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州鐘山古民居

賀州鐘山古民居

鐘山縣古民居建築群是明清時期所建,距今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是保存較完整的古民居建築群。街道用石賀州鐘山古民居慮,頗具匠心,別具雅秀。文物古蹟保存完好,自治區文化廳把它列為縣級保護單位。

概況

賀州鐘山古民居 賀州鐘山古民居

沿革龍道村初建於元朝中。龍道村屬於賀州市鐘山縣回龍鎮管轄(具體方位、交通,待去過實地後再做修改)

沿革

龍道古民居建築群 龍道古民居建築群

為該村陶氏村民獨姓居住,唐朝大中時期,該村居民先祖陶英為平定平樂地區之匪亂從江西到了平樂而不復北歸,逐漸由平樂發展到龍道村。歷史上該村是一座比較崇尚教育的村莊,讀書習武成為該村一大風尚。據史料記載,明末時期該村曾出一舉人,名陶大鼎,因不願為清朝官而歸隱故里,辦起私塾,收徒講學,從而村中出了一批秀才,該舉人老死後,該村秀才為紀念這位可敬的師長,也為了體現自己知書明理、崇尚雅儒文化的詩禮家風,在建造房屋時,在石門框上刻上詩聯,從而有了今天該古民居大多有石刻對聯的現象。清道光、鹹豐時期,由於社會動盪不安,匪亂猖闕,且這一時期鐘山北部為富川縣管轄,而處於南面的董家洞區域(包括今鐘山縣回龍、石龍、鳳翔、珊瑚、同古五個鎮)屬昭 平縣管轄,地處邊遠區域,匪亂更為猖闕,許多村莊村民為逃避匪亂不得已棄村外逃而房屋被燒。為了避免災害,龍道村在建造房屋時作了統一的規劃與布局,從而有了這極具防禦特點的建築群。

建築風格

龍道古民居建築群 龍道古民居建築群

龍道村古民居依山而建,由下而上布局,村前以魚塘為壕溝,沿塘邊築起城牆。整個古建築群由四個道口分四條主要巷道進入村中,每個道口分別設一閘門,村後有兩條通道外通,通道口也建有閘門,該古民居群巷道棄常複雜,大巷連著小巷,戶戶相連相通。各巷道曲折不一,多條巷道有門樓和多重防護門,古建群中炮(碉)樓聳立,然如一座城堡。整個古民居建築群由多組小建築群體組成,每一小組建築群以直系叔侄兄弟為基礎建立;房屋座數及大小不等,但每一座古民居的建築形式都基本相同,大多即有大門,也有旁門和後門,或通向其他不同的巷道,或與其他房屋相通,大多民居都能通向就近炮(碉)樓,部分炮(碉)樓通道十分隱蔽。該古民居建築群以變異乾欄式為主體,即每座民居都是依嶺就勢分為兩個地平面,前一個平面比後一個平面低120—200厘米,為走廊、豬牛欄房和天井三個部分,後一個平面為三間過主屋,由設於第一平面天井旁石梯而上通;主屋兩旁為房,正間為廳,為兩層建築;廚房設於前一平面豬牛房上的二樓(板樓),各民居以U字型檔風牆為主,每一座民居正門都刻以石刻對聯,字型基本為正楷,但書法各有不相同,雕刻形式有陰刻、陽刻、雙線刻,有平底、園底、尖底;對聯沒有橫批,橫額都雕飾八卦圖和龍頭花草圖案,對聯上下兩頭雕刻花草裝飾,部分對聯全雕飾花邊。 該古民居建築群為封閉式、密集型建築,帶有濃厚的隋唐遺風;其單座建築為變異乾欄式,即有南越土著民族特點,也有中原漢民族建築特徵。建築群前砌護村石牆,各道口有閘門,各巷道設有門樓和多重防護門,巷道複雜,炮樓林立,戶戶相連相通,防禦功能十分良好;房屋貧富分明,區域有別,階級分劃明顯;各家各戶刻以對聯,雕飾花草,揭示了嶺南的社會文化藝術在鄉村中現象,是研究清代嶺南民間社會文化最好的物證。整個古民居群有完整成座古民居56座,單間平房35間,炮樓6座,門樓七座,古建築集中。各種灰塑、壁畫、雕花、飛檐翹角隨處可見,文化內涵十分豐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