歷經六省一市,共二萬三千里,結束後在北京舉行《山河新貌》寫生畫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其後,傅氏又進行了東北寫生、浙江寫生、江西寫生、湖南寫生等,再加上1957年率中國藝術家代表團訪問東歐(捷克、羅馬尼亞)期間所作的大量寫生,傅抱石留下了大量歌頌祖國、歌頌大自然且具有創新意義的國畫作品。  1965年9月29日,傅抱石因腦溢血逝世,終年61歲。在這短暫的一生中,傅抱石創造了令人驚嘆的業績:他留下了數千枚印章和數千幅繪畫作品,還有二百多萬字的學術文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