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質量發展規劃

2011年12月1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以川辦發〔2011〕83號印發《四川省“十二五”質量發展規劃》。該《規劃》分質量發展現狀及形勢分析、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主要任務、重大質量工程及項目、完善質量發展保障機制5部分。《規劃》提出的主要目標是是:質量興川戰略取得明顯成效,質量管理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質量總體水平進入全國前十強;產業發展質量、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和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明顯提高;質量安全保障有力,技術支撐能力明顯增強;企業集團、產業集群和經濟園區優勢明顯,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四川省“十二五”質量發展規劃的通知
川辦發〔2011〕83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有關直屬機構:
《四川省“十二五”質量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四川省“十二五”質量發展規劃

質量是衡量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是經濟成長和民生改善的基礎,是區域核心競爭力的有力支撐。質量發展是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內容,是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必要條件。
根據《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結合我省實際,特制定“十二五”質量發展規劃,作為未來5年全省產業發展質量、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環境質量和質量發展工作的政策指導和行動指南。

一、質量發展現狀及形勢分析

(一)“十一五”時期全省質量發展回顧。
“十一五”時期是我省質量發展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5年。面對“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全省質量工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實施“質量興川”戰略,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有效服務“兩個加快”,質量基礎不斷夯實,質量安全有效保障,質量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產業發展質量大幅提升,三次產業比重由20.1∶41.5∶38.4發展到14.4∶50.5∶35.1,“7+3”產業體系和“5大經濟區”初步形成,技術創新和品牌創建成效明顯,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產品質量穩步提高,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達到97.5%,工業及日用消費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達到89.5%,進出口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達到99.75%,食品、藥品和危險化學品等質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工程質量不斷最佳化,建築工程一次性驗收合格率達85%,新型材料廣泛運用,綠色建築快速發展,西部交通樞紐工程、災後重建工程等大批重大優質工程相繼建成投入使用。服務質量顯著改善,服務業增加值由2836.7億元增加到6030.4億元,年均增幅12.2%,用戶滿意度不斷提高,物流、金融、商貿“三中心”建設加快推進,服務標準化示範區、精品服務項目建設成效顯著。環境質量持續改進,生態破壞有效遏制,減排目標全面完成,“三江”和“五大流域”水質穩定,空氣、噪聲、重金屬污染、土壤污染和規模化養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全省181個縣(市、區)生態環境總體良好。
專欄1 “十一五”時期質量發展主要指標(略)
(二)“十二五”質量發展形勢分析。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繼續推進“兩個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是推進質量發展、建設質量強省的重要機遇期。從國際環境看,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世界經濟進入後金融危機時代,周期性調整加劇,需求結構明顯變化,圍繞質量、技術、品牌、資源等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從國內形勢看,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求立足以質取勝,建設質量強國。從全省發展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必須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質量發展成為我省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的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我省質量整體水平的提高滯後於經濟規模的增長,質量發展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主要矛盾仍然比較突出。一是質量發展的基礎還很薄弱。保障質量發展的人、財、物投入不足,檢測技術機構建設和發展滯後,經濟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不強,質量管理基礎性、前瞻性研究不足,質量管理機制、評價機制、懲戒機制和激勵機制還不健全。二是質量發展的深層次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企業違法成本低,一些企業主體責任意識不強、法律意識淡薄、道德誠信缺失,個別地方制假、售假問題仍然突出。部分地方政府統籌質量發展的力度不夠,重總量、輕質量的思維慣性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部門協調聯動不夠,監督管理的盲區和空白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三是質量安全形勢依然嚴峻。食品、藥品等民生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預警、應急體系尚不健全,生態環境壓力較大,質量安全隱患仍在一定範圍記憶體在。四是自主創新和品牌創建力度不夠。