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里木賽乃木

“賽里木賽乃木”是新疆阿克蘇地區廣泛流傳於鄉村的一種傳統的民族民間彈唱藝術形式,是古老的木卡姆的子曲。

簡介

“賽里木賽乃木”是新疆阿克蘇地區廣泛流傳於鄉村的一種傳統的民族民間彈唱藝術形式,是古老的木卡姆的子曲。幾個世紀以來,這種樂曲被當地的維吾爾族人廣為傳唱,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民族文化。“賽里木賽乃木”全部唱完需6小時,由12個曲目、96個唱腔、300餘首詩歌組成,是新疆最大的本土賽乃木。

藝術來源及主要內容

“賽里木賽乃木”來源於百姓生活,具有當地特色濃郁、風土人情純樸等特點。主要講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故事、美麗的愛情故事,公主和王子、地主老財和貧民故事,以民間諺語、民間詩歌的形式和流派傳唱。主要是在大型的慶典活動上由身著傳統民族服裝的民族民間藝人們彈唱。

表現形式

“賽里木賽乃木”的表現形式主要以熱瓦甫彈撥爾都塔爾卡龍琴艾介克等維吾爾族民族樂器彈唱,眾多表演者群起舞蹈,引吭高歌,是最原始、最古老、最純樸的民間唱腔流派表達形式,不同於和田賽乃木、喀什賽乃木、庫車賽乃木。

保護

由於種種原因,20世紀末“賽里木賽乃木”幾乎無人問津,沒有人再唱,“賽里木賽乃木”走到了絕跡的邊緣。為更好傳承和保護這一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阿克蘇地區拜城縣積極探索保護民間文化的新思路,於21世紀初啟動“賽里木賽乃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整理和保護工作。政府通過多方努力,積極調動民間藝人的積極性,政府為民間藝人發放補貼等手段和財政投入扶持政策的傾斜,使面臨絕跡的“賽里木賽乃木”又重新回到了演藝舞台。目前,拜城縣已走訪民間藝人500多人,收集民間故事147篇、民間詩歌8000多首、民間諺語10000多條,為“賽里木賽乃木”的傳承和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傳承

出生於“賽里木賽乃木”傳唱世家的阿皮子·阿克木近日接過接力棒,成為“賽里木賽乃木”第六代傳人,一度面臨絕跡的“賽里木賽乃木”又回到了演藝舞台。
2004年退休後的阿皮子·阿克木通過一年多的辛苦努力,記錄筆記10本,整理出了完整的“賽里木賽乃木”。為唱好原生態的音律,他克服心臟病的不適,一唱就是好幾個小時。功夫不負有心人,2005年7月“賽里木賽乃木”民間組織浮出水面,他的做法得到了拜城縣委和政府的認可。在政府的保護下,2009年“賽里木賽乃木”歌舞團正式掛牌成立,64歲的阿皮子·阿克木擔任團長。
如今的“賽里木賽乃木”歌舞團成為當地最活躍的文藝隊伍,受到各鄉鎮民眾的廣泛喜愛。藝人們將賽里木麥西來甫和賽乃木曲調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一種風格,是拜城縣各族民眾慶祝節日的一道豐盛的文化大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