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生態質量控制

企業生態質量控制

企業生態質量控制將企業排放廢棄物和造成污染看作是生產過程不合格的一部分。所以,它和傳統的質量管理及TQM之間存在著許多相同之處,其核心都是為了“預防問題”。


概述

儘管質量管理自20世紀誕生以來由事後檢驗發展到統計過程控制(SPC)再到全面質量管理(TQM),但目的始終是為保障預期結果的實現。在全面質量管理方式下,最佳的企業能夠將過程與產品的不合格降至最低,從而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高的產品及服務質量。至於過程與產品是否有利或無害於可持續發展,仍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生態質量控制的思想正是在以工業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原則的基礎上,對質量管理理論和實踐進行反思後發展而來的。
很多國內外學者對生態質量管理或綠色質量管理展開了研究,至今尚未有一個統一的概念。生態質量控制意為使用較少的能源與原料,製造數量更多、品質更好的預期產出,同時整個生命周期中產生的非預期產出在必須滿足環境標準的前提下降至最低。它將環境因素納入企業的質量活動,重視產品質量形成過程對生態造成的影響;從過程的角度上講,它是對那些在產品生命周期內影響企業產品和運作質量,並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因素進行辨識、評價、確認、控制以及持續改進的綜合活動。
全面質量管理的某些思想在生態質量控制中仍然使用,並且得到了加強。以顧客為關注焦點、強調持續改進、採用團隊工作方式和重視管理的作用對企業生態質量控制來說依然不可或缺。企業的首要目標是提供滿足顧客要求的產品或服務,包括顧客對產品不破壞環境的要求。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對顧客和市場的要求進行重新界定,這意味著企業以更為積極主動的態度和顧客進行交流。由於可能會存在一些質量和環境互相牴觸的情況,例如,敏捷製造要求精確的交付,這可能會增加運輸量,由此導致負面環境影響。因此,企業需要對現有的流程進行重新評估。持續改進意味著組織內部的承諾,意味著在企業內部建立一套定期對特定的過程進行審計、評估改進效果、發現改進機會的過程系統。進一步講,實現以顧客為關注焦點和持續改進依賴於企業內部不同部門之問(要超越部門的邊界,這樣可以使整個企業受益而非部門達到最優)以及企業同顧客和其他相關方之間(所有的利益夥伴)的協作。生態質量控制必須涉及所有層次上的所有員工,強調組織最高管理者對質量和環境問題的重視,鼓勵員工的積極參與。加強管理,對員工進行培訓,增強其質量和環境意識,可以使企業以較低的投入獲得更大的回報。

和清潔生產

企業生態質量控制企業生態質量控制會議
企業生態質量控制污染預防、清潔生產、廢棄物減量、為環境設計生命周期評估等在理念基礎上是共通的。企業生態質量管理將產品設計視為減少原料與能源耗用強度的一種方式,要求在開發產品時考慮生態要求和經濟要求之問的平衡,與“為環境設計”的理念相同。
清潔生產強調清潔的產品、清潔的生產過程和清潔的能源。企業生態質量控制與其相比,在中心思想與主要做法上有相同之處。
首先,無論是企業生態質量控制還是清潔生產,其最終目的均為達到可持續發展的境界。因此企業生態質量控制與清潔生產在行動策略綱領與其優先性或有不同,但都是通過企業行為將經濟成長和環境改良聯繫起來;
其次,他們都是對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性支持,都能幫助企業進行連續不斷的降低資源消耗的改進,減小環境負擔和減少伴隨風險;
再次,企業生態質量控制包含了許多清潔生產理念,諸如有效使用原料、預防污染、減少污染源、減廢、原料內部回收及再使用等,它也採用清潔生產,以生產過程中污染預防來取代末端處置,也引進了許多環境管理工具,諸如在研究工藝、減料及節能工作中,採用環境評估及為環境而設計的概念和方法,也套用生命周期的觀點,包括他們為產品減少原料和能量密集度的技術選擇之中,而且通過再循環和再製造重複使用。
其差異主要在於角度與切入點的不同。一方面,企業生態質量控制強調的是經濟和環境的綜合效益,強調有利於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清潔生產則以環境效率為出發點,並希望同時能帶來經濟利益。以經濟與環境系統的觀點來看,假設二者均希望將利益最大化,但必須受限於若干條件,譬如法律法規、企業資本、技術水平、環境容量等,則企業生態質量控制與清潔生產的區別如表2所示。
此外,企業生態質量管理注重一種更為整體的、系統的方法,涉及企業的各個領域,包含了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而清潔生產的重點則在工藝改善和降低廢棄物產生、廢氣及廢水排放的範疇,更多關注產品的生產過程,沒有考慮與產品生產相關的其他環節,強調的是企業如何達到法規規定的排放標準。
企業生態質量控制強調降低產品“自搖籃至墳墓”所有製造、配送、銷售、服務、廢棄等過程中,所使用的原料與能源及製造的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並以此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摒棄傳統的,僅著重以污染物的末端治理方式(End—of-PipeApproaches)處理污染的觀念與做法,但這並不意味著不需要末端治理。在最終廢棄物排放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末端治理對於控制局部工業點源污染源是十分有效的。

評價

限於現代技術水平或者對自然界能量替代和變趕認識的局限,完全符合生態質量的過程和產品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因此,相對於同類過程和產品或相對於過程和產品的現狀, 比較評價生態質量水平是較好的選擇。評價過程或產品在生態質量上的差異,國際上通常採用生命周期的評價方法。依據ISO的定義,所謂生命周期評價方法是指對過程或產品整個生命周期中與過程產品直接相關的環境影響、物質和能源投入產出進行匯集和測定的一套系統方法。
(1)目標和範圍界定。確定評價的方向和深度,以及評價系統的邊界。目標和範圍的確定主要應考慮生態質量基本要求,包括法律法規的要求,顧客對生態質量的性能要求等。
(2)清單分析。通過投人產出分析產品生命周期或過程單元能源和資源的需求和排放(空氣、水、土壤及其他)廢棄物的數據清單,包括生命周期四個主要階段——生產過程、銷售、使用、回收或處置。
(3)影響分析。在清單分析基礎上對生命周期上述四個主要階段對環境影響的重要程度進行定量定性分析。影響因素包括廢氣、廢水、其他廢棄物、噪聲以及電磁污染甚至包括心理狀態污染,從中找出最主要的對環境的影響因素,為進一步改進奠定基礎。
(4)結果分析。主要在上述分析基礎上對照目標要求,對現有產品生態質量影響因素進行改進,指出方向,提出措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