原創性產品和創新技術較少,知名品牌不多,品牌帶動經濟發展的成效不明顯,質量理論研究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研成果轉化滯後,支撐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驅動力不強,粗放型發展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一旦增長粗放和質量水平不高,質量安全便得不到保障,勢必引發系統性風險,甚至引發信用危機和社會動盪,從而影響發展進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我省經濟發展核心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從主要依靠資金、勞動力和物質資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技術進步、管理創新和質量提高轉變,把擴大總量與提升質量緊密結合起來,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宗旨,以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為中心,深入實施質量興川戰略,切實加強質量基礎建設,全面推進質量發展,著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人民民眾生活質量,加快建設西部質量強省,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
質量發展必須堅持“政府負總責、企業負主責、監管部門負監管責任”的基本原則,把“以質取勝”作為質量發展的核心理念,把改善民生作為質量發展的價值取向,把保障安全作為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把誠信至上作為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把技術支撐作為質量發展的根本保障,把質量強省作為質量發展的奮鬥目標。充分發揮質量的戰略性、基礎性和支撐性作用,加快“三個轉變”(產品質量向發展質量轉變、質量監管向質量建設轉變、四川製造向四川品質轉變),提升“五大質量”(產業發展質量、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環境質量),推動質量興省向質量強省跨越。
(二)主要目標。質量興川戰略取得明顯成效,質量管理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質量總體水平進入全國前十強;產業發展質量、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和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明顯提高;質量安全保障有力,技術支撐能力明顯增強;企業集團、產業集群和經濟園區優勢明顯,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質量發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初步建成西部質量強省,為實現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堅實的質量基礎。
1.產業發展質量目標。
產業結構:圍繞“一樞紐、三中心、四基地”的戰略目標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實現三次產業比重10.2:50.8:39,形成新型工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產業體系:不斷發展壯大“7+3”特色優勢產業,大力實施“5785”戰略工程,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產業園區的帶動聚集作用,完善產業鏈,不斷壯大產業規模,初步建成現代產業體系。
產業核心競爭能力:建設全國標準化技術組織10個,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500項,制訂地方標準1500項。建設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600家以上,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研發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4.7%,企業專利申請年均增長20%以上,新實施專利超過1萬項。培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120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產品100個、四川名牌產品500個。
2.產品質量目標。
農產品: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培育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80個,實現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面積占全省耕地的60%、水產品生產基地占全省養殖面積的80%,農藥、化肥、獸藥等主要農資產品監測合格率逐年提高。
工業產品: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達到93%以上,重點產品可比性跟蹤監督抽查合格率穩定在94%以上,製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達85以上。
市場商品:重點商品質量監測合格率達到90%以上。
進出口產品:進出口產品質量合格率達到99.8%以上,出口農產品達到國際標準或進口國同類產品質量水平,35家企業獲得國外註冊,享受直通放行企業達到500家。
重點民生產品:加工食品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95%以上,餐飲服務食品、餐具抽檢合格率達到95%以上。藥品評價性抽驗總體合格率達到96%以上,危險化學品、化妝品、保健食品、特種設備、纖維、紡織品、服裝等安全指標全部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
3.工程質量目標。
重大工程:竣工工程質量和安全衛生指標全部達到國家標準和規範要求,省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和大中型工程綜合試車、投產、驗收一次性合格率達100%。
一般工程:一次性驗收合格率達89%以上。
工程質量安全:水利工程、道橋工程、保障性住房全部符合質量安全標準要求,重大質量事故為零。
4.服務質量目標。
生產性服務業:全面實施服務質量國家標準,實現標準化、規範化服務,用戶滿意度指數達85%,研發20項現代服務科技產品。
生活性服務業:基本建立服務質量體系,推進專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網路化經營,顧客滿意度指數達80%以上。
服務品牌建設:重點建設和培育20戶以上年銷售收入過100億元的服務企業和企業集團,力爭2—3戶企業進入中國服務業100強。培育一批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示範區、40個重點生產性服務企業或企業集團,創建50個省級服務名牌企業。
5.環境質量目標。
環境治理:全省五大水系省控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85%,五個出川斷面全部達標且保持穩定;省控城市空氣環境質量達標率大於90%;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85%,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分別減少9.0%和7.0%,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分別減少6.9%和8.6%。
環境安全:確保民眾飲用水水源安全,確保核與輻射環境安全,不發生重特大污染事故。
