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管理質量控制

Mode Product Part

質量管理

質量管理是指在質量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協調的活動。質量管理,通常包括制定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以及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

從長遠講,質量就是更高生產率,更少的浪費和更低的成本。而質量管理通過增強產品和企業的知名度,提升客戶忠誠度,形成難以估價的無形資產,及由此而來的經濟效益,則更是不在話下了。而從短期講,暫時或有階段性的平衡質量提升和質量成本關係,是企業致勝的執行力的基礎。

目的是介紹現代質量控制的概念,和它的演變(從僅僅篩選或檢測產成品,到當前質量控制的理念和做法),介紹當前歐洲和一些開發中國家在質量控制卓有成效的實踐做法和經驗;同時指出質量控制未來發展的趨向,尤其是質量管理部門和財務部門的協作,可以幫助企業迎接競爭和管理的挑戰,從質量管理的角度,來有效提升公司的利潤和利潤率。

質量管理八大原則

原則1:以顧客為關注焦點
原則2:領導作用
原則3:全員參與
原則4:過程方法
原則5:管理的系統方法
原則6:持續改進
原則7:基於事實的決策方法
原則8:與供方的互利關係

質量管理的五大工具

1.統計過程控制(SPC,StatisticalProcessControl)
2.測量系統分析(MSA,MeasureSystemAnalyse)
3.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FailureMode&EffctAnalyse)
4.產品質量先期策劃(APQP,AdvancedProductQualityPlanning)
5.生產件批准程式(PPAP,ProductionPartApprovalProcess)

質量控制

質量控制基本原理是通過收集數據、整理數據,找出波動的規律,把正常波動控制在最低限度,消除系統性原因造成的異常波動。把實際測得的質量特性與相關標準進行比較,並對出現的差異或異常現象採取相應措施進行糾正,從而使工序處於控制狀態,這一過程就叫做質量控制。質量控制大致可以分為7個步驟:(1)選擇控制對象;(2)選擇需要監測的質量特性值;(3)確定規格標準,詳細說明質量特性;(4)選定能準確測量該特性值得監測儀表,或自製測試手段;(5)進行實際測試並做好數據記錄;(6)分析實際與規格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7)採取相應的糾正措施。

質量控制7個步驟

(1)選擇控制對象;

(2)選擇需要監測的質量特性值;

(3)確定規格標準,詳細說明質量特性;

(4)選定能準確測量該特性值得監測儀表,或自製測試手段;

(5)進行實際測試並做好數據記錄;

(6)分析實際與規格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

(7)採取相應的糾正措施。當採取相應的糾正措施後,仍然要對過程進行監測,將過程保持在新的控制水準上。一旦出現新的影響因子,還需要測量數據分析原因進行糾正,因此這7個步驟形成了一個封閉式流程,稱為“反饋環”。這點和6Sigma質量突破模式的DMAIC有共通之處。

常用工具

一、統籌法
二、矩陣圖
三、平衡記分卡
四、過程決策程式圖
五、因果圖
六、排列圖
七、散步圖
八、直方圖
九、系統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