生態建設:森林覆蓋率達到36%,建成10個以上國家級生態縣、40個以上省級生態縣,成都市力爭建成國家級生態市,全省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文明水平明顯提高。

三、主要任務

深入推進質量興川戰略,建立健全質量發展機制,全面提升產業發展、產品、工程、服務、環境質量,推動落實政府、部門和企業的質量安全責任,強化社會質量監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一)大力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堅持規模化、品牌化、高端化發展方向,大力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產業自主創新,加快技術標準、品牌建設,全面提升產業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
1.全面提升優勢產業發展質量。以最佳化結構、增加總量、提升質量和持續發展為主要任務,推動“7+3”優勢產業發展壯大,重大裝備、關鍵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重點工業產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明顯提高。
專欄2:“7+3”優勢產業發展質量發展任務
電子信息產業:圍繞提高一致性、穩定性和滿足裝備、系統使用要求,加強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新型電子元器件產品質量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裝備製造產業:以產品成套化、性能高端化為方向,快速提升規模和技術水平。
能源電力產業:依託豐富的水能和天然氣資源,建設全國最大的水電生產基地、全國重要的“西電東送”和“西氣東輸”基地。
油氣化工產業:突破天然氣鹽化工、磷硫化工等產業核心技術,建設現代油氣化工製造業基地、高性能化工新材料製造基地和新領域精細化工製造基地。
釩鈦鋼鐵產業:把攀西、內江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成國內最大的釩鈦工業園及西南技術最先進的含釩鈦鋼生產基地。
飲料食品產業:把“中國白酒金三角”打造成世界最大的頂級白酒生產基地,產銷量達到全國的40%,形成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區域品牌。
現代中藥產業:建立藏藥材標本庫,打造藏成藥產業基地,打造國內一流麝香產業。
航空航天產業:進一步加強科研創新,大力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航空航天產品,開展空天技術研究,著力打造國家級軍民結合型航空航天產業基地。
汽車製造產業:加快供應配套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純電動汽車和油(氣)電混合汽車,開展太陽能汽車和氫能汽車前沿技術研究,大力推進高能效、低排放節能汽車發展。
生物工程產業:大力發展生物製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基材料產業,引導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產業健康發展。
2.最佳化提升傳統產業發展質量。綜合運用生產許可、市場準入、強制性認證認可等質量手段,進一步提高“兩高一資”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能耗、排放、技術、安全等準入門檻,加快淘汰落後生產工藝、設備和生產能力,採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施大企業、大集團戰略,促進資源、要素向強勢、優勢企業聚集,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專欄3: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任務
冶金(有色)產業:全力發展高性能有色金屬新材料、高精度硬質合金、鎢鉬製品及硬面材料,鞏固矽、鋰深加工產品在全國的龍頭地位,加強再生金屬資源的回收利用,把我省建設成為全國重要、西部最大的有色金屬新材料基地。
機械產業:大力發展專用機械、工程機械、農業機械,突破關鍵技術,推動機械產業上檔升級。
建材產業:全省水泥行業綜合利用各種廢渣和其他廢棄物量達到5000萬噸,低溫餘熱發電裝置在建材企業中廣泛套用。
輕工產業:加快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
紡織產業:加快紡織園區建設,建設5個百億元紡織園區,形成10個紡織產業集群,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4%,提高新產品產值率
3.加快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質量。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攻關與創新工程、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產業化示範工程建設,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導向,突出高新高端、節能環保、優質高效要求,突破300項以上核心關鍵技術,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和專利及時轉化為標準,形成一批以我為主的技術和產品標準,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質量水平與國際同步發展。堅持統籌規劃、服務超前原則,夯實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園區)配套服務和科研、檢測等要素保障能力,強化要素協調配套,促進產業集聚發展,打造國家級重大產業基地。
4.整體提升產業競爭能力。建立產業創新發展體系,支持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加快新產品研發,加快由模仿創新階段向自主創新階段轉化,最佳化提升發展層次和水平。構建產業標準化體系,優勢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生產的產品比重達到80%以上,產業骨幹企業成為國際標準的主體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主導,增強應對國際、國內技術標準競爭的能力,占領產業制高點,提升產業話語權。培育品牌創建體系,實施政策引導、政府激勵,打造品牌創建示範區、示範帶,加快“品牌四川”建設。
專欄4:質量對比提升活動
到2015年,在農業、工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等行業,組織2000家重點企業分類分層次開展質量對比提升活動,通過與國內外優秀企業和知名品牌產品進行對比,在管理、技術、質量等方面樹立標桿,尋找差距,分析原因,制訂改進和攻關方案,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實現質量提升和趕超,樹立各產業領域質量標桿
(二)大力提升產品質量。堅持從源頭抓質量,強化質量過程控制,強化行政執法和責任追究,提高制假、售假違法成本,嚴防發生系統性、區域性質量安全事件,提升產品質量整體水平。
1.落實企業主體責任。
(1)強化企業責任體系建設。嚴格企業對質量安全的第一責任,企業法定代表人對質量安全負首要責任。加強企業質量文化建設,進一步強化企業法人及企業全體員工的法律意識、質量意識、責任意識、誠信意識,切實杜絕不合格產品出廠銷售。企業切實履行產品修理、更換、退貨及缺陷產品召回等法定義務,依法承擔質量安全損害賠償責任。
專欄5:企業質量文化建設活動
加強企業道德建設,把質量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樹立“質量是企業生命”的價值觀,培育以用戶、消費者為關注焦點的質量理念,倡導誠實守信的職業操守,珍視質量信譽,自覺抵制違法生產經營行為。
(2)夯實企業質量管理基礎。推動企業完善從產品設計、原材料採購、生產加工、關鍵工序控制、出廠檢驗、包裝、運輸、儲存到市場銷售的全過程質量安全保證體系,嚴格關鍵環節質量控制,嚴格質量檢驗檢測,推行科學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廣泛開展質量改進、質量攻關、質量比對、降廢減損等活動,有效控制質量波動,減少質量損失。把技術創新作為提高質量的有效手段,年度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強度的比重達到1.5%以上,改善品種質量,增強質量競爭力。推動企業加強對質量管理基礎工作的投入,加大對質量、標準化和計量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規模以上企業有一批質量、計量、標準化專業技術人員。
2.加強質量監督管理。以提高產品可靠性為目標,以質量安全為底線,加大質量監督管理力度,促使質量安全管理從被動防範向主動控制轉變,營造公平競爭、優勝劣汰、安全消費的市場環境。
(1)促進農產品質量提高。以現代農業產業基地標準化建設、園藝作物標準園建設和創建“三品一標”為核心,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質量監管。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培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和“三品一標”優質農產品2000個。推進農產品場地掛鈎、農超對接、準出和準入有機結合,實行生豬定點屠宰、全面檢驗檢疫制度。引導農資、農技雙連鎖服務並集中配送,確保農業投入品質量安全,建設優質糧油、優質商品豬和特色畜禽、特色效益農業三大基地,鼓勵大型乳製品、肉製品等食品企業參與標準化、規模化種養殖基地建設,保障生產加工原料供應質量。
(2)促進工業產品質量提高。不斷夯實標準、計量、認證等質量管理基礎。強化標準執行情況監督檢查,杜絕無標生產。新建計量標準裝置500項以上。大力推進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全省體系認證企業達1.2萬家,強制性產品認證目錄內生產企業全部取得3C認證證書。組織2000家企業開展區域、行業、企業及產品質量評價活動,促進產品質量持續改進。推進工業設計中心建設,開展產品傷害監測、消費品安全管理關鍵技術和制度研究。加強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和後處理,健全產品準入、溯源和召回機制。
專欄6:製造業可靠性提升活動
在全省2000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企業開展質量可靠性提升活動,加強產品可靠性設計、試驗及生產過程質量控制,提升製造業質量可靠性水平和質量競爭力,促進全省製造業產品質量由符合性向適用性、高可靠性轉型,質量競爭力指數逐年提高,進入全國前10強。
(3)促進市場商品質量提高。推進流通領域商品質量“四制兩查一承諾”長效監管機制建設,加強行政指導,強化經營自律,建立健全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測不合格商品資料庫,強化監測信息利用和共享。加強日常巡查,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消費環境。把優質安全作為擴大內需的積極要素,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4)促進進出口產品質量提高。加強企業技術研發,建立嚴密的質量追溯體系,確保進出口產品質量。鼓勵典型出口企業樹立樣板,帶動更多企業產品質量達到出口標準。強化口岸查驗和後續監管,大力推行電子監管、出口免驗、綠色通道、直通放行機制,培育600家農產品、食品出口加工、出口免驗企業,分類管理一類、二類企業數量大幅增加。加強對法定檢驗進出口商品的通關單聯網核查,嚴格執行農獸殘監控計畫,推進認證認可國際互認,加強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幫助企業提高應對國際貿易糾紛和智慧財產權糾紛能力。完善疫情疫病風險分析評估、應急預案、預警快速反應和聯防聯控機制,嚴防動植物疫病疫情、有毒有害物質和存在質量安全隱患的商品進入或輸出,杜絕疫病疫情跨境傳播。
3.保障食品、藥品、特種設備質量安全。始終保持食品、藥品、特種設備等民生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高壓態勢,重典治亂,嚴格實施風險分析,嚴格實施準入制度,嚴格生產過程監管,嚴格監督抽查和檢驗檢疫,嚴格執法打假,及時處置突發事件,構建質量安全監管常態機制,加強質量安全制度保障,維護經濟運行質量安全,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生產生活質量。
(1)著力保障食品質量安全。嚴格食品及食品相關產品生產許可、食品流通許可、餐飲服務許可制度。加大食品監管檢查力度,確保食品原料、食品包裝及食品添加劑可追溯率達到100%。加大生鮮乳收購、活畜販運、屠宰、酒類產銷等重點環節和小作坊、小攤販、小餐飲巡查和抽檢力度,食品質量安全建檔率達到100%。嚴厲打擊食品原材料供應、生產加工、銷售、儲運、配餐過程中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以及使用非食品原料的違法行為。加強米、面、油、肉、乳製品等民生產品和兒童食用品的質量安全監管。嚴厲打擊生豬亂屠濫宰、制售病害豬、注水豬和制售假冒偽劣酒類商品等違法行為。強化預包裝食品、食品添加劑、保健食品標籤標識管理,大力推行HACCP(食品危害分析關鍵控制)認證,建立食品安全專家諮詢機制,加強風險分析預警,打破行業潛規則。積極引導食品生產企業由傳統分散型小型化向集團化、集約化發展。強化食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建設和裝備配置,加強部門合作,探索設立鄉鎮食品安全監管崗位,在街道、社區建立社會監督員隊伍。
(2)著力保障藥品質量安全。嚴格實施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深化農村“兩網”建設,加強基本藥物生產、流通、使用等環節的監管,加強對藥品經營企業GSP日常檢查,基本藥物、高風險藥品電子監管達到全覆蓋。建立科學規範的藥品審評機制,提高藏藥製劑標準,全省藥品生產全部符合新修訂GMP要求。健全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為基礎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數達到每百萬人300份。確保保健食品評價性抽驗合格率達到95%以上,無菌和植入物生產全部符合醫療器械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要求。涉藥單位納入藥品信用等級管理達到90%,縣級以上醫療機構藥品不良反應病例報告覆蓋率達到85%、醫療器械不良事件報告覆蓋率達到70%。
(3)著力保障特種設備安全。構建較為完善有效的特種設備動態監管、安全責任、風險管理、績效評價和科學支撐體系,形成企業全面負責、檢驗技術支撐、部門依法監管、政府統一領導、社會廣泛支持的特種設備質量安全多元共治格局。加強涉及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電梯、索道、遊樂設施、氣瓶氣罐、鍋爐等特種設備的安全檢驗和行政監察。將特種設備安全工作納入當地統計指標體系。建立完善特種設備政府監管平台和特種設備事故調查處理工作機制;推行實施特種設備分級分類監管,建立安全風險監控機制;進一步落實企業主體責任,開展使用單位管理標準化活動,提高企業安全管理水平。特種設備事故率控制在0.5起/萬台以下、死亡率控制在0.5人/萬台以下。
(三)大力提升工程質量。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全面增強建築、交通運輸、水利電力等工程的實用性、安全性、耐久性,提升人民民眾對工程質量的滿意度,重點工程質量達國內先進水平。
1.完善工程質量管理體系。貫徹實施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強化工程質量管理和監督制約體系建設,重點抓好施工企業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省、市、縣三級工程質量檢測體系建設。建立完善工程質量激勵機制、工程參建各方監督制約機制、工程質量投訴舉報機制,充分發揮各方面對工程質量的監督作用。
2.嚴格建材質量管理。強化建材生產許可、市場準入、強制認證、監督抽查等質量監督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從產品設計、原材料採購、生產加工、關鍵工序控制、出廠檢驗到市場銷售的全過程質量安全保證體系,全面增強建材企業質量技術基礎和創新能力。全省水泥、鋼材、化學建材及隔熱保溫材料等重點建材生產企業全部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加強建材產品質量監督抽查,一般建材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90%以上,涉及工程結構安全的主要建材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100%。嚴把工程建設進場材料質量關口,建立和完善進場材料採購、驗收、檢驗、使用全過程追溯體系,杜絕不合格建材進入施工現場。大力推進新型環保、節能建材產業發展。
3.加強工程質量監管。嚴格落實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和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及工程施工技術規範,最佳化工程技術方案。強化對工程建設、勘察、設計、施工及工程監理單位的資質管理和行為監督,強化工程質量通病治理,嚴格落實工程建設各主體質量責任,加大違法違規行為查處力度。切實抓好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產業項目建設管理,加強交通、水利、能源重點項目工程實體質量檢查制度,確保工程質量。加強工程抗震設防,增強學校、醫院、住宅、大型公共建築等抵禦地震災害能力。全面推行住宅工程質量分房驗收制度,提高住宅工程整體質量水平。
專欄7:工程質量技術創新活動
大力推進建設工法開發套用研究,推廣套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提高施工技術管理水平和工程科技含量,力爭全省重點工程質量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加強水利工程檢測技術的創新和檢測標準的研究工作。
4.健全設備監理制度。加大設備監理市場培育力度,加強設備監理立法和技術標準建設工作,發揮設備監理具有的技術管理、契約管理、組織管理、資質審查和協調工作等多項業務職能。對重點建設項目中的成套設備,在項目法人責任制的基礎上加強設備監理力度,提高工程項目管理水平,減少和防止項目風險。
(四)大力提升服務質量。以標準化、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國際化發展為導向,推動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均衡發展,新興服務業創新發展,農村服務業協調發展。
1.健全服務業質量管理體系。全面貫徹實施質量管理體系要求(ISO9001—GB/T19001),重點服務業積極導入質量管理體系業績改進指南(GB/T19004)。引導和鼓勵服務業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促進服務業標準化、規範化、國際化發展。抓緊制定和修訂物流、電信、電子商務、郵政、快遞、旅遊、體育、商貿、餐飲、社區服務等服務標準,繼續推進國家級、省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鼓勵和支持行業協會、服務企業積極參與標準制修訂工作。在交通運輸、現代物流、現代金融、商貿旅遊、醫療衛生、郵政通訊等重點領域開展服務業滿意指數評價試點及質量提升活動,建立顧客(用戶)滿意指數評價體系,建立完善服務承諾、服務公約、服務規範、行業比對、行業監督等制度。
專欄8:農村金融服務質量提升活動
加強金融服務機構網點及基礎設施建設,到2015年末,由農發行、農行、農商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組成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解決農村金融服務空白鄉鎮問題。開展金融系統服務標準化示範試點,逐步推進金融服務業的質量認證工作,增強金融服務的安全性、可靠性、準確性,提高金融消費者的服務滿意度。
2.加強生產性服務業質量管理。加強現代物流、商貿流通、現代金融、電子信息、科技和諮詢、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管理,初步建立以西部物流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為重點的生產性服務業服務質量評價體系,推進生產性服務業標準化建設。重點推進汽車4S店、電動汽車、現代物流等標準建設,發展成都、川南、川東北三大物流區域,培育一批省級以上生產性服務業物流園區,建設一批省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工業設計集群,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穩步提高。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功能服務平台建設,初步形成綜合管理與專業化服務相結合的標準化管理服務體系。
3.加強生活性服務業質量管理。加快發展社區商業和社區服務業,大力推動標準化菜市場、廢舊物資回收網店等便民設施建設,提高家政服務和社會化養老、教育、醫療衛生、新聞出版、郵政、電信、廣播影視、旅遊、文化體育和休閒娛樂等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質量。不斷夯實服務標準、服務人才、服務統計、服務管理等基礎工作,推進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和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改造提升商貿、餐飲、賓館等傳統服務業,推動全省服務標準和服務質量上檔次、上水平。
4.加快服務品牌建設。支持著名服務企業以商標專利等智慧財產權為紐帶,進行跨地區、跨行業兼併重組,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龍頭服務企業和企業集團,輸出品牌服務,發揮示範效應,提升區域和行業整體服務質量。大力支持創建自主品牌,扶持中華老字號企業發展,積極推進行銷和管理創新,加強對名稱、標誌、著作權等無形資產的開發保護,逐步培育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知名品牌。擴大服務外包,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資質的服務外包企業,形成外包產業基地。大力發展旅遊、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輸出等具有比較優勢的服務貿易,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五)大力提升環境質量。以深化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為抓手,以解決危害民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防範環境風險,改善環境質量,努力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1.推進節能減排。做好火電、冶金、建材、焦化、機動車及造紙、食品飲料、紡織、農副產品加工等涉氣、涉水重點行業和企業的污染源普查及動態更新工作。按照國家確定的4種主要污染物“十二五”約束性指標,逐級分解落實減排目標任務。強力推進工程減排、結構減排、管理減排和高耗能特種設備節能工作,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督查,對減排措施不力實行總量減排“一票否決”。加強減排統計、監測和考核“三大體系”建設,夯實總量減排工作基礎。
2.加強污染防治。按照“工業全控全防、大氣聯控聯防、農村聯片整治、江河休養生息”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強污染防治。開展造紙行業污染整治,加快淘汰小電鍍、小製革、小冶煉、小燒結、小焦化、小水泥等落後產能。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大力整治重點防控地區、重點防控行業和重金屬排放企業環境違法問題。強化排污申報,全面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加強城市污染防治,開展環保模範城市創建活動,深化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加強機動車尾氣污染治理,加強污水處理廠環保監管。加強重點流域和農村污染防治,加強城鄉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地水質達標率不低於90%,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得到安全處置。開展“農村環境清潔行動”試點。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
3.嚴格環境質量管理。加強環境質量監測,進一步提升水氣聲、核與輻射等常規環境質量監測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強化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和總量減排監測,努力實現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監測指標的全覆蓋。充分發揮環境影響評價的作用,繼續推進規劃環評,嚴格新增污染物排放建設項目的環評審批。強化污染源現場監察,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強化環境應急管理,積極應對環境突發事件,有效防止事態擴大。推進環境管理體系、能源管理體系認證,到“十二五”末兩項認證獲證企業達3000家。
4.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全面實施生態省建設,繼續推進生態市、生態縣和生態鄉鎮、生態村、生態家園、生態工業園區、生態小區等生態建設示範區創建,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加大地震災區和生態脆弱區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推動生態脆弱區建設國內一流生態示範區域。
(六)建立健全質量發展公共管理體系。推進質量誠信體系建設,加強質量安全風險管理,建立社會質量安全救助機制,完善公共管理職能,提升質量發展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1.推進質量誠信體系建設。以提升質量誠信水平為目標,以質量信用信息的發布和套用為手段,以健全企業質量檔案為基礎,以完善產品質量信用記錄為重點,以建立企業質量信用制度為核心,以加強質量信用監管為保障,努力營造“誠實經營、以質取勝”的市場環境。
(1)健全質量信用評價機制。建立以企業質量信用為主要內容的社會質量評價體系,搭建以企業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以物品編碼為溯源的質量信用共享套用平台。建立社會中介組織、檢測機構信用評價機制,加強社會中介組織、檢測機構信用評價管理。
(2)建立質量信用激勵機制。推動質量信用管理聯動,實施質量信用等級分類管理,完善信用獎懲制度。定期發布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環境質量誠信信息,建立質量信用“黑名單”制度,公布失信企業、失信中介機構和失信檢測機構名單,引導社會輿論和投資消費。推動銀質合作,把質量信用納入銀行信貸信用評價體系。
(3)完善質量投訴和消費維權機制。充分發揮“12315”、“12365”等申訴、舉報熱線作用,暢通消費維權和質量投訴渠道,支持和鼓勵消費者依法開展質量維權活動。建立社會質量監督員制度,完善社會公眾、新聞媒體、市場主體廣泛參與的社會監督機制,積極推進社會性質量仲裁檢驗和質量鑑定,加大對質量信用的司法介入力度,有效維護消費者權益。
2.嚴格質量安全風險管理。加強對重點產品、重點工程、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的風險監測力度,做到對質量安全風險早發現、早研判、早預警,防範或減少質量安全事故發生。
(1)建立健全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評估體系。建立以省級質量安全信息綜合控制平台為中心,生產消費一線信息節點為基礎,網路監測為載體,部門投訴舉報平台為補充,檢驗檢測機構為支撐的質量安全風險監測網路。建立多部門合作的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制度,組建不同行業質量管理及技術專家組成的評價隊伍,對食品等重點產品中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危害以及環境安全進行風險評估,並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制定風險預警等級。及時向社會公眾報告質量安全狀況,維護公眾質量安全知情權,提高質量安全群防群治能力。
(2)建立健全質量安全風險快速處理機制。把質量安全風險管理納入各級政府應急管理體系,綜合運用政府應急管理手段,加強質量安全風險應急管理。建立健全由政府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質量安全事故調查處理制度和安全風險快速處置機制,完善質量安全風險管理工作體系。制定風險應急預案,組織開展風險處置演練,防止個別風險轉化為普遍風險。
(3)建立健全質量安全宣傳教育工作機制。開展“質量月”、“3·15”、“質量萬里行”等活動,充分利用報刊、電視、廣播、網路等新聞媒體,加強質量安全特別是食品質量安全宣傳教育。積極發揮社會團體、協會、學會和專家學者的作用,暢通公共參與途徑,普及公眾質量安全基本知識。
3.建立質量安全社會救助機制。把質量安全社會救助納入政府社會管理內容,積極探索實施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質量安全社會救助機制,推行以侵權責任賠償為主的質量安全責任保險制度,引導企業、行業協會、保險公司以及評估機構開展合作,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實現互利共贏,防止質量安全風險轉化為社會風險。積極開展質量傷害研究,完善產品維修、更換、退貨質量責任制度,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四、重大質量工程及項目

集中抓好技術標準、檢測能力、質量信息化及質量教育科研等基礎工程及項目,建設公共服務平台,夯實質量發展基礎,增強質量發展保障能力,為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標準化示範工程。引導和鼓勵企業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支持企業研究制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關鍵技術標準,積極參與國家標準、國際標準的制(修)訂工作,搶占產業、產品標準的制高點和話語權;加大各領域標準化試點示範力度,著力提高項目建設質量,充分發揮項目的輻射帶動作用,提升全省標準化套用和管理水平,帶動產業提質增效,促進傳統產業改造,現代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
專欄9:標準化示範重點領域
農業:以現代農業生產基地為主要示範載體,以推廣省工節本增效技術、循環農業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和農機技術等為重點,建設國家級、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項目200個,示範區優勢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覆蓋率達到100%。
工業:積極探索高新技術園區、工業園區、產業園區、產業集群標準化建設、管理、服務模式;組織75家企業開展安全生產、節能減排、循環利用、清潔生產和開展低碳經濟研究等標準化示範試點工作;推進20家科技創新型企業、新興產業龍頭企業開展“標準化良好行為”試點。
服務業:積極推動服務標準的貫徹實施,推進現代物流業、商貿流通、觀光旅遊等服務標準化試點工作,試點單位150個,著力打造一批主業優勢突出、競爭力較強、市場影響大的知名服務企業和服務品牌。
社會事業:以環境保護、新農村建設、防災減災、氣象服務、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領域為重點,積極探索在社會事業領域推行標準化試點示範,推動相關領域標準化工作的開展。
(二)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建設工程。堅持“緊貼需求,服務產業,保障民生”的原則,加大各級檢驗檢測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建設力度。重點在龍泉(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國家級質量技術支持中心(打造全省特種設備檢驗檢測研究基地、全省標準化技術研究基地和全省纖維紡織品研究基地3個國家級科研檢測基地),深入推進成都(國家)質檢院建設,並以此為骨幹,構建全省高端公共技術平台,打造西部檢測高地。同時根據全省產業發展布局,擬新建國家質檢中心13個,分批次建設省級質檢中心20個,加大對民族地區省級質檢中心支持力度,在工業園區建立各具特色的公共技術平台。到“十二五”末,在我省初步建成體系較為完備的產業、產品質量公共技術服務平台。
專欄10:國家質檢中心建設布局
國家食品添加劑質檢中心(成都)
國家繭絲綢產品質檢中心(成都)
國家電線電纜質檢中心(成都)
國家電子信息及物聯網套用產品質檢中心(成都)
國家重大裝備及零配件質檢中心(德陽)
國家泡菜檢測中心(眉山)
國家電器安全質檢中心(綿陽)
國家矽產品質檢中心(樂山)
國家新材料質檢中心(自貢)
國家電站鍋爐質檢中心(自貢)
國家茶葉產品質檢中心(雅安)
國家酒類及原輔料質檢中心(宜賓)
國家天然氣化工產品質檢中心(達州、瀘州、成都)
(三)食品藥品檢測體系建設工程。以全面提升食品藥品質量安全保障能力為核心,建立健全以省級檢驗機構為龍頭,市級(區域)和縣級檢驗機構為骨幹,企業檢驗機構為基礎,社會檢驗檢測機構為補充,層級分明、重點突出、全面覆蓋、保障有力的食品(農產品、保健品)、藥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所有食品、藥品生產企業都按規定建設檢測實驗室,並配備專業的實驗人員,推進大型食品藥品企業檢驗檢測機構充分發揮檢驗把關、風險預警和科研創新作用。推進省食品藥品安全監測及評審認證中心、省藥物濫用監測中心、省保健食品化妝品檢驗檢測中心、省保健食品化妝品評審認證中心建設,完成省醫療器械檢測中心常規產品檢驗能力升級。
專欄11:全省食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重點
省級食品質檢機構建設:由農業、質監、藥監、衛生、出入境檢驗檢疫等部門牽頭建設,分別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食品、食品相關產品、保健品及化妝品、進出口食品領域發揮科研帶動和課題攻堅作用。
區域性食品質檢機構建設:按照地方政府對食品質量安全負總責的要求,由市州政府在原有質量技術監督檢測機構基礎上,整合本區域食品檢測資源,各建1個區域性食品質量監督檢測機構,大幅增加檢測裝備投入,提高檢測能力,拓寬檢測領域,增加檢測項目,發揮安全檢測、風險分析與預警和快速應對突發事件的作用。
縣級食品檢驗機構能力建設:推進全省食品生產大縣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建設,重點防控普遍性、區域性的食品質量安全隱患。
(四)工程質量檢測體系建設工程。以圍繞中心、服務經濟、促進發展、開拓創新為原則,建立健全建設、交通、水利等行業工程質量檢測體系,確保工程質量檢測體系布局合理、運轉協調、行為規範、公正高效和科學準確。建立各行業的省級檢測中心或省級重點實驗室,推進工程實體檢測制度。通過資源、品牌、技術、人才合作,培育省建築工程質量檢測中心等20家在國內有影響力的工程質量檢測機構,進一步加大對既有建築可靠性檢測鑑定的技術研究,為確保既有建築安全使用提供技術支撐。
(五)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工程。進一步最佳化和完善環境質量監測網路,確定環境監測點位的布設數量、位置、功能,最佳化調整省控環境監測網路布局,增加環境監測點位的覆蓋面,設立環境質量評價、考核、預警點位。加快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全省環境監察機構標準化建設達標率達到80%;省、市、縣三級環境監測機構標準化建設達標率分別達到100%、80%、60%;省、市、縣三級環境信息機構規範化建設達標率分別達到100%、80%、50%,實現縣級站能監測、市級站能應急、省站能預警的目標。把省環境監測站建成為引領全省環境監測技術,研究和解決新型環境問題的“技術龍頭”,成為全省環境監測的技術中心、網路中心、數據中心、質控中心和培訓中心。推進能源計量技術保障體系建設,建成國家級能源計量中心1個,能效檢測中心1個、省特種設備能效測試中心1個;建立國際互認的計量檢測校準實驗室5個,新建達州、瀘州2個省級城市能源計量中心,著力推進自貢、攀枝花、樂山、德陽、眉山、綿陽6個城市能源計量中心建設。
(六)質量信息化工程。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建立覆蓋政府相關部門、企業、公眾的質量公共服務監管信息平台。
專欄12:質量信息化建設重點
質量信息化基礎平台:建設質量監管基礎網路,把質量信息共享查詢納入到四川無線城市網路建設,提高質量信息的套用水平和受益面。
質量信用信息綜合資料庫:建立跨部門的質量信用信息資源聯合目錄,整合生產、銷售、流通、消費等各領域的質量信用數據,搭建公益性元數據交換平台,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建立覆蓋全面的公共檢測資源資料庫,實現檢驗檢測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巨觀質量決策支持資料庫:充分利用數據倉庫、數據挖掘、在線上分析等決策支持技術,基於質量數據、企業質量信用、質量安全數據等業務數據建立分析和評估模型,建設決策支持系統,輔助領導決策。
質量溯源體系:建設覆蓋產(商)品生產者、經營者、監管者、消費者的全員參與系統,保證產(商)品質量信息的可追溯,實現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和缺陷產(商)品快速召回。
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和應急處置系統:利用物聯網技術,建立覆蓋全省、互連互通、整體聯動的產(商)品、藥品質量安全和特種設備安全風險預警系統和應急指揮系統,增強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
標準信息平台:整合全省標準信息資源,建立四川標準館,構建覆蓋全省、輻射西部的標準信息服務平台和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信息服務平台,建立出口重點行業、重點企業與省WTO/TBT中心互聯互通的應對體系。
(七)檢測裝備能力建設工程。圍繞地方經濟發展和保障民生,加強四個層次(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六大系統(計量檢測、重點產業產品質量檢測、食品藥品農產品質量檢測、醫療衛生檢疫、特種設備安全檢測和棉花纖維公檢)的檢測裝備能力建設,提升質量檢測把關能力。
專欄13:檢測裝備能力建設重點
計量檢測能力:重點加強民生計量、貿易結算計量、醫用計量、工業量值傳遞和量值溯源計量檢測裝備能力提升。縣級計量技術機構重點開展貿易結算用水錶、電錶、衡器、加油機、出租汽車計價器、小型醫用計量器具等的檢定檢測裝備能力提升。
重點產業產品質量檢測能力:圍繞主導產業,著重加強和完善節能環保產品、轉基因產品、生物質能等新型安全性能檢測裝備能力提升,加強涉及安全、健康、環保一般產品質量檢測裝備能力提升,對實行生產許可和強制認證的產品加強與國際互認接軌的檢測裝備能力改造和提升。
食品、藥品、農產品安全檢測能力:提高食品、藥品和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能力,加強高、精、全、快速檢測裝備投入,提高和完善各市、縣級食品P2(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級微生物實驗室的業務功能,加強地方農特產品常規檢驗項目和地理標誌產品特性檢測裝備投入。
醫療衛生檢疫能力:加強縣鄉和邊遠地區醫療衛生檢疫檢查設備和裝備投入,改善醫療衛生檢疫條件,逐步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檢疫檢測水平。
特種設備安全檢測能力:加強特種設備檢測研究和事故分析應急指揮裝備能力提升,強化特種設備安全評價檢測、動態監管檢測和事故應急救援技術裝備能力。
棉花纖維公正檢驗能力:以棉花、兒童纖維、羽絨製品、貼身服裝中涉及人體健康安全的項目為重點,大力提升技術檢測裝備能力和公正檢驗設備技術能力。
(八)質量教育科研基地建設工程。完善質量人才教育培養體系,推進質量人才培養相關專業和院校建設,鼓勵現有高校積極開展質量相關專業教學,培養質量相關專業人才,提高全省質量人才培養水平和辦學層次。鼓勵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質檢技術機構等開展以加強巨觀質量管理、提升科學管理水平和提高產品質量為核心的質量管理基礎理論、政策措施和技術方法研究,促進質量管理工作科學化。
專欄14:推進質量技術(職業)院校建設
加強對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學校建設的支持力度,整合全省質量技術專業和人才資源,利用泛珠質監合作(9+1)與川渝經濟區域優勢,採取行業與地方共建方式,打造西部質量人才教育培養和技術研發高地,系統培養質量技術專門人才,積極創造條件,為組建四川質量技術職業學院夯實基礎。

五、完善質量發展保障機制

完善質量規劃實施機制,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加強政策引導和組織協調,推動規劃順利實施。
(一)加強質量發展組織領導。樹立戰略質量觀,使質量優先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針之一。全省各級人民政府對質量安全負總責,建立健全質量發展考核評價機制,將質量合格率、滿意度指標、質量競爭力指數等質量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指標體系及工作考核。大力構建政府主導、企業主體、部門協同、社會聯動的“大質量”工作機制,各有關職能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落實好相關工作任務,共同推進質量發展。省委、省政府實施“質量興川”戰略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質量發展規劃落實情況的檢查考核和督促指導。
(二)強化質量發展經費保障。全省各級人民政府應建立健全質量發展經費保障機制,重點支持標準體系建設、質量監督抽查、檢驗檢測體系及國家級、省級重大質量工程等項目建設。質量監管部門要督促企業建立健全質量發展費用提取和使用制度,支持和鼓勵企業不斷加大對質量工作的投入。
(三)推進質量發展法治建設。深入貫徹實施國家質量法律、法規,研究制定質量責任、質量獎勵、質量信用等與相關法律配套的地方法規和政府規章,完善質量法規體系。將質量法律、法規納入全民普法教育規劃,在全社會普及質量法律、法規知識,不斷增強全民質量意識。強化執法隊伍管理,提高執法人員依法行政能力,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嚴格規範行政權力運行。加大打假治劣力度,提高違法成本以淨化市場,為提升全省發展整體水平創造良好環境。
(四)完善質量發展激勵機制。鼓勵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設立相應的政府質量獎。建立品牌培育和標準創新激勵機制,支持企業培育爭創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中華老字號、“三品一標”、“魯班獎”、“天府杯”和四川名牌產品等品牌以及國家和省級標準化示範項目。鼓勵企業開展“百城萬店無假貨”、創建星級旅遊品牌、優質優良工程、服務滿意度測評等質量創優活動。
(五)加快質量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質量管理隊伍、質量檢測隊伍和質量執法隊伍建設,提高質量工作能力和水平。實施質量專業技術人員職業準入制度,完善質量關鍵崗位的技術和管理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加強對企業經營者的質量培訓。大規模培養質量專業技術人才和掌握工藝操作技巧的熟練工人,進一步完善質量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引進、培養和評價機制,以質量領軍人才開發帶動質量人才整體建設,實現人才開發、質量提升、產業發展融通互動。
(六)最佳化質量發展工作環境。建立健全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體制環境。反對壟斷經營和不正當競爭,破除地方保護,維護市場秩序,形成公平、公正、有序、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加強質量管理、檢驗檢測、計量校準、合格評定、信用評價等社會中介組織建設,進一步規範中介組織管理,充分發揮中介組織橋樑紐帶作用。強化質量輿論監督,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大對質量違法行為的曝光力度。提升質量文化軟實力,努力形成政府重視質量、企業追求質量、社會崇尚質量、人人關心質量的良好氛圍。
附屬檔案:名詞解釋(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